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蛮流量”时代,走向终结

500

  1

  野蛮生长的流量时代

  要终结了么?

  昨天,吴亦凡个人微博@Mr_凡先生 及其工作室微博@Mr_吴亦凡工作室 已被封禁。

500

  而在7月31日,北京警方通报:吴某凡(男,30岁,加拿大籍)因涉嫌强奸罪,目前已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

500

  从一开始的撕渣男,到牵扯出一连串事件,出轨、选妃、强奸、性犯罪,甚至牵涉到了未成年人。

  事情越闹大,从正义路人与粉丝的骂战到全网发声,现在总算接近尘埃落定了。

  虽然这几天大部分网友的心思都放在了东京奥运会上,但吴亦凡这事儿的结果一出,瞬间让整个互联网都沸腾了。

500

  在等待司法判决的第一时间,多才多艺的网友也第一时间发挥创造力,创造了够我们笑一年的梗。

500

  贴心的网友第一时间科普了监狱生活。

  吴亦凡未来十年行程,有。

500

  未来的伙食也不错,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早睡早起,活得比好多打工人健康多了。

500

  在监狱里,虽然没有free,只有style,但作为外籍在押嫌疑人,也是有机会精进说唱水平的。

500

  不过,以他出道十年的进步速度来看——“以吴亦凡的专业能力,想在监狱里参加文艺演出减刑都挺困难。”


  网友温馨提醒,刑期很长,请言出必刑的犯圈顶流吴亦凡忍一下。

  “吴亦凡随身携带牙签,小心越狱。”

500

  这边是全网对吴亦凡的嘲讽,那边是刘德华出道40周年的“亿万”直播。

  开场前3分钟,1200万人在屏幕前守着。

  数据最高时,突破一亿人次。

500

  别人直播带货、刷礼、捞金。

  他开场直接把送礼功能关闭:“这样粉丝更专心,会多看我几眼。”

  网友毫不吝啬地送上爱意和祝福。

500

  德行与艺能的双重加成,让刘德华真正能够走到今天,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50年后回头看,这或许是中国娱乐圈历史性的一刻。

  吴亦凡的塌陷,仿佛是萨拉热窝的枪声。

  “流量红利衰退”喊了许多年,而如今,标杆性的人物终于倒塌,一系列的严重后果总会让各方意识到,流量这门生意终究是做到头了。

500

  这仿佛也正向我们宣告着更为重要的信息——当资本褪去,国的流量时代随着吴亦凡的标志事件,将逐渐成为过去式。

  德配其位、德才兼备,才是一个明星能长久的关键。

  2

  流量明星,时代特殊产物?

  在流量时代,明星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粉丝强大的消费力让流量明星从资本之中获得无上权力,在各个场域获得话语权。

  但他们最被诟病的地方在于其欠缺作品,本身业务能力欠佳。

500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如此“畸形”的状况?流量时代又为何会出现?

  实际上因为生产流量明星背后的逻辑与过往完全不同。


  从前的明星多是先有作品,获得观众的认可,收获知名度,再出现在其他媒介与领域中,刘德华如此、章子怡亦是如此。

  而流量明星则不然。他们所依靠的是其在多平台的霸屏能力,通过宣传出现在各种热搜推送中,获取人们的“眼熟”,得到粉丝,再“倒灌”回作品。

  比如选秀节目,再比如参演一部备受关注的剧集。

  也就是说,在本质上,流量明星们依靠的是外在不断的曝光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力。

500

  这样的造星逻辑,很大程度上与互联网普及,以及社交平台的崛起有关。

  中国庞大的人口不断涌入互联网,为庞大流量变现提供了重要基础。

  而社交平台,明星们的一言一行被无限放大,互联网成为了更大的秀场。大多数时候,荧幕外的“社会表演”才是流量明星的重要阵地。

  夺得粉丝的注意力,获取粉丝的关注,才是新时代的“财富密码”。

500

  资本掌握这套财富密码之后,更加偏重明星与粉丝之间关系的维护与打造。

  从前,观众并不直接参与明星的诞生,明星自身也很难掌控自己形象的塑造,更多是诸如制片公司、唱片公司的行为。

  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成了粉丝与明星关系的变化,观众被媒介赋予了更多的权力。

  粉丝可以通过投票、应援、制造正面舆论等诸多方式,更早的参与明星的生成,而资本也能够更早的判断潜在客户的需求。

500

  这套逻辑在流量饭圈体现得更为明显。粉丝能够介入到偶像的出道、宣传、营销推广等各个环节,影响巨大。

  不论是“创造101”还是“偶像练习生”,国内流量偶像产业借鉴日韩,在国内粉丝经济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了“粉丝应援下的练习生养成竞争制”的造星工业。

  流量偶像愈加商品化,粉丝获得造星的“生杀大权”,也在与爱豆关系中,正式成为了目标消费者,成为影响偶像商业价值的群体。

500

  《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度大报告》显示,我国因偶像推动的粉丝消费达400亿元,同比增长35.8%,其中超一半是购买偶像相关商品的花费。

  粉丝经济日益成为明星商业价值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个人喜好成为评判标准,资方自然也聪明地看到了这个趋势。

500

  于是在这一整套粉丝经济的逻辑之下,明星“人设”取代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一种商品标签。

  粉丝方的期望影响人设的建立,让偶像成为他们所喜欢的类型。

  明星方通过放大身上的优点靠近人设,方便对其形象的宣传。

  而资本方,拿品牌来说,也通过人设了解其形象,判断与品牌的契合度。

  立人设,获取庞大流量,成为这个时代明星、粉丝、资本共同需求的一个结果。

  至于作品质量如何,这其实早已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500

  然而,若要火的持久,再好的人设,也比不上真才实学的代表作。

  小印发现,流量明星仿佛都在转型,在内娱没有偶像完备的舞台的前提下,多数朝着演员、歌手斜杠式身份发展,希望能靠实力真正落地,获得职业生涯的延长。


  3

  “流量法则”为何失灵?

  正如小印所说,吴亦凡事件背后,其实折射着资本经营的“流量法则”的不断衰弱。

  为什么这套逻辑不管用了?

  在一方面,流量在“内卷”。

  近年来,偶像选秀频出,造星的时间成本大大缩减,大量的流量偶像在短短几个月的选秀节目中被创造出来,被迅速投入市场。

  终极法则失效,资本在投资时更为谨慎。

  流量造星市场逐渐饱和,成为流量的偶像往往在瓜分同一块蛋糕,粉丝、资本、偶像已然共同搭建的壁垒,“全网追星三百人”,“破壁”出圈的可能性也在变小。

500

  许多新的流量概念也在被重构。红人与明星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更多“草根”们通过更为发达、即时的媒介进行对自我的展现,获得大量粉丝。

  《星数:2020年度明星消费影响力报告》则指出与明星带货火热相对的,正是许多头部主播进驻娱乐圈的趋势。

  当流量与注意力不断被分散,流量法则已不再吃香。

  “刷屏”容易,获得真正的认可,能够“家喻户晓”,难。

  

500

  而在另一方面,曾经信奉“流量”与颜值的观众也在“变聪明”。

  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高,对于一个明星,认识这个人仅是得到“入门级”的知晓,而有没有作品,实力如何,才是如今观众真正所关心的。

  以影视为例,早在2018年,“大IP+流量明星=爆款”的终极法则已经开始失效。

  这一年,数部依此制作的电影、电视剧纷纷遭遇滑铁卢,在豆瓣评分上都不甚理想。

500

  比如《盗墓笔记》系列,从2015年IP影视化开始至今,多数剧集都依照“大IP+流量明星”的法则拍摄,而其中口碑最好的却是小成本制作的《终极笔记》,豆瓣评分8.3。


  剧作上,“好演员+好剧本=出圈”逐渐成为观众新的衡量标准。

  除了刚刚提到的《终极笔记》广受好评外,《沉默的真相》、《隐秘的角落》、《御赐小仵作》、《大宋少年志》等作品也拥有不少自来水,其中部分演员们因剧获得了大家的认识和认可。

500

  2019年《中国电影报道》独家推选出“演技派新生代四小生”为刘昊然、吴磊、彭昱畅、胡先煦,并评价到:“相比于流量小生,新生代小生们的作品认可度较高,各自上升空间非常大,人气和实力成正比。”

  人们耳熟能详的,还有周冬雨、张子枫,以及张新成、文琪、赵今麦、张晚意等等。

  兜兜转转,破开商业化的迷雾,价值评判再一次回归,实力才是王道。

500

  更重要的是,在吴亦凡事件之下,资本或将吸取教训,再度布局。

  当他们在挑选艺人时,或许会以更为严格的道德标准来约束个体。除去“颜值”之外,个人业务能力也将成为资本更为看重之处。

  这无论对于艺人本身,或是对观众来说,无疑都是利好。

500

  与流量时代一起逝去的,是观众对于“颜值”、“人设”的逐渐脱敏,业务能力与作品才是更为长久保鲜的方法。

  这个时代或许没有彻底远去,但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作者:三希

  责编:Aki、疏风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