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个子的举重选手,咱们国家其实一直有,只是个子高,就会是很多项目必争的苗子

【本文来自《举重是最应该推荐给青少年练习的运动项目之一,另一个就是摔跤》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螃蟹

    大佬又发雄文,先膜拜再读不过确实是颠覆了大众的认知,公众转变观念需要个过程。

    您说的举重应该是泛指力量训练吧,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2米高的举重运动员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这么高会不会影响成绩啊,毕竟做功距离长了不少啊。

大佬不敢当,健身票友而已。

的确举重入门就是泛力量训练,徒手、水瓶等等即可,但力量训练到达一定程度后,几乎都会指向举铁和弹力带(我国传统训练项目则是耍石锁、中幡、石垛等),原因无非就是效率,杠铃和哑铃永远那么刚健朴实~举铁的训练容量也好统计(组数*次数*重量),更便于掌握,哪怕是业务爱好者也能做到大差不多。

至于高个举重选手,咱们国家其实一直有,比如七十年代生人的崔文华,差不多一米九,还拿过世界冠军(应该是世锦赛吧,反正奥运也能进决赛阶段有名次的),但是问题在于,一是国民体格普遍一般的时候,大个子是很多项目必争的苗子,大个选手经常转项,比如田径投掷项目;二是路径依赖,小级别出成绩,那资源和选材乃至实战机会就都往这倾斜,以本届奥运会为例,只能上4男4女,那肯定是王者先行(这次东京奥运会石智勇的开把重量总成绩就和亚军最终成绩一致,而且先举达成总重量,按举重的习惯视为胜出),轮不到男子大级别去见世面..(但女子行,李雯雯也是1米8)。

不过随着国民体格素养提升(注意体格不等于体能,体格更基础,身高、四肢比例、骨骼粗壮程度等,我国青少年体能测试成绩三十年来一路下滑,但体格大型化、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竞技人才选材范围,这两件事同时发生并不矛盾)、训练体系改进(都用上3D扫描动作捕捉工具了)、特别是训练理论的不断深化,男子大级别里我国也不是菜鸡的存在,90后的杨哲上届里约奥运会是第四名。

而大级别选手,首先身材就要高,1米85几乎是105公斤级以上的下限了,至于四肢比例,当年土耳其神童穆特拉以两臂奇短,手不过腰被视为天才,确实做功短,但我国选材理论始终坚持比例适中,现在实践前沿也在更新,这里引用B站“吕小军举重”的动态(它的运营小哥日常是商务,但也是原专业运动员,时常在B站热心科普,就是播放量有点惨淡...):

1.“身高不会吃亏,关节差、肌肉小才会。无差级要有好成绩至少身高要一米九,无差级是绝对重量举得最大的!举重从一米五到两米都能练!级别不同而已,什么体重在什么级别。要想打大级别并且出成绩,没有身高很难长那么多肌肉,身高骨架是肌肉量的基础!如果你说的是同样级别,身高不同,身高高臂展长的抓举会有优势,并且四肢修长的高大型运动员发力、提铃会有优势。总之身高不是劣势,长不出肌肉和关节活动度差、柔韧性差才是!”

2.“腿長的提鈴有優勢,起立劣勢;腿短的起立優勢,提鈴劣勢;手長的抓舉優勢上挺劣勢;手短的上挺優勢,抓舉不佔優勢。各有千秋,沒有哪種身體比例的把好處都佔了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