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没有从膨胀中清醒:资本可以傲慢,但不能把耍流氓当文化
阿里这两年的口碑和美誉度可谓直线下降,马云在极度膨胀后挑战监管底线,收获重罚后变得很老实,闭门不出,似乎在深刻反思。集团的对外表态也很谨慎,作出服从国家政策要求和配合监管的姿态。
但近日,阿里系女员工被侵害丑闻爆出,反映出阿里内部仍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企业价值观问题,以及在处理问题时明显的高高在上的傲慢态度。显然,膨胀不只是马云的个人问题,而是阿里管理层的普遍特征。
阿里的高管们仍然沉浸在互联网超级企业、伟大的电商帝国的自我评价中,将自己放在一个高不可攀、舍我其谁的心理位置上,却没有意识到外界对阿里的观感已经是江河日下,与前几年不可同日而语。
8月7日晚,阿里巴巴一名女员工在网络上发表一篇长文,描述她于7月27日被王姓领导逼迫去济南出差,然后在陪客户的饭局上被灌醉,最后被其领导性侵。
这名阿里巴巴女员工当即于次日报警,但当时在场的多名阿里员工未受影响,依旧正常返回公司工作。
当事人表示,多次向阿里各层级领导反映和投诉,要求公司处理这一事件,但均无结果,一些高级别领导直接表示无法开除涉嫌性侵害当事人的王姓嫌疑人。
直到8月8日,在网络上形成舆论风暴后,阿里CEO张勇才在阿里内网发帖,表示要调查此事件,给社会一个交代。
事情经过很清楚,阿里的管理层对此事件的冷漠态度令人震惊。
该名女员工在向公司反映情况后得不到处理,与自己的丈夫一起在阿里公司食堂公开抗议,发放传单,公司上下可谓无人不知。
而管理层尽管了解情况,但仍然无动于衷,在长达十天的时间里,没有给受害女员工任何有意义的答复,对嫌疑人也没有任何处理。
作为外部观众,我们能作出的合理推测是,要么是阿里管理层认为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要么是这名王姓嫌疑人背景深厚,在阿里内部很吃得开。
网上传闻,此嫌疑人所在的派系属于阿里目前最高管理者的嫡系人员,因而得到保护。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很糟糕,它撕开了阿里光鲜亮丽的互联网一线大厂的面纱,展示出企业不干净的甚至丑陋的一面。
在商场上,本来女性业务人员牵涉到性事件,不算特别稀奇,过去在社会上的商战里,为了争夺业务性交易性贿赂屡见不鲜。
但没人会想到,这会发生在阿里这样看上去正规的互联网大公司身上。
阿里可不是一般的企业,是中国招牌性质的大企业,高科技、高素质、高收入是阿里给社会公众留下的印象。
谁能想到,这种下三滥的事会和阿里有关系。
其实阿里的价值观或企业文化的问题,这几年已经是一直在发酵的社会舆论热点,例如阿里的破冰文化。
所谓破冰文化,就是新员工入职后,要参与一些“培训”活动,目的是尽快打破员工之间的心理隔阂,全身心投入团队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但实际操作让人瞠目结舌。
新员工不分男女,会被询问第一次性行为的详情,有何感受,喜欢采用什么姿势,有何特殊癖好,云云。然后还会做一些互动训练,例如嘴对嘴送牌、男压女俯卧撑、在异性隐私处进行敏感动作等等。
这种破冰文化,实际上不就是性骚扰吗?
这种事,如果发生在极度重视女权的一些国家的企业里,员工会告到企业破产。
但这种文化,在现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似乎成为一种风潮。
据行内人士披露,现在的互联网企业,无论南北地域,几乎都有类似的入职培训,在杭州的电商企业,更是极为普遍。积极配合的员工,才会被领导认为可靠,能熟练开黄腔的女员工,甚至在一些企业里被认为是人才而重用。
简直匪夷所思。我们普通公众认为的先进、干净、代表着未来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原来就是这么的Low。
始作俑者是阿里吗?我们不确定,但阿里一定是最重要的推波助澜者。
马云自诩阿里有着最先进的管理模式,阿里的员工都是最优秀的精英,阿里没有裁员,而是每年要向社会输出1000名高级人才。这些高级人才带来了996福报,带来了破冰文化,推动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价值观的万宗统一,真是可喜可贺。马云可谓互联网届的祖师爷,道生一,一生万。
马云本身江湖味十足,喜欢野路子,不喜欢循规蹈矩。经常开黄段子,甚至用充满黄暴意味的文字作为阿里鼓励员工的口号。
在阿里的“集体婚礼”上,马云公然开黄腔:“爱是做出来的”、“不但要996,还要669”、“婚姻要幸福,关键多用钉钉,少用微信”。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如果一个公司上上下下沉浸在这种忽略个人隐私和性敏感的文化里,那么在发生女员工被性侵害的事件后,管理层的麻木和迟钝就可以理解了。这似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据内部传闻,阿里的业务部向来在价值观上最为奔放,某些文化盛行,发生点什么事似乎也很正常。
有这样的价值观,长期发酵后,发生各种不那么雅观的事件是必然的结果。之前阿里内部并非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但在阿里的上升期,它耀眼的光芒遮住了它的晦暗之处。
而当光芒褪去,一个真实的阿里才赤裸裸的暴露在社会公众的面前。
回过头看,其实阿里从来不是一个纯正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它和腾讯等以C端业务为主的公司不同,阿里早期需要做大量的B2B业务推广,需要大量的线下业务人员从事艰苦的业务工作,马云也身体力行过这样的业务推广。
在这种线下业务推广中,学历没什么用,能谈成业务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只以成败论英雄。早期的阿里没钱没名气,也很难招到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甚至在一般人眼里,阿里和推销保险的骗子没什么区别。
因此阿里只要能招到人,能保证完成业务目标,不会在乎具体人员的个人素质,生存才是第一要务。在阿里的成长过程中,大量的人员进入,也有大量的人员淘汰。今天还留在阿里的这些早期人员,基本都成了高管。他们是当年的阿里骨干,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个人素质有多高,能否胜任现在的互联网科技企业管理岗位。他们今天作为阿里高管,只是因为他们和阿里一起成长的资历。如果他们没有这种资历,而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应聘今天阿里同样的职位,很可能被现在牛逼烘烘的阿里人事一票否决。
这些人的价值观,仍然深刻影响着阿里的企业文化。尽管阿里成名后,大量来自名校的高素质学生加入阿里,构成了阿里员工的主体,但不可避免的被阿里的企业文化洗脑和挟持。作为后来者,人微言轻,阿里又特别要求员工的服从性,新人无法改变阿里已经形成的企业价值观。要么适应,要么走人。
那么说到底,是阿里的价值观成就了阿里吗?阿里发展为今天的电商帝国,是马云吹嘘的那些阿里文化吗?
每一只被风口吹起来的猪,都以为自己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