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下英国留学经验:文化冲击会让人抑郁,考试对中国人来说很简单

【本文原标题为“怀念夜里的那份炸鱼薯条”,风闻社区进行了修改】

有幸能在英国读过两年的书,还算是了解了一下伦敦以及周边的地区。实话说,天天吐槽归吐槽,但是英国,应该说是伦敦,在我心里一直像是一个第二故乡的地方。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刚刚大学毕业的人,初到伦敦感觉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昂贵,去超市买菜都是要换算成人民币去计价,完全没有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家里供给的我买块肉都要思考半天。我承认我除了几身衣服、电脑还有几本书以外,几乎没有背任何东西来伦敦,但只是因为穷家富路的家庭理念造成的。

最近关注观棋有语,苏师傅和杨老师时常谈起英国的日子,直接勾起了那段留学的回忆。初到时语言不通、物价差异的冲击,语言流利之后,因为文化不同所造成的误解和冲突,还有终于交到外国朋友时的开心,都一一浮现。

作为一个曾经留英回国的人来说,我还是想分享一下当时一点经历和经验:

首先,第一次去英国,建议兑换小额纸币,具体额度还是要看所在城市,其余的通过电汇或者支票也好,直接刷国内信用卡也罢,不推荐带着大量现金出行。我在当时在伦敦,基本学校和镇上大部分餐厅都可以刷中行的Visa卡,所以我只兑换了400镑现金(全部为小面值)。因为我的学校距离希斯罗机场并不远,所以学校会安排转职司机进行接机,无形中消除了一大障碍。

第二,不管你语言成绩有多好,到了英国还是一样的懵逼。

在国内要么学的是BBC口音,要么是正经美式口音,当你抵达英国那一刻,过了安检之后,你在机场遇到工作人员大概率操着一口印巴英语来回答你的问题,这时候你会发现你所学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你身上随身带着纸和笔,那么下一刻英国人的hand writing会刷新你的下限。

所以建议提前联系好接机,如果学校没人接,可以通过各种校友群贴吧等渠道联系同行者和在英国的华人团队接机。

然后就是在英国期间的孤独感了,主要分两个阶段,先是语言还没有适应的时期,这时候如果学校国人比较多还是会比较好度过,但是注意不要过度依赖国人群体,对语言提升毫无帮助,建议不要节约话费和流量,多与家人和朋友沟通,获取支持。

之后就是语言适应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文化冲击所形成的孤独感。尤其是当你的专业中国学生很少或者只有你一个人时,孤独感会来的更加强烈,甚至会产生抑郁。这种时候除了心理医生,还是建议尽可能的结交几个可以喝一杯聊聊天的中国或者外国同学(最好同专业,学习上有帮助),有可以倾诉的渠道。

再就是学习了,对于我来讲,在英国的学习历程并不艰难,克服语言障碍后,我发现英国的考试其实对中国人来说非常简单,但是难点在于怎么拿高分。形成所谓的critical thinking(即批判性思维)非常关键,简单讲就是充分认识事物的两面性,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即便与书本存在异议也可以,只要你能有一套合理论证。

最后我想说说饮食,都说英国是美食荒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英国人在烹饪上确实没什么天赋,但是,在伦敦这座世界都市中,你可以尝到来自世界各地顶尖厨师的技艺,不论是我们习惯中餐、韩餐、日料还是鲜有接触的中东料理,你都可以在这座城市中找到。除去伦敦,其他城市至少可以找到和你胃口的中餐,即便是英国菜,也有着许多出乎意料的美味佳肴。

美食无数,但是吃来吃去,对我来说,还是每次熬夜写论文之后,那份温热的配上胡椒和盐的炸鱼薯条最让我心动。学校旁的炸鱼店,承载了无数学生对宵夜的追求:新鲜的鳕鱼,裹上一层面糊后炸至外壳金黄酥脆,同时还要保持鱼肉的鲜嫩,搭配刀功粗犷的薯条,让人食指大动。不需要店家送的番茄酱,只需撒上盐和胡椒,鱼香裹挟着胡椒的辛香翻腾而起,这道看似简单甚至是简陋的料理,让你完全无法拒绝。

回国多年,纵然英国日渐魔幻,但是炸鱼薯条的香气还是时常徘徊在鼻端。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