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究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经验主义的学术写作在作祟?

【本文由“吉星高照zd”推荐,来自《我审过国内的不少硕士博士论文,其整体质量并不让我乐观》评论区,标题为吉星高照zd添加】

看到这篇,想起在国外做研究的时候,需要找一些中国的案例做分析,结果搜罗了一大堆中文学术文献(甚至是发表在重大学术期刊上的),最后满头黑线一个个关上的故事。

就说很普遍的一个问题。我们常常看到X国的XXX对我国发展的启示、关联性等等的为题的论文。结果点开一看,只有在第一部分introduction的最后写上一句“对我国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更有甚者“因为都是东亚国家,地理靠近,文化相同,所以XX制度对我国具有启示意义”而通篇论文都只是在罗列和介绍国外的历史发展情况,实在是看不出这个启示意义在哪里?

从学问严谨的角度,“因为都是东亚国家,地理靠近,所以文化相同,所以XX制度对我国具有启示意义”与标题相呼应作为全文的hypothesis(假设、学说、理论),这难道是约定俗成还是拍脑袋出来的common knowledge(常识)吗?看不到对此的分析论证,更不要说支撑合理性的论据了,但就先出现了这个“板上钉钉”的结论,过于可笑。只是一篇又一篇资料堆砌的学术垃圾罢了

从论证合理的角度,甚至怀疑这些所谓的学者都分不清楚变量(variable)、模型(model)、政策(policy-making)和假说(hypothesis)的区别,经验主义的学术写作氛围太过浓郁。思维的过程和推论的过程仿佛蒸发了一般,无法重复的实验一样的无法推敲的理论。谁说地理上靠近,文化就完全相同啦?接壤的国家还有边境摩擦呢。谁说靠得近的国家,制度就有优越的启示意义啦?我考了99分,隔壁家小王考了59分,但是因为是邻居,所以我得向他学习,这是什么鬼道理?

当然没有一棍子打死所有人,大牛也很多(别和我杠),但实在是怀疑某些学者的大作,连国外名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都过不了……

听过太多的家长说自己的小孩擅长数理化,不会死记硬背,所以学不来政史地,太吃亏。无数次想反驳,究竟有多少人对社会科学有根深蒂固的误解?经济、金融、公共政策、社会学、国际政治、法律等等学科,和数理化一样需要逻辑和思辨,甚至更加艰涩和多维。

国内的研究质量不高,并非一日之寒,任重道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