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育儿: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最近国内著名育儿博主“小土大橙子”的一篇《要不要鼓励孩子打回去?这个节目片段把我看傻了》在中年妇女圈掀起了一番不小的波澜。

​翻出了一篇几年前瑞典日报上发表的读者来信,让大家看看北欧心理专家针对这个经典问题给出的答案。我们的父母无论是否真心认同专家的看法,了解一下都也都是有助于减少自己的孩子被社工带走的风险的。

一名家长提问:

我和我老婆最近讨论了幼儿园和学校的小孩霸凌的问题。我想起来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警察去学校给孩子讲霸凌的事情。警察让孩子把一张纸用力的折叠起来,然后再把纸铺开,尝试把褶皱都消除掉。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警察告诉孩子这就是被霸凌之后会发生的情况,这些印记是一辈子都消除不掉的。

我读过一个心理医生写的,说小孩永远都不应该打回去,而是应该找成年人帮忙。但我的直接反应是,如果附近没有成年人能帮忙怎么办?如果孩子学不会维护自己怎么办?被别人打但却不能反击的屈辱,会留下多深的印记?我在这个问题上比较分裂。我老婆认为打回去是不对的。

我想知道你的想法。我认为这个问题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当然不应该去打人,连动物都不该打。但是被人霸凌的,甚至被人殴打的孩子,也永远不应该还手吗?

500

瑞典心理医生Madeleine Gauffin Rahme回答:

如你所说的,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我们没法说这个情况一定必须要如何处理。我们当然可以说暴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这也是真的。我们不建议小孩学习用暴力去解决问题。成年人的世界里用暴力解决问题是不被接受的,我们不能对别人挥舞拳头。

所以我们不应该教小孩暴力是一种解决问题或者惩罚别人的方法。暴力是一种很不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世界上并没有什么问题是靠暴力就能成功接解决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教会孩子不打架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却依然存在会打人的小孩。孩子上了幼儿园就会遇到打人的小孩。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打人的小孩?不仅仅是物理的暴力,也包括言语和心理暴力。心理暴力包括把别人排除群体之外、不友好的眼神和各种背后的小动作。言语暴力包括骂人和起外号。孩子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反击,还是不要反击?

我认为孩子必须感到他们可以用非暴力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比如让他们自己的内心足够的强大,不会因为别人的霸凌就觉得自己是有问题的,是不够好的。这样那些发生在外部的事情就不会直接如刀子一样插入孩子的内心。我们要让孩子的内心被一层强大的保护膜保护起来。

让孩子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的前提是孩子的父母(或者亲近的人)教会孩子这些。很多小孩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如果孩子总是感到自己不够好,就会很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这样的孩子会做很多违心的事情来求得自己能被群体所接受。

如果5岁的时候被打应该打回去吗?那么7岁或者11岁呢?如何让孩子明白打回去并不是保护自己的正确方法呢?我们可以和孩子进行对话,当然需要以适合孩子的认识水平的方式。我们可以描述各种可能在生活中出现的情况,并询问孩子怎么看。打回去就是保护自己吗?还是更好的解决方式是先离开现场然后寻求帮助?

也许最好的方式是教会孩子如何避免陷入暴力的环境之中。如果实在无法避免,则需要教会孩子如何在不自己使用暴力的情况下离开这个环境。大人可以举出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的例子,并告诉孩子在这些情形发生后具体该如何处理。虽然附近并不一定总有大人,但我们应该教会孩子敢于跟大人交流这类事情,敢于告诉大人。而大人也应该有更多的勇气去面对和处理霸凌的问题。

持续的跟孩子进行交流,并且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强大的自尊心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

暴力永远都不是一个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