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印象评1949年金门失利的原因

这个帖子是几年前发的,因为现在传统论坛网站关闭的多。收录到风闻避免流失

500

500

500

500

      

      先拿建国后解放军几次登岛作战做一下简单对比:     

      1950年解放海南岛战役:海南岛面积三万多公里,有限的国民党军10万人做环岛防御可谓防不胜防、有机可乘。这样就避免解放军重蹈金门战役敌前登陆的覆辙。国民党军虽然有海空优势但是海南据台湾千里迢迢,援兵遥遥无期。致使残兵败将斗志全无、军心涣散。加之苍茫大海,百密一疏。只要解放军能够分梯队逐次登陆相互呼应,国民党军势必顾此失彼、应接不暇。更重要的是海南岛经过中共多年经营群众基础比较好又有琼崖纵队作为内应。一旦滩头失利只要能择机推入内陆山林,解放军仍然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再说说55年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一江山岛弹丸之地(1.5平方公里),一旦遭遇强敌登陆守岛的上千名国民党军根本无防御纵深可以周旋。而且解放军拥有成型的海空军,完全是利用优势兵力摆出泰山压顶之势。一江山虽然寄希望于大陈、台湾等方面的海空支援,但是外援早已被中共海空军实施战场遮断。一江山孤立无援,解放军登岛成功是迟早的事。      

   

      回过头来按照上面的思路再分析一下金门战役:                   

      1.面积上来说金门岛有一百多平方公里,可谓不大不小。对于守军来说不存在一战即溃的可能,一旦滩头失利还有机会组织二线反击。对于解放军来说,除了冒着凛冽的炮火实施敌前登陆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扩大战果。现在来看,兵败金门问题也就是出在纵深攻坚失利。结果又被打回滩头,陷于进退两难之地。      

      如何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扩大战果呢?解放军在当时至少有二种方法可供选择:一种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先巩固滩头,然后在持续后援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以解放军登陆部队的装备来看,在国民党的飞机大炮坦克战车面前并不占据优势。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优势兵力再加上果敢、坚决的战斗作风,不失为可取之法。但是这个办法也有不足:就是机不可失。一旦岛上守军倾巢出动全力封堵解放军向纵深发展的通道,就容易被敌人死死地压制在滩头。时间一长,胡琏援军一到,就容易发挥火力优势把解放军船只和登陆部队摧毁在滩头。第二种方法是一鼓作气、登陆后不等敌人反应过来便以猛虎下山之势向纵深迅猛发展,先期抢占有利地势而后向纵深扩展。第二种方法有利之处是能最大限度利用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势登陆对守军可能产生的巨大威慑作用。一旦敌军稍作抵抗、一触即溃,就很容易丧失斗志、丢盔弃甲出现兵败如山倒的局面。接下来解放军就会一阵穷追猛打、在外海援军到来之前迅速结束战斗。解放军在金门登陆后基本是按第二个方案进行的。这个方案确实也有轻敌之处,没有认真研究岛上的敌情士气、防御装备及远敌驰援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不过,假如执行第一个方案也不见得就一定能够获胜。通过前面两个方案对比我们能够发现,金门登陆成功与否其实是要同时解决二个问题:能否守住滩头和能否顺利向纵深挺进。不管是稳扎稳打还是一鼓作气,都容易面临顾此失彼、进退两难的窘境。所以只能同时兼顾两个问题。那么这么艰巨的任务就不是第一波登陆部队的9000人能够解决的问题了。因为这还涉及解放军战场火力支援、海空军配合围点打援、登陆海域局部制海权制空权、有实战经验的船工和充分保障的登陆船只等等。这就不是一个二十八军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三野十兵团能解决的问题。      

      金门失利所暴露出的轻敌,恐怕反映出军队高层对即将面临的沿海登陆作战这种全新作战模式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金门失利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军队首长不熟悉夺岛战斗中出现的陆海空全方位作战这种全新模式。金门失利不能单纯从陆地找、从滩头找原因。而是要从天上、从海上找原因想办法,以免重蹈覆辙。在后来的解放海南岛和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解放军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都打得很成功。      

      早日培养和建立起多兵种合成作战意识和指挥能力,我觉得这才是解决金门失利问题的正解。      

      2.刚才讲过地利因素,下面再讲人的因素。

      正由于金门岛不大不小,二十二兵团守军布防起来兵力上不会捉襟见肘、自然容易做到有张有弛:在一线做要点防御以便迟滞解放军进攻,在二线部署充足预备队以便应对解放军突破随时实施反击。也就是因为金门岛不大也不小,金门国民党守军才能使出坚守待援、防守反击的打法。如果面积太大只要有一线生机,国民党军通常就会像后面在海南岛一样逃之夭夭;假如面积太小只能坐以待毙,守军全无斗志又可能如同一江山岛官兵一样缺乏积极有力的应战举措。

      还有就是金门偏安外海,受共产思想影响较小。民众对解放军登陆往往持成王败寇的态度。一旦滩头失利残余的解放军人生地不熟,很难在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夹缝中生存下来。不适合琼崖纵队在海南岛坚持星火燎原的斗争、最后再走里应外合、夺取胜利的道路。当然还要考虑国民党军的斗志和士气,少不了要讲讲陈诚的土木系、十八军(军长高魁元)十九军(军长刘云瀚)还有胡琏。不过因为这些朋友们一般都了解,就不过多解说。大家只要能知道金门守军不会一触即溃尚能一战、胡琏高魁元等人骁勇善战岂能望风而逃,就可以想象解放金门实在是困难重重。    

    

      3.然后再说说天时。

      这里的天时其实指的是现代岛屿登陆作战中的几个制胜要件:制海权和制空权。

      当时还是1949年10月,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在实战中茁壮成长起来还都是后话。既然没有海空火力支援,来自大陆的岸炮火力就只能勉强覆盖少数滩涂。就更谈不上成功登陆后如何能够为纵深发展提供必要火力支援。八二三炮战更是后话,那都是差不多十年以后1958年8月的事情,那时候解放军炮兵已经具备在金门战场的远距离打击能力。

      既然解放军在当时还无法取得战场制海权和制空权,也就没办法确保在登陆海域争取到必不可少的航行输送保障,登陆部队就面临至少三大难题:确保登陆成功;确保登陆后获得必要的人员物资保障;确保一旦登陆作战失利能够及时后撤。以人民解放军当时在全国战场秋风扫落叶的威势来看,想要登上小小的金门岛应该还是不成问题。在国内战场纵横驰奔、攻城夺地的陆军将领们大抵都是这么想。因为他们不了解海洋、不了解岛屿登陆作战。对于解放金门来说,成功的开始不等于成功的一半,更不一定就会有成功的结局。由于没有掌握必要的登陆海域控制权(更不要说整个金门战区的制海权制空权),后面两个难题都很难落实:既无法确保登陆成功后获取必要的人员物资补给,又无法保障一旦作战失利近万人的登陆部队能否顺利撤回来。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寄希望于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英勇善战和敌人的抱头鼠窜。        

       如此说来,金门登陆战彻头彻尾都是一厢情愿的产物。这里也包括战后组织的有关金门战役的讨论。如果不去认真检讨战役实施现实可行性这样的根本性问题而仅停留在战役战术、战场指挥层面,这仍然还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胡琏兵团驰援问题。因为当时在金门战场上没有属于自己的人民海军空军,解放军只能处于被动局面。这种被动就是受制于人,也就是在战役计划策划、战场形态变化、战斗进程走势乃至战役结果等诸多方面都可能受制于人。如果胡琏兵团晚几天登陆、如果金门守军毫无斗志不堪一击、如果金门守军稍事抵抗及望风而逃、如果登陆船队没有被敌人提前发现、如果输送船只能够及时返回、如果。。。

     那样的话,人民解放军在金门肯定大获全胜。胡琏兵团是否会驰援金门,解放军在当时没有想办法去积极干预,一直处在被动落后、受制于人的局面。结果,胡琏兵团起到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作用。       

 

      顺便说说,解放军在登陆金门以前能否采用惯用的声东击西手法来调离胡琏兵团呢?

      比如摆出一副佯攻广州、或者佯攻大陈列岛的态势,吸引作为总预备队的胡琏兵团驰援呢?我觉得应该还是有可行之处的。远的咱不说,早在三野十兵团(同样也是叶飞司令员指挥的部队)发动厦门战役期间,就是采用佯攻鼓浪屿来吸引国民党守军主力注意力的。但是佯攻广州也好、佯攻浙江沿海的大陈列岛也好,都不是叶飞一个人能做得了主的。弄明白这一点,就知道毛 泽东最后为什么原谅了叶飞没有上演一出“挥泪斩马谡”。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