教育是个社会问题,简单粗暴的甩锅给游戏或者其他某个东西,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本文来自《中国青年报:不能让游戏“套牢”孩子》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对这篇文章,我只能呵呵~

首先文章开篇中写:

杭州某中学教师张金(化名)从事心理教育多年。他看着一个又一个孩子沉迷游戏:他们早上一睁眼就精神恍惚,不愿洗脸、不愿刷牙,一屁股坐回电脑前,“可能他们在生活中受挫,出现了厌学情绪,也可能是家庭出现问题,自控力不足,导致他们走向了虚拟空间,寻找自我认同。”

后面不去解决导致这个案例中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生活受挫、家庭问题,自控力问题,而从这个案例开始批判游戏?游戏表示你这不是拉不出屎怪茅坑吗?

然后第二段开始,用各种夸张的描写写如果成谜游戏一个未成年人的表现会如何可怕,营造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画面从而批判游戏让人成瘾,但这些换个描写:有一类社畜的“996人生”让人心痛。在XX的记忆里,有个2X岁的男孩,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着电脑打转。他看到青年的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电脑屏幕,后背一动不动,只有眼前的代码随着键盘、鼠标按键而变动。吃饭时,都需要人拿着泡好的方便面端进房间。是不是毫无违和?

同时,这段,文章也写出了小孩子成谜的诱因:他跟随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父母矛盾不断,他交不到知心朋友。再次作者轻描淡写带过,然后开始继续批判游戏。

接着,文章又写出虚拟入侵现实 孩子打闹时喊着“全军出击”再次用“骇人听闻”的手法来试图强加游戏的罪过。对此,我只能说无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果这都能被按上游戏有罪的大帽子,那以前小朋友玩闹喊的电视剧台词就是电视剧都该禁播?再以前小孩子喊得戏曲台词是不是就该禁掉戏曲?更进一步,以前小孩子玩闹喊“打到美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为了新中国前进”、“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呃?那些爱国主义电影都该被禁播?接着作者继续用耸人听闻的描写,然后各种罗列数据,来加强游戏之罪。但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个巧妙偷换概念的问题?如果把“沉迷游戏”这个概念换成“沉迷网络小说”、“沉迷刷抖音”、“沉迷练气功”、“沉迷买保健品”、“沉迷打麻将”是不是都差不多??问题到底在“沉迷”还是“游戏”?

另外,这段中还以江苏泰州的孙女士的案例来论证沉迷游戏的孩子会产生暴力这个观点。可惜的是作者编故事也编的太过稚嫩,严谨的逻辑不应该先哭诉下这个孩子以前是多么懂事听话毫无暴力倾向,自从完了游戏后怎么怎么变坏还用暴力,这样不才完美吗?很可惜啊,本来就是乱编干嘛考虑其中的逻辑问题?其实所有针对游戏有害的论述报道,都经常犯同一个错误,就是把“相关”当做了“因果”,感觉就像《三体》里的农场假说一样,说的再大一点就是西方推崇的那种人种学说一样可笑。

通篇文章看似严禁,但其实论据证明不了论点,论证逻辑混乱,除了吓吓人,真看不出有什么用。

游戏:电脑游戏、街机游戏、主机游戏、手机游戏,这类电子产品,一直一来都是一个具有争议的事物。它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就不展开了。关键是我们如何转化它的弊端,积极正面的引导游戏产业,真正让它实现第九艺术的功能,弘扬文化传统(如黑神话悟空中体现的中国佛道相关元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老实说,真有些痛心疾首,这都2021年了还在讨论游戏套牢孩子这种事情,这片文化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就会被其他人占领。想想85、90年代这批孩子,看得都是欧美动漫,脱口而出得都是“教练我想打篮球”、“螺旋丸”、“动感光波”、“天马流星拳”………………难道我们还在“游戏”这块新得文化阵地上再次全面沦陷吗?那我们得小孩以后就只能天天喊“为了部落”、“德玛西亚”…………

还有,游戏是电子海洛因、游戏是精神鸦片,这种鬼话就是鬼说出来得,天知道他们心里到底有在想什么,有什么目的,要用这种东西来挑拨全世界最看重成绩(只是看重成绩而不是重视教育)的中国家长得神经。试想,如果是海洛因、精神鸦片,为什么只是天天在叫要管管未成年人?难道海洛因、鸦片成年了还能天然免疫了??你们到底是想着救孩子?还是只是打着救孩子的名义,为身后的教培机构、戒网瘾中心、吃苦夏令营什么的站台??

教育是个社会问题,简单粗暴的甩锅给游戏或者其他的某个东西都是不不责任的做法,这和现在西方的规避最本质体制问题而大谈什么文明冲突、甩锅中国的做法有什么差别??或许只有等到我们哪一天真正重视教育而不是只看重成绩,这个问题才能解决吧。

最后说点题外的,古代所谓的红颜祸水,坏的永远都是漂亮的女人,所以是妲己的错、褒姒的错、西施就是个间谍就是要弄垮吴国的、杨贵妃害了整个唐朝、陈圆圆导致了清兵入关、徐志摩为了见林徽因才坠机的…………呵呵~~~!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