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是给工农兵大学生看的
最近在观网看到一个帖子,争论什么武侠小说没什么了不起之类的话题。我想观网最喜欢的马克思先生的理论说说。
文学形式的变迁,脱离不了经济基础。
武侠小说流行,其实是教育资源下移的结果。尤其是工农兵大学生群体性崛起。工农兵大学不是贬义词,没必要忌讳这个词。而且工农兵大学生在当时,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都很高。
工农兵大学生背后,是新中国普遍提高识字率,普遍消除文盲的结果。这个红利在80年代开始爆炸,直接影响的就是武侠小说经济的走热。
反之,武侠小说如果拿给古代士大夫(门阀世家)群体看,在这些人看来,不仅是小儿科,而且是诲淫诲盗的反动刊物。如果古代士大夫知道精神鸦片这个词,估计会拿来形容武侠小说。
京剧的流行其实同理。京剧流行的大背景是什么呢?是清朝番薯盛世,加雍正废除人头税。
抗旱耐涝的土豆玉米大规模种植,人头税废除,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大部分底层人开始吃饱了,开始摆脱饿肚子的危机,兜里还有几个铜板了。社会经济基础全面发展。人口鼎盛,社会长期和平。
结果是什么?是送孩子去私塾,去科举考试的人越来越多。同理,考不上科举,当不了官的文化青年也越来越多。
这些文化青年,就是京剧在清末大流行的基础。他们考不上科举,当不了官,又有文化,有闲钱,不愿意重新去种田,于是聚集在城镇,搞戏剧创作,编剧,写台词,组织表演。于是京剧的质量越来越高,受众也越来越多。
今天的网络文学同理。网络文学爽文,就是迎合工业化大爆炸,社会普遍进入发达社会门槛,大部分人需要精神零食满足精神刺激而产生的。
网络爽文,就是精神零食,精神辣条,没什么质量,没什么营养,就是吃着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