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铁翼耀唐山:剑胆琴心创纪录、甘洒热血为百姓的人民空军
45年前,人民解放军数十万救灾部队,在唐山的废墟上度过了一个不平凡的八一建军节。本文以那场地震中的唐山机场为主视角,纪念刚刚过去的建军节。
当年的唐山机场位于唐山西北部,最早是侵华日军修建的土跑道机场,为日军在冀东地区主要的航空兵基地。1950年,机场扩建为可使用喷气式战机的水泥跑道(2400×60米)机场,起初作为空17师的驻地,1954年空17师转隶海军航空兵之后,唐山机场又成为刚从齐齐哈尔接装伊尔-28轰炸机南下的空10师的新家。1960年,唐山机场成为空军航空兵首批试点的基地化场站所在地,第二年空10师南下驻训,重新组建的空17师又移驻于此。
作为一个长期以来建设良好、保障能力较强的机场,尽管随着基地化改革的落幕,副师级基地在1970年之后改回了正团级场站,但划归空24师建制的唐山机场仍然是北京军区空军保卫华北、保卫首都的重要一环。常驻部队是72团的26架歼-5/歼教-5,后来70团以及1974年6月在遵化重新组建的71团也经常前来驻训。
虽说空24师师部当时地处遵化,但唐山这边平时是少不了领导“蹲点”的。而1976年7月28日在唐山“蹲点”的师领导,也是此时唐山机场的最高指挥员,正是在1963年的那个暗夜中,驾驶米格-17PF超低空击落“黑蝙蝠中队”P2V侦察机的那位“夜空猎手”——时任师独立大队副大队长、此时已经是副师长的王文礼。
“全体飞行员,只要胳膊腿能动,一律上机场!”
这是在地震中猛然醒来,从已经倾斜的房子里冲出的王副师长,对飞行员们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和在场的空地勤人员一同赶到机场之后,王文礼遇到了唐山机场调度室主任,曾有过数年飞行经历和十几年飞行指挥经验的李升堂。和此时死里逃生的其他领导干部们一样,他俩的讨论很快落到了如何尽快向上级汇报详细灾情上。
回到凌晨3时42分地震发生时,当时空6军通信营守机员高东丽在司令部电话总机房值班。面对天崩地裂,年仅22岁的她第一时间选择的不是逃生,而是用最快的速度向北京军区空军领导机关和陆军兄弟部队发出振铃报警,终因总机房所在大楼被震塌而壮烈牺牲。这位永远年轻的空军女战士用生命发出的警报,使得上级单位第一时间知道唐山发生了重大事件;但在震后已经成为交通和通讯孤岛的唐山,又如何把详情立刻向北京汇报呢?
▲根据烈士生前申请(高东丽曾在入党申请书中写下“党的女儿一身胆,死亡面前只等闲,为了解放全人类,粉身碎骨也心甘”),空6军党委追认高东丽为党员,并追记一等功;1977年4月,空军党委追授高东丽“雷锋式的女战士”荣誉称号
此前李升堂刚刚查明,调度室内所有对外联络手段也全部被毁,当务之急是必须派出飞机向北京汇报情况。虽然此时停机坪上有多架歼教-5,驻唐山机场的空24师飞行员也都已经登机待命,但由于飞行员们对灾情的掌握非常有限,必须寻找地震时身处唐山市内,对灾情整体有一定了解的人员向中央领导汇报,而这样的人往往未经训练,是无法乘坐喷气式歼击教练机的。
不幸中的万幸是,此时唐山机场还有两架里-2运输机:这两架从陕西咸阳驻地起飞,隶属空军第16航校第1训练团的里-2,是地震前那天下午刚到的。由于16航校专门培训空军运输/轰炸机领航员,因此这两架里-2的客舱里都是航校的领航教员和学员,他们原计划当天完成咸阳-太原-唐山-公主岭-齐齐哈尔的长途领航训练,在唐山只是经停加油而已。不过由于下午天气炎热,加之学员也需要时间总结前半程航线的领航经验,长机机长高永发和领航教员组组长梁世清遂决定在唐山停留一晚,第二天早上较为凉爽时再起飞。
▲进入60年代之后,随着伊尔-14等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新机型的交付,我军一批里-2转入航校用于教学
李升堂立刻请求王文礼批准,调用里-2进京。尽管此时小雨+低云的夜间能见度条件仍然不佳;而且按部队平时制度,未经上级批准,一位副师长(即使是全军闻名的战斗英雄)也没有权力调动隶属其他军区兄弟部队的飞机;更不要说目的地——北京南苑机场对此还一无所知,未经允许飞入首都禁区是严重违规的;但王文礼沉思片刻后立刻决断:“你去机场指挥飞机,我去找两个(汇报的)人去。”
二人分开后,李升堂在机场招待所外面找到了此时已经把飞行图囊和装具拎在手里的16航校一行人交代任务,具备四种气象飞行能力的高永发机长慨然应允。王文礼则找到了震后第一时间在城里先后组织起两支驻军抢险队,此刻刚刚赶到机场,向唐山地委和驻军组成的临时抗震指挥部汇报的70团副政委刘忽然(当时70团有一个大队在唐山机场驻训)、以及师里的军务参谋张宪仁。
▲刘忽然
凌晨5时50分,在另一架被拖来作为备份机、刚刚启动的运-5上,机上通讯员把两名前来了解情况的调度员起草的灾情报告电稿译成电文,向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发去;凌晨6时51分,高永发驾驶里-2在云底高度不到150米、地面能见度不到1千米的恶劣条件下起飞,于7时与北空指挥机关联系上,最终于7时40分降落南苑机场。刘忽然一行立刻乘车直奔新华门、向中央领导汇报情况。
▲高永发机组和唐山机场航行调度室战友合影留念
就在里-2起飞后不久,由李虎坡副师长和连云山政治部副主任带队的空24师指挥组,也携带电台乘车从遵化抵达唐山机场。与老战友汇合并交流情况后,王文礼副师长接下来的任务只有一个:在缺乏保障设备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带领机场上数十架战机冒雨起飞回到遵化,为即将到来的空中大救援让出宝贵的机场空间。
▲1954年“旅顺集训”期间,部分空24师学员与苏联教官合影,左四为时任训练团参谋长李虎坡
从唐山机场到遵化机场,距离只有56千米,对于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飞行技术和心理早已炉火纯青的王文礼来说,这当然属于轻车熟路;但此时各机座舱里还有很多经验不足的飞行员,又是刚刚经历劫后余生,要说没有心理波动几乎是不可能的,还要在缺乏保障的情况下雨中起飞、完成编队,难度就更大了。
▲1974年,时任空军副司令员张积慧(左五)在遵化场站与空24师领导班子合影,左一李虎坡、左二王文礼、右二为师副参谋长李纯光(1966年与胡英法联手击落蒋军HU-16水上飞机)
根据对飞行员们技术水平的平时掌握情况,结合现场观察问话,王文礼对飞行员重新编组,保证每个四机编队中的1号机和3号机均由状态较好的飞行员驾驶,他本人则担任领队机编队长机,飞在最前头负责整个编队的领航;经验不足或震后状态实在不佳的飞行员则安排搭乘72团的歼教-5转场,这就要求歼教-5上的另一名飞行员必须是生理、心理状态俱佳的老飞才行。
而对于同样是劫后余生的机务人员来说,他们还需要逐一仔细确认各机在地震中是否如外观那样确实完好无损,至少保证在即将开始的短暂航程中万无一失。与此同时,场站保障力量也自发动员起来,打破常规缩短保障流程,尽早完成准备工作。由于各机在前一天执行过飞行任务后都有余油,飞个短短五六十千米还是足够的,加油这一步就可以省略了,主要是尽快完成飞机的启动工作和牵引到起飞线。
▲不过我们之前也曾提及,歼教-5的油量相对歼-5还是紧张不少,在前一天飞行任务后的余油量更不乐观,需要老飞们保持较为精准的操纵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7时20分左右,在震后越来越大的雨势中,王文礼率先驾机起飞,身后是数十架依次编队升空的战机,于8时之前全部安全转场到遵化机场。在腾出机场和场站设施的同时,空24师这次转场保证了战斗力未受损失,使得大灾之后的首都及华北空防没有遭受严重影响。在震后总结表彰中,72团教练机中队、唐山场站汽车连和四站连电源排荣立集体二等功,72团机务大队机械员舒连仲和潘大海荣立个人二等功,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这次转场中各单位的贡献情况。
回到1976年7月28日清晨,随着几十台涡喷发动机的呼啸声逐渐远去,这场天灾对唐山机场和人民空军的真正考验也即将到来。
▲人民空军多个兵种在救灾中都有突出贡献,图为荣获军委授予“唐山抗震救灾模范雷达连”荣誉称号的北空雷达16团10连(现中部战区空军某雷达站)。震后该部第一时间就地展开救援,抢救出群众103人;炊事班连续6天为灾区群众做饭送衣,保证了300多名受灾群众和伤员的食宿供应;雷达装备昼夜开机,连续担负战备值班,完成情报保障任务
“北京!北京!唐山没了,速派人来抢救!”
几乎与王文礼率领编队起飞同时,空军某直升机团早已准备好的一架米-8直升机,也载着刚刚赶到的总参和国家地震局专家从北京起飞,他们的任务是向天津方向飞行,寻找震中位置——这是因为地震过于强烈,导致地震局仪器损坏而无法判定具体位置,只能结合震前预报位置,搭乘直升机寻找。
▲这架800号米-8后来也多次投入救灾任务
接近9时,仍未发现明显震中的米-8向唐山机场呼叫,请示着陆加油。李升堂批准该机着陆后,与机组人员和机上首长专家交流,建议该机直飞唐山上空经丰南地区,在天津张贵庄机场着陆加油。立刻再次起飞的米-8,很快以100-200米高度飞过唐山市区——此时已经变成了一个四处起火、望不到边的瓦砾堆。本章开头的那句呼叫,正是看到此情此景、情难自制的徐进阳机长向大队通报的第一句内容。
▲震后唐山
此时各指挥层级已经意识到地震的严重程度,一方面那架飞抵北京报信的里-2立刻搭载临时组建的北空指挥组,于9时左右飞回唐山;一方面担负值班任务的空13师也奉命立刻派出第一梯队,分头前往大同、济南等地,将各地的矿井救护队运到唐山,救援井下失联的工人。
▲首个空运到唐山的医疗队则是搭乘安-12的沈阳军区医疗队。作为当时国内运力最强的运输机,空军和民航拥有的14架安-12至少有一半左右参与到了救灾行动中
空13师师长王捷程亲自担任首架飞往唐山的安-26机长,当该机进近时,唐山上空的积雨云已经覆盖了半个机场,王捷程两次将高度下降到50米仍无法看见跑道,在李升堂的指挥下,第三次进近时王捷程延长了一转弯时间,等待积雨云短暂远离跑道时立刻转弯收油门进入下滑道,稳稳着陆,成为首架抵达唐山的空军救援机。此时已接近中午12点,距离地震发生正好过去了8个小时。
作为空军当时唯一的军用运输机师,空13师在救灾期间先后出动各型运输机24架,约为空军出动飞机总数168架的14%;共飞行684架次,约占空军出动总架次2478架次的28%。更多的飞行任务,则是由各军区空军航运团或独立大队的运-5等小型机完成的。
▲安-24/26是此次抗震救灾中我军的主力机型
隶属空军和民航的各型客机也加入了空中救援的行列,特别是英制“三叉戟”喷气式客机飞行速度快,成为了从上海等距离唐山较远的地区调集人员物资的重要选择。例如8月4日,华国锋总理就是乘坐“三叉戟”专机代表毛主席前来灾区慰问的,当时总理一行在与救灾指挥部领导和群众代表短暂交谈后,立刻深入市区工厂街道察看慰问,并指示立刻用专机把重伤员转运回北京治疗。
▲这架运送了大量药品、食品,紧急从上海飞来的B-260号“三叉戟”,当时交付中国民航上海管理局还不到两年
综合官方各报道和当事人回忆,我国在唐山大地震救援中,一共投入了13种机型(空军航空兵168架、海军航空兵12架、民航出动数量待考),根据历史照片和相关资料记载,可以确认运-5、里-2、伊尔-14、安-24、安-26、伊尔-18、“子爵”、“三叉戟”、安-12、直-5、“云雀”和米-8等12型。如果第13型是当时仍在空军服役的美制C-46/C-47运输机,那就是中苏美英法五国制造的机型同时出现在45年前的唐山机场上。
然而我们在其中选择最大载重量大于5吨的几款:载重5.5吨的安-24/26、载重6.5吨的“子爵”、载重13.5吨的伊尔-18、载重15吨的“三叉戟”和载重20吨的安-12,把它们的最大载重量加在一起,也不到60吨——仅略大于1架运-20。要想在周边铁路、公路短时间内基本中断的情况下,单靠航空运输挑起救灾的担子,只有超高密度一条路。
▲三张图中可见唐山机场上的“三叉戟”专机、伊尔-18和米-8,图中“作者”指的就是李升堂
忙而不乱
在震后的10多天里,唐山机场起降各型运输机直升机总数接近3000架次,相当于这座在我军航空兵远程转场训练中地位颇高的机场,在过去三年的总量。特别是从7月28日到8月6日这10天,唐山机场起降飞机达1943架次,最多的一天达356架次,飞机最短降落间隔只有26秒。
根据唐山机场航行调度室主任李升堂的事后总结,创造奇迹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1、流程合理。通过制定“耳听通话了解机型”-“根据不同机型飞行特点调配高度差”-“根据飞行来向安排就近转弯”-“减少非必要通话、保证降落指挥关键时刻畅通”这一大致流程,同时如遇实在无法加入降落航线的情况,果断向天津杨村机场分流,唐山机场实现了不同机型的快速引导着陆,大大减少了空中的拥堵。
▲要想发出正确的指令,需要航行调度员对我国当时庞杂的各型运输类飞机性能都有大致了解才行
2、非常时期不拘常理。除了尽可能缩短飞机落地后卸货流程之外——如震后首日未来得及设立接货人制度,由李升堂本人“越权”签字作为交接凭证;如对于不影响飞行安全的伤员临时“加塞儿”,应予以灵活放行;诸如从跑道两头对着起飞、准备起飞的后机可以跟着刚接地的前机进入跑道、直升机从固定翼飞机下滑道中间穿插起降,这些堪称特技表演般的动作,都是为了救人没办法的办法。
▲李升堂手绘的直升机应急起降示意图,另外在执行市内物资空投等任务时,还有直升机群直接在停机坪上起飞的情况
3、尊重科学、确保安全。跑道两头对着起飞听着刺激,但作为地面指挥员,此时必须对天上处于三、四转弯的飞机数量和性能大致有数,避免相撞。另外,小飞机避让大飞机这条规矩什么时候都不能乱,例如7月29日,济空航运大队派出的7架运-5成1字队形向唐山机场进近、准备依次着陆时,一架安-24突然从四转弯后冲到了运-5长机和2号机之间,对正跑道与运-5长机同时下滑,李升堂立刻指挥运-5长机复飞,长机飞行员齐振家在拉起时看到了从斜下方穿过、看起来十分巨大的安-24,如果不是及时复飞,后果不堪设想。
▲这张由李升堂这位亲历者绘制的,颇为写意的示意图,也足以让今人想象那些天唐山机场上空的场景
4、空勤人员绝对服从塔台指挥,且配合默契、胆大心细。比如前文提到的那次26秒间隔的着陆,背景是这样的:当时一架“三叉戟”刚刚从北向南接地,李升堂立刻命令一架安-26滑进跑道、准备从北向南起飞;紧接着命令一架刚刚卸完物资的运-5立刻滑进跑道、利用该机起飞距离短的优势,立刻从南向北起飞,与安-26互不干扰;此时又一架安-24进入四转弯下滑、准备“咬”在正在加速滑跑的安-26后面从北向南着陆,刚刚离地的运-5立刻收到命令左转30度规避,而沈空航运团的一架里-2此时也抵达唐山机场上空……
▲尽管不同机型有着不同的高度配备,但毕竟跑道只有一条
根据地面“注意观察临近飞机,可以落地”的指示,里-2的机长周世江看到远处仍有不断接近的其他飞机,决定见缝插针,俯冲后向左急转弯、紧跟在安-24后面直扑跑道,使得两者的接地间隔只有26秒。在地面看来,这几乎就是一次“异型机双机编队着陆”。类似这样的场面能够屡屡成功,从未发生一起碰撞事故,与各单位在救灾时派出的都是最优秀的空勤机组也有重要关系。
所以说,超出常规的不仅是李升堂率领的航行调度室。根据抗震救灾指挥部记录,从7月31日到8月11日(8月12日之后唐山恢复火车通车),经空运前往全国11个省市治疗的重伤员共有20172人,平均每天1677人,为了尽可能多装伤员,“子爵”和“三叉戟”等部分客机均将座椅拆除,军用运输机就更不必说了:面对兄弟部队战友们用血肉模糊的双手救出来的一个个生命,飞行员们最好的回报,就是以“剑胆琴心”的精神尽可能把更多伤员送出灾区。
▲对于登机门较高、登机梯较陡的客机来说,想把伤员特别是重伤员平稳地送入机舱并不容易
例如作为救灾中我军的主力运输机种,平时最大载员不超过40人的安-26,每个架次运送伤员普遍达60人以上,8月7日下午,那架从云底高度不足60米的雷雨云中穿出,强行降落石家庄机场的770号安-26,更是创造了我军安-24/26及国产运-7系列飞机迄今为止的载员记录——至少81名伤员(资料中未记载随机医护人员数量)!
▲唐山场站其他指战员也为救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卫生队为11000余名伤员进行了初期救治;全站组建了26个伙食单位,并启封了两口之前封存的战备水井,解决了震后涌向机场的3万多名群众的饮食问题;图为一架直升机起飞时,自发为伤员遮挡风沙的医护人员
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是以当时标准来看都非常弱小的人民空军运输机部队——称得上现代化军用运输机的只有9架安-12和28架安-26,能在地震后更为不利的条件下,创造这些记录的根本原因。
旧址难觅,辉煌仍在
1976年8月下旬,结束任务的16航校里-2机组转场回到咸阳。由于回到部队后的他们仍然保持低调,并没有提“震后第一飞”的事儿,因此航校领导只对他们就地投入救灾的表现进行了口头表扬;直到9月1日,16航校收到空军当天总结表彰唐山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和模范代表大会材料时,才知道事件的原委;最终航校党委决定,为里-2机组授予集体二等功。
1977年4月,唐山机场航行调度室被军委记集体一等功,李升堂调任空72团副参谋长。1982年李升堂转业到唐山市司法局任公证处主任,1997年退休。
▲2016年7月23日,李升堂夫妇家中合影
1977年4月,唐山场站被军委授予“抗震救灾模范场站”荣誉称号。1979年10月,唐山场站转隶空17师;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唐山场站保障了空50师32架强-5受阅任务的圆满完成。1988年10月,空17师改建为北京军区空军航空兵训练基地,唐山场站也随之转隶;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唐山场站再次保障了受阅的强-5梯队,只不过这次它们来自济南军区空军,机型也从强-5基本型换成了强-5C。
▲2002年4月的唐山机场卫星图
2004年,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唐山机场迁建至老机场西北约20千米处的新址。在新机场投入使用前后,经历过当年抗震救灾的老机场跑道场坪等主要结构,从2005年2月开始大面积拆毁,被新的道路和建筑覆盖;原大礼堂、“八大处”旧址、及震后新建办公楼等部分营区建筑则留存至今,目前位于唐山市路北区大里北路右侧附近(长宁西道交叉口到朝阳西道交叉口之间)。
▲2010年之后,营区内还添了三四架退役的歼-5、歼-6和直-5,展示着这里曾经见证的过往;不过随着2017年之后部队转隶移防离开这里,无人看管的营区已经逐渐“原生态”起来
旧址仍可追忆,传承前辈们缔造辉煌的唐山场站则在新的天地继续战斗。白纸新画的新机场,其硬件条件相比过去有明显提升,例如负责新机场跑道施工的空军工程兵部队,凭借首次研发的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的优越性能,大大提高了混凝土道面的内在质量,荣获中国建筑工程业最高奖“鲁班奖”。
这样到了2009年国庆阅兵,唐山场站保障的主战机型就一举升级成比“小强”重了七八倍的轰-6H空地导弹轰炸机,同时还负责保障女飞行员驾驶的教-8梯队。2011年12月,随着北京军区空军航空兵训练基地撤编,唐山场站与驻扎在此的北空训2团一同转隶空7师建制。
▲2009年国庆阅兵受阅集训期间的轰-6H机群
等到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唐山场站担负的保障任务堪称空前:担任预警指挥机梯队护航机的6架歼-11和6架歼-10、轰炸机梯队的12架轰-6K、以及加受油机梯队的3架轰油-6和5架歼-10(以上都包含备份机)均荟萃于此。这次阅兵任务的圆满完成,充分检验了场站的多机种保障能力。
▲2015年抗战胜利阅兵受阅集训期间的轰-6K机群
伴随军改大幕的徐徐拉开,在新址上开始第二个十年战斗征程的空军唐山场站,不仅在多次重大演习和阅兵任务中继续担当重任、经受考验,随着我军机场建设新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以及机场2号航站楼今年正式启动建设,这座军民两用机场的硬件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抗震救灾模范场站”的新一辈,正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和人民再立新功!
▲在老部队大门口合影留念的唐山场站老兵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空中生命线——唐山大地震空中救援亲历》(李升堂 著)
《亲历唐山大地震》(唐禹民 著)
《一代天骄——航空兵13师史略》
《火红的年代:空军航空兵第24师》
热门评论 1条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4条 最热 最早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