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星,要不笑着打,要不哭着打
作者 | 柳飘飘
本文由公众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原创。
飘这两天又被两个瞬间整破防了。
一个是白宇在《乔家的儿女》里,找到了电视台的工作,穿上弟弟妹妹给他准备的西服。
瞬间让飘梦回《沉默的真相》,想到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江检察官。
而另一个,也是在《乔家的儿女》里。
张晚意饰演的二强,在跟师傅表白之后,回头的镜头。
直接穿越到《觉醒年代》,陈延年上刑场回首的那个微笑。
但,哪怕让人联想,也不过是两个经典角色的遥相辉映,丝毫不会串戏。
这便是好演员的魅力了。
而《乔家的儿女》不仅集结了能演戏的年轻演员。
它讲述的,时代大潮下一个家庭的发展史,以及烟火气浓的家长里短,都有着正午阳光家庭戏的味道。
不管是轻松如《父母爱情》、宅斗如《知否》,甚至撕逼如《都挺好》,正午阳光总能拍出中国人独有的那种家庭情感联结。
这种情感联结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不如,借《乔家的儿女》聊聊?
突变和日常
《乔家的儿女》第一个让飘感同身受的,是它家庭场景的真实。
相比于《都挺好》《父母爱情》,《乔家的儿女》其实是更典型的中国家庭。
它没苏明玉家那么多龌龊事,也没有安杰那么幸运。
南京的一个普通人家,乔母魏淑英因难产去世,留下了刚出生的七七,一成二强三丽四美四个未成年的孩子,以及一个自私自利的丈夫乔祖望。
故事,便从一场丧事开始。
而在大多国产剧里,拍丧事,还是开篇第一个高潮,大多都喜欢用极其悲痛的气氛,给观众一个下马威。
但真实的生活不是这样的。
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红白喜事,往往最能体现一个家庭的经济情况、社会关系。
因此,更重要的是展现主人家的待客之道,后事安排。
而《乔家的儿女》里的丧事片段,不仅时长只有短短3分钟,而且极为紧凑。
一开始,一张乔母的遗照。
并不体面。
大大的相框,小小的照片。
丈夫乔祖望解释是因为照相馆的说,再放大,照片就糊了。
姨妈魏淑芳哭着说:“可怜我姐姐,这辈子连张好照片都没照过。”
这个家庭条件的不富裕,丈夫对妻子的不重视,都从这一细节体现出来。
那么问题来了。
母亲去世,留下了父亲和五个孩子,这日子,该怎么过?
坐在门外的邻居大妈们开始讨论。
乔祖望不到40岁,老婆就没了,这么多孩子,日子总要往前走一步。
就算找个农村的,也不一定愿意给五个孩子做后妈。
看到没有,这才是真实的中国丧礼。
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惋惜和劝慰只是流程,八卦和感慨才是更重要的事。
就像《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奶奶去世了,德善本以为葬礼上会是哭声一片,结果一进去。
一群人喝酒聊天,打牌吃饭,好不快活。
直到支撑众人精神的伯伯回来,父亲和姑姑们才失声痛哭。
而《乔家的儿女》里,也有相似的一幕。
母亲死后,一成不愿意承认事实,一直忍着不哭。
直到姨父前来吊唁,听到邻居们聊到姨夫,说姨父在汽车厂,待遇好,经常到家里帮忙,这就罢了,离谱的八卦来了。
他不会有啥想头吧
要了小的,还要大的
在听到姨夫和刚去世的妈妈被人捕风捉影时,一成终于爆发了,冲出去狠狠地推了邻居一把,然后开始痛哭。
这一推,既表现了一成的早熟,也铺垫姨夫善良热心的性格。
至此,3分钟,一场葬礼结束。
既没有过重渲染悲伤气氛,也没有拖泥带水,仅用一幕便把人物关系交代清楚。
但红白喜事人物多,冲突大,还算好拍。
家庭剧中更难拍的,反倒是平和舒缓的日常。
太过戏剧化,不真实;太真实了,又过于平淡。
而《乔家的儿女》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巧用心思。
开篇第一个镜头,一成躺在床上,看着塑料薄膜上一堆水汇聚在一起。
下一秒,几个弟弟妹妹挤入镜头,说着,“哥我饿了”。
其实,水珠,就意味着兄弟姐妹。
这个巧妙的意象,寓意着一个家庭的组成,就像汇集的水珠再难分开。
而几个孩子长大戏的长镜头,也拍得极其巧妙。
不仅自然流畅,而且都充分地体现了各自的性格。
像四美的长大,是通过对镜描眉表现的。
既自然美好,又符合四美爱臭美的人设。
同样性格乖巧听话的三丽,是通过打酱油这一家务劳动表现的。
三丽拿着空酱油瓶给李叔,等李叔把瓶子装满再拿出来时,三丽就长大了。
而如果说四美、三丽的长大,还是在家里,是生活化。
那么大哥一成的长大,则直接连接着时代的脉搏。
考上大学的一成,轻快地走在大街上,随着他的步伐,我们看到背景里的行人、铺子、自行车;
而通过一个邮筒的过场,我们看到了一条全新的街道,以及一个更意气风发的一成。
不管是生活,还是时代,日子是越过越好的。
除了这些场景上的小设计,一些生活日常也让人看得五味杂陈。
有兄弟姐妹间的温情与羁绊。
一成给刚出生的七七熬米汤时,弟弟妹妹围着馋嘴,四美说:“大哥,七七喝米汤,我舔碗好不好。”
四美被领养人带走,二强跟着跑出去,喊:“二美不要走,我把大白兔都给你,油渣也全给你,你别走!”
也有在家庭里,角色与生存带来的艰难。
一成在被父亲打,跑到城墙上痛哭时,姨夫安慰他说,心中要有太阳,有希望,要支撑起这个家。
这些只言片语的细节,在剧中星罗棋布,虽然都是再简单不过的生活片段,却极其打动人心。
其原因,还是在于真实。
《乔家的儿女》,真实地表现了中国家庭独有的生活场景。
或苦或甜,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
哥哥和孩子
拍剧,说到底还是拍人。
特别是家庭剧,当所有的人都是芸芸众生时。
把他们拍得过于高尚,显得太假,拍得过于庸俗,又不讨喜。
所以,如何把一个普通人塑造得让人喜欢,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就比如《父母爱情》里的德华。
很多人说,一开始对这个小姑子有多讨厌,后面就有多喜欢。
其实就是拍出了德华作为普通人身上那一层朴素的良善。
而《乔家的儿女》里,也有这样的角色。
大儿子,一成。
但拍一成,不是在坏中拍出了好,反而在好中拍出了坏。
母亲去世,父亲自私,作为长子,他要用自己稚嫩单薄的肩膀,替父亲撑起这个家。
为还在襁褓里的七七熬米汤,给弟弟妹妹蒸鸡蛋羹,带妹妹去医院看病……
这是他作为大哥的担当与责任。
但别忘了,一成也还是个孩子,也有自己的幼稚和自卑。
幸好,剧里并没有将他塑造为一个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完人。
长大的道路上,他也有抱怨,也有愤恨,也会难过。
在看到表哥崭新的白球鞋时,会心生羡慕,回到自己家,想用粉笔把自己的脏旧球鞋涂白。
看到表哥的文章被报刊发表时,突生嫉妒,拿笔把表哥的名字涂掉。
还会在得知妹妹将被一个有钱人家收养时,带着自己的一摞奖状找到领养人,想让他们收养自己。
而在被领养人拒绝后,他把奖状扔到河里,一个人吃掉领养人让他带给弟弟妹妹们的蛋糕。
但你发现没有,他吃这个蛋糕时,并非是因为从没吃过好吃的,一小口一小口地享受。
而是极其大口,报复式咬下。
一成吃的不是甜,而是“苦”。
他恨自己为什么会生在这样的家庭,为什么要忍受这些痛苦,为什么这么努力却还是换不来好的生活。
于是,他才会把怨恨转嫁到生活幸福,有父母疼爱的表哥身上,并想逃离这个家庭。
但他的这些缺点,并不会让观众开始讨厌他,反而会更加心疼他的艰辛和不易。
这才是一个真实生动的角色。
同样,除了一成,《乔家的儿女》还有很多普通人。
隔壁吴姨。
典型的中国式街坊邻居。
上一秒,她会大声辱骂乔祖望不是个好爹,怪罪二强三丽他们偷肉吃,但下一秒,又会主动给糖他们吃。
这种刀子嘴豆腐心的阿姨,出现在我们幼时每一个人的记忆中。
大多数时候,你都十分讨厌她。
因为她属于那种最爱在背后嚼舌根的三姑六婆,你的成绩好坏,闯祸与否,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告诉你爸妈。
但有时候,你又会感谢她。
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她们会给你最热心的疼爱。
这些普通人,都有其好的一面,坏的一面。
而两面相结合,才最符合我们对中国式家庭亲友的理解。
怨念和牵绊
正如上面所说,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很多家庭可能不是十分美好。
乔家也是如此。
电视刚播出时,父亲乔祖望因为其毫无担当的行为遭到了全网责骂。
具体表现在,妻子都要生了,他还在打麻将。
二姨来找他,他却说女人不都是要生孩子的,又不是第一次了;
而当知道妻子为了省钱,挺着大肚子,一个人走到离家更远,更便宜的医院,他不心疼愧疚,反倒说走动有助于顺产;
再比如在妻子的丧礼上,他不仅不伤心,反倒一边抱怨自己命苦,一边算计着宾客给的礼钱少。
种种行为,足见其自私自利、好吃懒做、懦弱无能。
但他又不像《都挺好》里的苏大强一样,越作越过火。
从年轻到老,都是一副自私自利的样子,说讨厌吧,挺讨厌的,但也没做什么太多出格的事情。
而五个孩子,虽然日子辛苦,也还是好好坏坏,一天天地长大。
于是,慢慢地,观众一开始对乔父的一腔愤怒。
也随着眼见孩子的日子越过越好,逐渐消解。
甚至还会在长大的一成,痛诉其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时,对他一如往常的怯懦表现笑出声。
这便是典型的,中国特有的家庭情感联结。
没有永远的恨,也没有绝对的怨。
正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总会有一些互不对付的争吵、磕绊、抱怨。
但,经再难念,日子还是要过下去。
那些曾经的心结和怨恨,随着时间的流逝,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没有解决,没有淡去,但也不撕破。
就像《知否》里,长大的明兰对从小就不关心她的父亲说的那段——
父亲,我远远比你自己还要明白你。
我明白你看中这个家族的兴衰,我明白你不在乎宅里内斗,我明白你的才华和能力,虚伪和冷漠,我更明白你首鼠两端,左右摇摆,只有最核心的利益才最能打动你。
父亲,咱们这一家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把日子过下去算了,何必呢?
不过,《乔家的儿女》对中国式家庭的展示,并非是悲观的。
相反,它更多,更着力地描绘着中国式家庭温情美好的一面。
一开始听到自己要被领养时,四美没有任何难过,相反对在别人家的生活有着极其美好的畅想。
但当她去到苏州不久后,又一个人跑到火车站,混上了回南京的火车,然后,在乘警的帮助下,回到了原本的家。
哥哥姐姐问四美为什么会跑回来,她说:“我想你们,还想爸,还想家。”
哪怕,在新家有漂亮花裙穿,有好吃好喝。
一成嗔怪说:“没出息,这个家有什么好想的。”
但满脸的笑容,尽是懂得。
是,四美在新家肯定过得比乔家好。
但她之所以回来,是想哥哥,想姐姐,想家人对她的爱。
还记得一成主动去找过领养人想被领养吗?
被拒绝后,他懊恼地回到家。
结果看到二强在给弟弟妹妹讲邻居家电视有多大,于是迁怒二强,骂他“丢人”。
没想到下一秒,刚被一顿骂的二强,走到了一成面前。
手一伸,“给”,一颗大白兔奶糖。
家人的爱,就是这颗大白兔奶糖。
很多人抱怨家庭,抱怨父母,想要逃离。
但事实上,那些憎恨家人,老死不相往来的只是少数;
更多的,是像乔家这样,互相抱怨,但也互相扶持的日常。
哪怕生活再累再苦,还好有亲人给的这颗大白兔奶糖。
因此,飘觉得就算一成真的代替四美被人领养,他也会像四美一样回家。
因为他放不下弟弟妹妹。
除了身为老大的责任感,更多的,是一种亲人才有的相互关爱。
而这,才是《乔家的儿女》想拍出的中国式家庭。
一家人扶持依赖,爱怨交织。
互相亏欠,却又互相牵念。
但只要日子过下去,哪怕磕磕绊绊地过下去。
就是最有希望,迎着光亮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