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内战后,他们正在「冒死」保护中国人

作者|  布呐呐

来源|  视觉志

微博 | @视觉志

  阿富汗内战以来,局势瞬息万变。

  战争结束后的阿富汗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不得而知。

  很多人忽略的一点是,我们是阿富汗最大的邻国。

  邻居家动荡不安,我们自然无法安睡。

500

    01  

  提到瓦罕走廊,很多人都很陌生。

  它位于“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是我国与阿富汗之间的唯一陆路通道,南北最窄处仅为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

  全长约400公里,其中在我国境内的长度约为100公里。

500

  2001年阿富汗战争后,瓦罕走廊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恐怖组织的庇护所。

  在外界,曾一度被称为“恐怖走廊”。

  这里气候恶劣,人迹罕至。

  由于属于高寒山区,海拔高,气温低。除了6、7、8三个月外,其余时间基本都是大雪封山。

500

  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从长安沿古丝绸之路西行求佛,途经此处时写道: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

  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生存条件多么恶劣。

500

  1963年11月,中阿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富汗王国边界条约》,对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边界进行了划分。

  依照协议,两国边界线南起海拔5630米的雪峰,北至海拔5698米的克克拉去考勒雪峰。

  这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陆地边境之一。

  面对如此极端艰苦的条件,我们的边防战士毅然守护在祖国的边疆,保护着身后的每一个中国人。

500

    02  

  瓦罕走廊里每一处战略要地都有边防战士守护。

  守边防的苦,不是我们常人所能承受的。

  瓦罕走廊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最让人难受的就是缺氧。

  即便是正常的步行,也相当于在平原地区负重30公斤行走。

500

  很多边防战士因为高原反应患上了脱发、指甲凹陷、高原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肺气肿等不同程度的高原疾病。

500

  除了缺氧,高原极度寒冷。

500

  尽管战士们都穿着厚厚的军装,但寒风刺骨,不一会他们身上就挂满了白霜。

  为了随时保持自己的战斗力,边防战士们还要进行耐寒训练。

  战士们要顶着狂风暴雪,在缺氧呼吸困难的环境下,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

500

  瓦罕走廊除了缺氧、低温,这里地势险峻。


  在这样的地区巡逻,现代交通基本发挥不出作用。

  战士们需要攀悬崖、翻雪山。

500

  一般来说巡逻路程在七八十公里左右,来回要三五天。

  途径冰河和峡谷,一路坡陡路滑,碎石遍布,战士们都会手脚并用地爬过去。

    03  

  在瓦罕走廊,伤病成了边防战士们的日常。

  在卡拉奇古边防连,战士们要经常到一个叫皮斯岭沟口的地方执行潜伏任务,那里的海拔5316米。

  每次,战士们都要穿过湍急刺骨的河流,水最深的地方可以达到1.5米到1.8米。

500

  双脚进入河水以后,基本二十分钟左右,就被冻得麻木了。

  连长刘建伟的腿早已落下了病根,他双膝的半月板中重度损伤,左膝肌腱炎,右膝髌骨脂肪垫损坏。

  年纪轻轻,走路便开始一瘸一拐。

500

  明铁盖边防连连长张星坤是陕西汉中人,来边防连已经6年。

  边防连地处瓦罕走廊腹地,海拔4000米,常年大风,有半年多冰雪期。

  巡逻路上乱石丛生,脚踩在石头尖上,就会硌的生疼,连巡逻犬的爪子也磨出了血迹。

500

  越往山上爬,海拔越高,天气越冷,刺骨的风吹在战士们脸上,感觉耳朵都要掉了一样。

  但战士们对这种严寒大风天气已经司空见惯。

  不管自然条件多恶劣,边防官兵例行的执勤巡逻一天也不会落下。

500

  克克吐鲁克边防连被称作“瓦罕走廊第一哨”,连队所在海拔山谷4300米,含氧量仅为平原的50%。

  克克吐鲁克在塔吉克语中意为“鲜花盛开的地方”,但这里却是生命的禁区。

  2015年,克克吐鲁克边防连连长肖博文带队去2号点位巡逻。

  途中他的右脚被马踩到,但是因为冻伤没有丝毫察觉。

  在高原边防巡逻过程中,战士们手指、脚趾等肢体末端非常容易发生冻伤,情况严重将面临截肢。

500

  危急时刻,战士们立马把肖博文抬到牧民的临时房里取暖。

  整整2个小时后,肖博文的右脚才慢慢恢复了知觉。

  有人九死一生,有人却长眠于冰雪之中。

  24岁的帅佳宏因突发心源性休克,倒在了执勤哨位上。

  他在这片土地坚守了近四年,共参加了300多次边防巡逻。

  本来再过一个多月,他就可以休假回家和家人团聚了。

500

  每一次巡逻都是生死考验。

  他们在风雪中前行,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04  

  在瓦罕走廊,除了有戍守边关的边防战士,还有守卫家乡的护边员。

  瓦罕走廊在中国的部分,属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这里生活着塔吉克族牧民。

  塔吉克族牧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每一个牧民都是不拿枪的边防军,每一座毡房都是边防哨所”。

  当地牧民只要发现有陌生人进入瓦罕走廊,都会及时告诉边防战士。

500

  2011年本·拉丹被击毙后,边防形势严峻,护边员马塔甫夏在边境一守就是40天。

  他说,“我也干不了其他大事,就好好守边。我们把边守好,国家就会好。”

  护边员克里木在皮斯岭山口发现可疑人员后,马上通知边防军。

  边防战士紧急出动,仅用80分钟,就成功抓获了5名想潜逃到阿境内参加“圣战”的恐怖分子。

500

  57岁的萨发里克是瓦罕走廊南瓦根基达坂年纪最大的守边员。

  一次他收到两名阿富汗人非法越境的线索后,第一时间向连队汇报。

  两名非法越境阿富汗人被及时控制,最终遣送出境。

  几十年来,一代代护边员在边境线上巡边护边,将这份责任传递下去。

  胡玛力克已经当了37年的护边员,因为年纪大了,他就把这份职责传递给了儿子。

  为了守护祖国边陲的安全,这里的护边员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努力。

  因为责任,所以坚守。

  

500

    05  

  如今,瓦罕走廊的阿富汗段在塔利班控制之下,而塔利班过去曾与疆独恐怖组织“东伊运”联系紧密。

  可想而知,我们的边防压力有多大。

500

  尽管中阿交界线海拔在5000米上下,地势险峻,冰雪封山,想进入中国境内绝非易事。

  但边防战士和护边员依然用身体,为我们筑起了不可逾越的城墙。

  他们守护着我们每一寸土地,不让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和枪支毒品试图从边境危害我们的国家。

500

  《环球时报》曾报道,近20年中阿边境的越界事件一次都没有发生。

  而这,是无数边防军警用伤痛和牺牲换来的。

  感谢这群无名氏,把危险挡在了外面,守护了我们的睡眠。

  也希望在边境线上,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

  参考资料:军事纪实:兵守瓦罕走廊;解放军报:《解读神秘的瓦罕走廊》;环球时报:《记者组在瓦罕走廊感受中国边防》

  澎湃新闻:《瓦罕走廊:阿富汗的隐秘天堂》;人民网:《揭秘驻守神秘瓦罕走廊的解放军生活》;新华网:《中阿边境严防“东突”窜入 部队加紧巡逻》

  参考消息:《瓦罕走廊:坚守在祖国“神经末梢”》;环球时报:《边境古道受西方关注 平静背后存恐怖主义威胁》;军报记者:《在人烟稀少的瓦罕走廊,他们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 》

  谢谢你们一直守护着身后的我们

  保护好自己 平安归来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