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教培机构的思考
有人穷不久,无民富不长,提高生育率是事关我们民族存亡的当前要务。
高价的教育新理念就是教育奢侈品。教育奢侈品并非生活必需品,它昂贵而小众。生活得以继续,依赖的是必需品,而非奢侈品。离开自己的收入实际而攀比奢侈品,最终会得不偿失,损失惨重。
办培训机构的资本、少数大老板,就是奔着给自己增加收入,为家长孩子提高分数去的,而不是奔着孩子的升学率、就业率,经济收入,幸福指数去的。在水涨船高的情况下,教培机构能提高学生的分数,但却扩展不了招收大学的升学大门,用人单位的就业大门,提高不了毕业生经济收入、幸福指数,这是众多教培机构从未宣讲的残酷现实。
高分是高额的补课费砸出来,绝大数家长拿不出高额的补课费,也就无法帮助孩子拿到高分,也就无法帮助孩子摆脱社会分层阶层固化的厄运,只是白白向教培机构缴纳国家已取消但却由教培机构补收的已退出公办教育历史舞台的“学杂费”而已。
资本、有钱人一方面用高额的补课费砸出高分,又用高分砸开名校的大门,实现社会分层阶层固化;一方面又通过制造焦虑贩卖焦虑,裹挟大多数没有救生圈的人跳进自己参与挖掘的深坑里裸泳,然后用死鱼理论强化焦虑,混淆视听,挽回损失,强化自己制造的付费教育理论,搅乱基础教育,让普通民众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底层作无望的苦苦挣扎。
当下教培机构提高的学生分数,在国际上横比,他或许大大提升了国民的文化知识科学素养的平均水平总体认知,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提高了成绩,但他提不了升学率、就业率,没能实现就业愿景,没能增加经济收入,他增加了学费但增添不了希望。
水,没涨时,低水位船上的人的升学率就业率是个符合社会规律的特定值;水,上涨后,高水位原船上原班人马的升学率就业率还是那个符合社会规律的特定值,不同的是,票价涨了,乘客缴费多了,负担重了。
补课费,增加了家庭负担,掏空了家庭收入,降低了学生身体素质,扭曲了性格,弱化了社交能力。
大班大课的线上教育无法实现因材施教,难以达到贴心对路的教育效果,缴纳了补课费但却奋斗无望的孩子,躺平意愿普遍,心生怨气,为社会动荡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降低了家长继续生育的意愿。劳动力人口少量,增大了下一代养老保险金缴存数额,增大了赡养老人的压力。
限制教培机构,就是限制少数大老板搜刮众多家庭的收入,让家庭教育支出流向其他绝大数为非学科教育服务的教育工作者。
中国未能培养出西方世界那样的数学家,不是教育体制出了问题,而是没有足量本土数学前辈用英文字母、希腊字母等更加简化的符号著述的大量数学论著,这就如同法国德国学生不能写出中国古典诗词的作品一样,不是法国德国的教育体制出了问题,而是因他们高度重视科学文化而导致没有大量类似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著来借鉴,来启迪。
想想欧拉为俄罗斯留下的800多卷著述,以及群星璀璨的德法数学家留下的众多文献,我们的数学求知者能浸润的数学文化又有多少?!对学习而言,大师留下的草稿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高明的培训,是“问题导向”的培训。天才,都是追随饱含问题兴趣的人。
新考验:在职业教育令人忧心的当下,国家应创造就业机会,拓展就业领域,为基础教育增大科技馆、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等文化体育设施的投入,让孩子们在国家主导下的教育体系中有序提升文化知识科学素养的平均水平总体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