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这句话对吗?

毒理学奠基人Paracelsus曾指出:“所有东西都含有毒素,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无毒的:剂量才是决定物质毒性的关键。”

这个看法精简成“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剂量决定毒性)后,成为了现代毒理学的基本法则。

“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这句话应运而生,却也成为对专业知识并不熟练的人们假装学识渊博的利器:拿着这句话遇上什么新闻就套,“大义凛然”地站出来为“毒物”和“致癌物”做主。

这句话往往会给大众造成一个误解:安全剂量=无毒,只要没到一定量,就是绝对安全的。这也是不负责任的宣传,容易造成误导。

“毒物”分为两种,有阈值的和没有阈值的。

有阈值有安全剂量的“毒物”我们的确需要“谈剂量”,因为低于这个剂量,它就是无毒的,我们称之为有阈值(threshold type)的毒物。这样的毒物一般都遵循一个剂量反应(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在阈值前,它不会对我们产生危害;在阈值后,它随着剂量的增加产生不同的负面反应。

比如说,要少吃腌制肉制品加工红肉、泡菜等等,因为里边含有容易让你中毒的亚硝酸盐。微量的亚硝酸盐有助于维持口腔微生物环境,而随着剂量增大可能会让你感觉困乏、头晕、腹泻,甚至呼吸衰竭而死。

因此,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致癌清单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有一个“在导致内源性亚硝化条件下摄入”的前提。蔬菜是硝酸盐、亚硝酸盐最主要的来源,各种腌制蔬菜的过程都是细菌生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乳酸菌、醋酸菌等“好细菌”把糖分转化成乳酸或者醋酸,从而把菜变成人们需要的咸菜或者酸菜、泡菜,而“坏细菌”则会产生亚硝酸盐,一开始二者同时增加。加盐、密闭、低温等“腌制条件”能帮助好细菌生长,抑制坏细菌。在发酵过程中,好细菌产生酸,降低pH值,坏细菌的生存条件越来越恶劣,产生的亚硝酸盐由低到高再降低。最后好细菌大获全胜,坏细菌全军覆没。随后,坏细菌覆灭前产生的亚硝酸盐也会逐渐被分解清除。以东北酸菜为例,坏细菌产生的亚硝酸盐浓度在腌制了七八天时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20天之后就会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基本对人体无害了。但如果食用未腌透酸菜或者咸菜,泡菜,就可能造成食物中毒以及致癌物积累。韩国胃癌发病率全球第一,是中国的两倍,是高盐(泡菜腌菜腌鱼等)、亚硝酸胺(在人体胃的酸性环境里,亚硝酸盐也可以转化为亚硝胺,很多泡菜没有腌透就吃,还有腌制的肉和鱼直接含有亚硝胺等)与幽门螺旋杆菌高发的联合产物。

这里的亚硝酸盐就是有安全剂量的“毒物”我们的确需要“谈剂量”,因为低于这个剂量,它就是无毒的,我们称之为有阈值(threshold type)的毒物。

与之对应的就是没有阈值(non-threshold type)的毒物。

没有阈值毒性的致癌物,意味着没有所谓的安全剂量,哪怕一点点,也会对人体产生不可逆的实实在在的伤害。

“剂量”在这些没有阈值毒性的致癌物中没有确定的安全值,因此,抽烟,喝酒,槟榔、咸鱼、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含马兜铃酸代谢产物的鱼腥草等还要不要继续吃,你们就自己看着办吧。

DNA损伤性的致癌物被认为是没有安全阈剂量的,高剂量、高频率暴露只是增加致癌可能性而已,低剂量、低暴露并不意味着没有致癌风险。

致癌是一种风险,和毒性不同,有毒物的概念是和剂量挂钩的,达到一定剂量就会中毒。而致癌物能通过一些方式损伤DNA引发癌变,但癌症发生与否是随机的、偶然的,剂量多只是相应的风险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