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状况,国际环境对莫迪的外交政策的影响,以及莫迪外交政策的后果
(借来的图,不是我创作的)
中美对抗,印度是乐见的,甚至可以说印度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喜大普奔。
情景一:美国像打垮苏联那样打垮中国,印度就可以收获北方的安全红利,甚至染指西藏,肢解巴基斯坦。
情景二:美国没有打垮中国,而是陷入长期对抗,印度也可以利用中美对抗,获得左右逢源的战略红利。中国因为对抗美国,大量的战略资源必然要倾注到美国身上,对印度的战略压力就会大大减小。美国为了拉拢印度组建QUAD也会释放善意。
国大党执政期间经济基本状况
下图湖蓝色是INC(Indian_National_Congress,国大党), Manmohan Singh(曼莫汉·辛格)执政两个任期,从2004年5月 到 2014年 5月。
下图是原油价格,国大党执政期间(2004年-2014年),油价从之前40多美元一桶,最高飙升到160多美元一桶。印度是一个贫油国家,印度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比中国还高。国大党 曼莫汉·辛格 执政期间饱受高油价的困苦。
由于印度经常贸易逆差,所以高油价会进一步导致经常账户逆差,恶化贸易环境。直接输入通胀,推高财政赤字。下图蓝色是经常账户,可以看到跟油价相关性很大,高油价高逆差。橙色是中央政府财政赤字(不包括地方政府赤字),可以看到国大党刚执政的时候还曾经控制在-3%,后来失控,直接突破-6.5%。一般印度政党在竞选年前一年都会想办法努力控制通货膨胀,或者给选民们发红包。如果拿不出红包,那也得吹牛画大饼执政后怎样怎样。
其实,上图还不算地方赤字,也没算隐藏的表外的赤字(中国也有)。印度银行左手倒右手,自己给自己增加资产,自己给自己贷款,把债务往后推也是常规操作了。当然,没有什么是毫无代价,看下图。这是美元兑换印度卢比,从2000年初40多,变成了70多,接近腰斩。
国大党偏世俗,搞affirmative action,对低种姓和穆斯林让利多一些。(中国也搞啊,高考加分,两少一宽啥的)。外交政策嘛,比BJP温和一些。当然刷巴基斯坦,打升级是日常操作,哪个政党上来都会搞,不然就会被骂软弱。但是总体来说比BJP温和,很多事情可以谈。
BJP 莫迪执政以来经济状况
莫迪从2014年5月上台伊始,就红利不断。看下图,还是原油价格,直接跳水了。
国大党在位的时候,为了平抑油价,是有补贴的,代价就是相当大一块财政收入没了,投资其他方面的资金就捉襟见肘了。莫迪直接砍了补贴,油价跳水给了莫迪这种操作的空间。相当大一块财政收入可以用于其他方面了,利好执政。
经常账户赤字占GDP也好看了一些,毕竟卖油花钱少了嘛。
通货膨胀,看下图。相比2014年之前也多少控制住了。
其实,印度出口最多的还是人嘛,海外印度人汇款对于印度政府来说可是极其重要的财政收入。尤其是大量的外汇,对于印度平衡经常账户贸易逆差,可是极端重要的。一年侨汇差不都有600亿美元呢。
补充几点:
1,印度外汇另外一个重要来源是外国直接投资,FDI。不过FDI是追求回报的,经济不稳的话,盈利就会流出。某种意义上,FDI流入的外汇其实不能算是印度的,但是确实帮助了印度增加外汇储备;
2,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是指贸易收支的总和(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减去进口),加上生产要素收入(例如利息和股息),然后加上转移支付(例如外国援助)。印度货物贸易是常年赤字,但是服务贸易是大量盈余的,毕竟那么多呼叫中心,软件外包服务业。Infosys,Tata都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外包服务提供商;
3,印度新冠之前,经常账户盈余了,要注意这一点。这在印度历史上可是很罕见的。从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常账户逆差就已经微乎其微了。印度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国际贸易环境在改善,具体哪个因素作用大,需要进一步分析,这里就不展开了。
已经长篇大论很久了,这里小结一下:
自从莫迪执政以来,不管怎么说吧,形势大好,不是一般的小好,是大好。金砖银行(IMF的替代品)首任行长是印度人,说明中国还是拉拢印度的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世界银行的替代品)印度股份和投票权排名第二,这可比印度在IMF和世界银行那点可怜的投票权强多了嘛。
QUAD极力拉拢印度,上海合作组织也接纳印度成为正式成员了,虽然印度有点不爽巴基斯坦也加入了,但是印度2020已经是Supa Powa了嘛,不能老跟巴基斯坦比,对不对。美国人点头同意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了。Modi琢磨,中国早晚也会不得不同意,嗯嗯,八九不离十。
从印度的角度来看,这妥妥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啊。印度终于扬眉吐气了(我这里没有嘲讽的意思)。毕竟看经济增长率,在大国里面印度仅次于中国嘛。印度民族,宗教环境那么复杂,人均资源匮乏(三分之一中国领土),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着实不易(没有挖苦的意思)。
莫迪外交目标
莫迪作为一个强硬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最大限度地利用中美对抗加剧的大环境谋取印度国际地位的根本性改善是应有之意。这里面重中之重就是:
1,中印边界问题;
2,中国支持巴基斯坦问题;
3,印度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问题
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任何一个,莫迪历史地位就有保证了。解决了两个,比肩甘地、尼赫鲁。都解决了,那莫迪就是印度历史上的天降伟人了。
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就是妥妥的地利用好了美苏争霸的教科书。
中国从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打倒美帝国主义,打倒苏联修正主义)的两面受敌(其实是三面啦,还有印度)国际环境,跳了出来。中国不仅仅成功地成为左右美苏争霸局势的造王者,并且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1,中国在毛主席领导下,在70年代初解决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问题,改善了中美关系;
2,在邓小平领导下,在80年代中期也缓和了中苏关系。从美苏的敌人,变成了美苏拉拢的对象;
3,苏联解体后,中国极大地改善了北方安全,西北的安全。越南撤出柬埔寨,中国打碎了越南组建印度支那联邦(法兰西殖民地,其组成包括今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的大国梦;
4,印度由于在冷战中站错了队,惴惴不安。在90年代,印度外交政策空间受限。
莫迪的外交政策
那么,从莫迪的角度来说,复制中国冷战样本简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所以,个别指望印度跟中国组队对抗美国的,可以歇歇了,因为这不符合政治逻辑。
从2014年中巴经济走廊开始,中印关系就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里中国是战略进攻的,我们自己要清楚。不能装傻白甜,扶持巴基斯坦就是打压印度,但是,我们不得不这么做(也要承担代价):
1,巴基斯坦9/11之后,状况不太好,政治动荡,经济停滞,外债非常高,工业发展倒退;
2,由于巴基斯坦国内安全问题,没有获得多少投资,错过了2000年后全球化的高速列车。印巴差距在过去20年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而且差距是全方位的;
3,2013年,巴基斯坦电力危机,出口产业重创。2014年中巴经济走廊签约,大部分投资其实不是什么道路,铁路,而是发电(火电,水电,太阳能等等);
4,2019年,电力危机暂时结束,电力甚至有剩余。主要是巴基斯坦工业拉胯,人均电力消费比较低。
莫迪2014年上台,跟中巴经济走廊签约是同一年。头几年莫迪还在稳固权力,在经济方面发力。三年后也就是2017年,印度挑起了洞朗对峙,这是在试探中国的底线。对峙结束,印度的收获有好有坏。
对印度来说好的方面:
1,印度基本上全身而退,挑衅大国,挑衅者没有受到惩罚;
2,鼓励了强硬派,莫迪涨粉;
3,洞朗危机分散了印度税制改革的舆论注意力。
用外部危机推动内部改革,这个对印度来说是常规操作。印度政坛一有啥破事,就弄巴基斯坦,刷经验,打升级,分散注意力。干顺手了,这次刷的是中国。
对印度来说坏的方面:
1,印度成功地引起了中国的关注,要搞事是吧,OK,来嘛来嘛;
2,西部战区地位提升,装备更新优先级提高;
3,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投资翻了几番;
4,新疆军民两用机场极大地扩充,尤其是临近阿克赛钦的南疆机场,规格都很高;
5,川藏铁路提速,为藏南对峙做准备;
6,中巴经济走廊继续推进,瓜达尔港继续建设。
莫迪第一任期具体的外交政策
1,继续强化跟美国和西方的关系;
2,QUAD从遮遮掩掩,变成毫不掩饰的反华军事集团;
3,打压巴基斯坦,支持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恐怖分子和分离主义攻击中国建设项目;
4,还是打压巴基斯坦,支持开伯尔-普什图省巴基斯坦塔利班的恐怖分子和分离主义;
5,还是打压巴基斯坦,要求南亚其他小国孤立巴基斯坦;
6,投资中印边境道路和基础设施,大肆宣扬,两个拳头打人,两个拳头都要硬,都要赢。要同时打赢中国和巴基斯坦。
7,2019年2月到3月,越境打击巴基斯坦军事设施(没打着,印度飞行员还被活捉了,打得鼻青脸肿),但是印度媒体强大,就是大胜,服不服,一切为了5月大选嘛。
我只能说莫迪操作太骚了,Supa Powa 2020 不是随便说说。PLA百思不得其解,我到底用哪个弹种好呢?破甲弹?穿甲弹?末敏蛋?攻势布雷?徐进弹幕?
莫迪第二任期政策
但是,但是,从印度的国内政治议题来说,炒作中印战争,印巴战争议题是稳赚不赔的。选战的时候,都跟大猩猩似的捶胸赌咒chest thumping,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平独镇露。
2019年,又是一个大选年,选前各路媒体民意调查莫迪要悬,结果2019年5月莫迪毫无悬念连任不说,BJP独立执政地位更稳了,国大党和地方党派更边缘化了。
自从莫迪执政以来,不管怎么说吧,形势大好,不是一般的小好,是大好。
莫迪连任之后,重拳出击:
1,2019年废除《印度宪法》第370条赋予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特殊地位后。将邦解散并将其重组为两个联邦领土–西部的查谟和克什米尔邦,东部的拉达克。
2,武装镇压克什米尔,宵禁,封锁,断网,长达两年。
2020新冠转折点
2020年注定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也是一战结束后一百年。未来人类历史会说,2020年是国际形势的转捩点,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
是的,对有些国家来说,新冠就是战争,人民战争,总体战。
对于莫迪来说,新冠来的真不是一个好时候。首先,印度的外交姿态已经明确,那就是帮着美国对抗中国嘛。其次,经济增速在新冠之前已经下降到4%。这时候,先后发生了两件大事:
1,新冠。莫迪没有做任何准备,除了看中国笑话,坐等中国切尔诺贝利就没干啥。
2,中印边境西段冲突,死了几十个印度士兵,对几百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失去控制。
后果
这里略去过程,只说结果:印度战略地位降级,从中美拉拢的对象成为中美对抗的前线国家。
作为前线国家有好有坏。土耳其作为冷战前线国家成为北约的加盟国,获得了大量的先进武器,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韩国也获得了大量的冷战红利;东欧国家就成为冷战的牺牲品;东南亚国家的越南、缅甸成了大国角斗场,尤其是越南被打烂了;中东成为大国角斗场,埃及、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伊朗、黎巴嫩要么被颠覆,要么被打烂。
1,印度不同于土耳其。土耳其毕竟是一个中等规模国家,可以做马仔。美国是不放心印度的,印度一旦崛起,是不可能像土耳其那样安心做马仔的。事实上,美国战略东移之后,土耳其已经不乖了,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了。
2,印度作为拥核国,没有哪个大国会无条件扶持。印度想得到什么,必须拿出东西来交换。这是作为棋手起码的觉悟。
3,印度人口庞大,扶持的成本不是小小的韩国,新加坡,台湾可比的。需要的是天量的资源。美国给不起,也不愿意免费提供。
4,美国自身战略资源开始短缺,必然要首先保证自己的优势地位,而不可能像冷战早期那样大把的撒钞票,搞马歇尔计划来扶持印度。
所以,中印对抗,印度除了失去左右逢源的筹码,从美国那里得不到足够有价值的回报。印度战略地位降级,从中美拉拢的对象成为中美对抗的前线国家。
再来看实际结果:
1,美国国务卿在中印冲突之后,顶着疫情迅速访问印度,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这是逼印度进一步站队,买武器,做马仔,而不是帮印度。印度外长很生气,但是无可奈何。
2,印度帮助美国对抗中国疫苗外交,在国内疫情严重的情况下,出口了几千万疫苗。结果德尔塔病毒结合印度教大壶节和选举,一举把印度放倒。
3,印度向美国求援,要求美国支援疫苗和生产疫苗的原材料。美国一毛不拔,给了百十来个氧气瓶。
4,印度选战鼓吹的两个拳头打人,两个拳头都要硬,都要赢。要同时打赢中国和巴基斯坦。现在成为了现实威胁,原来对抗巴基斯坦的前线部队,大量抽调到中印边境西段。
5,印度在印巴关系中的强势地位遭到削弱,连一向温顺的其他几个南亚小国也不安分起来。尤其是尼泊尔强硬表态尼印争议领土,发布新版地图。孟加拉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上下游水资源分配问题上要求印度让利。
6,经济失速,疫情,推高国内债务,资产坏账。莫迪第二任期经济目标无法达成。
7,宝贵的经济资源不得不向军事安全需要让步,武器国产化项目资金捉襟见肘,不得不紧急采购昂贵的法国武器,美国武器,俄罗斯S-400。
8,印度退出RCEP谈判,中国对RCEP控制力增强。印度谋求跟欧盟自由贸易协议由于农产品和汽车问题推进极其困难,跟美国的自由贸易协议在特朗普和拜登任期成为不可能,美国国内政治氛围连谈都不敢谈。
9,中国的5万大军,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贴在印度的颈动脉上,印度必须小心从事。一旦开战,莫迪就会成为尼赫鲁二世,而莫迪是拼命嘲笑尼赫鲁62战败的,绝不希望自己成为第二个尼赫鲁。印度的战略选择空间被极大地压缩。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