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易懂经济学(6):分工协作带来的财富一加一大于二效应。

我前面帖子举的例子,里大家觉得是不是有问题:我们假设美国一个地区,煤矿工人是1000人,煤矿是浅表性矿山,原来煤矿工人是自己干,自己挖矿洞,自己采煤卖煤。平均每人一天采500公斤煤用来卖。可是一个仁慈理性的财主,来进行组织,让这100个煤矿工人一起劳动,分工协作,这样平均每人每天能采700公斤煤。

为什么煤矿工人们自己单干,每人每天只能挖500公斤煤,而一起干,就能平均每人每天挖700公斤煤呢。

这就是经济学里的分工协作带来的效率的提高,造成的财富增长。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是这么认为的:劳动分工使得同样数量的人们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这要归因于三种情况:第一,每一个工人的熟练程度提高;第二,节约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损耗的时间;第三,发明了很多的机器,便利和简化了劳动,使一个人能干许多人的活。

这种社会分工造成的财富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效应,远远超过我们的设想。我们可能设想一加一大于二,那么十加十远大于二十。一百加一百远大于二百。  

其实不是这么算的。社会分工造成的财富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效应,应该这么算。

假设一个人单独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是1,那么两个人单独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是2,十个人单独劳动,在单位创造的社会财富是10.一百个人单独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是100.。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良好的社会分工协作,会造成社会财富 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效应。假设两个人进行分工协作,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是3.如果按照这种效应来算,四个人进行分工协作,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是多少呢?

或许有人说,这还不简单,两个一加一,也就是两个3,就是6,也就是四个人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分工协作,创造的社会财富是6.。  

不对!

四个人分两部分,会有两个一加一,我们知道一加一效应等于3,而两个一加一,相当于3倍的一加一的财富增加,应该是9!也就是说,四个人进行良好的社会分工协作,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相当9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单独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  

如果是八个人进行社会分工协作,创造的社会财富应该是多少呢?应该是81人在单位时间内单独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  

如果是十六个人进行社会分工协作,创造的社会财富应该是多少呢?应该是243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单独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  

如果是三十二个人进行社会分工协作,创造的社会财富应该是多少呢?应该是729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单独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

大家有没有发现规律,人数翻一倍,但是社会分工协作创造的社会财富却是原来的三倍!  

这是按照一加一等于3的系数算出来的,如果一加一等于4 呢,也就是说,两个人进行分工协作,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相当于4个人单独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  

如果是四个人进行社会分工协作,创造的社会财富应该是多少呢?应该是相当于16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单独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  

如果是八个人进行社会分工协作,创造的社会财富应该是多少呢?应该是相当于64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单独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  

如果是十六个人进行社会分工协作,创造的社会财富应该是多少呢?应该是256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单独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  

如果是三十二个人进行社会分工协作,创造的社会财富应该是多少呢?应该是相当于1024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单独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

或许有人说,你说得太夸张了吧。我说得还保守了些。在《国富论》,亚当斯密还举了个例子:

所以我们且举一个微不足道的制造业为例,其劳动分工常常被人注意:制扣针业。即便再努力,一个没有业务经验且不会熟练使用机器(该机器之发明可能也是劳动分工的结果)的工人,一天可能1枚针也造不出来,更不要说20枚了。  

按照这种制造业的运行方式,不仅全部工作是一个专门的行业,而且其中大部分部门也都分成专门的行业。一人抽丝,另一人拉直,第三人切断,第四人削尖,第五个人磨光顶端以便安装针头;做针头就要求有两三道不同的操作;装针头是一项专门的业务,把针刷白,甚至将针装进纸盒中也是一项专门职业。  

这样,扣针的制造约分为18道工序。在一些工厂,这18道工序分由18个专门工人担任。当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种。我见过一个这样的小厂,那里只雇佣了10个人,有些人必须担任两三道不同的工序。他们虽然很穷,必要的机器不足,却能每天造针12英磅,每英磅有中等大小的针将近4000枚。  

因此,10个人每天能制针4.8万枚,就是说每人每天制针4800枚。如果他们全都独自分别工作,没有一个人受过专门训练,那他们每人每天肯定不能制造20枚针,或许连一枚也造不出来;这就是说,肯定不能完成他们现在由于适当分工和各种操作的结合所能完成的工作量的1/240,甚至连1/4800也不能完成。

如果他们全都独自分别工作,没有一个人受过专门训练,那他们每人每天肯定不能制造20枚针,或许连一枚也造不出来;但10个人进行良好的分工协作,在机器的帮助下,10个人每天能制针4.8万枚,就是说每人每天制针4800枚。

也就是在分工协作的情况下,这10个人的每个人的生产力至少提升了240倍。数学好的筒子,可以列方程计算一下,亚当斯密举的扣针工厂的分工协作带来的一加一效应应该是多少?!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种分工协作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造成的社会财富的增长,是以指数形式增长的,人数翻一倍,社会财富也增加到原来的几(大于2)倍。

当然了,这是理想状况,实际肯定是达不到的。

农业社会,是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分工协作的场合不多,所以这种一加一大于二的财富增长效应不明显。家庭内是分工协作的,一户家庭,就是一个分工协作的单位,就是个一加一,或者二加二,或四加四等,看这户家庭里的成年人有多少而论。比如一个国家有几千户家庭,那么社会财富大致就是几千个一加一,或者二加二,或四加四等的和。在户与户的层面上,也会有一些零星的分工协作。所以财富增加得很有限,农业社会能创造的财富很有限。

但是工业社会,产业链太长了。在机器的辅助下,这种分工协作带来的财富一加一大于二效应太强了。同样是1万个劳动力,工业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是农业社会远远不能相比的。

大家现在应该知道中国能把很多工业产品白菜化的原理了吧:中国不仅自己人口 产业密集,分工协作的带来的财富一加一大于二效应强,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也是人口 产业密集,中国还可以和这些国家进行产业分工协作。在国际层面也会形成分工协作的带来的财富一加一大于二效应。

所以中国工业产能才能那么强,工业产品的成本才能那么低!中国的很多工业产业竞争力才会那么的强!

但是有其利必有其弊!

良好的社会环境,分工协作带来的财富一加一大于二效应越强,社会动乱,分工协作不存在,或者说程度很低,那么社会创造能力也会断崖式下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