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永远无法理解的澳大利亚

提起澳大利亚,中国人第一反应就是澳大利亚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还有带有澳大利亚特有色彩的商品,而袋鼠和考拉更是标签一样的记忆。但对于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社会和澳大利亚政坛,中国人了解就很少,甚至到了永远也看不懂的地步。在中澳两国经济往来如此密切的时期,澳大利亚政客的言论更是让中国人看不懂。

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能像澳大利亚人一样缺乏国家主体意识,就像没爹的孩子,总想挂靠在宗主国的名下,成为被认可的存在。这种状态始终困扰着澳大利亚的社会和政治体制。

澳大利亚的历史大家都清楚,是由英国流放的犯人组成的国家。也许是被强迫离开英国的原因,许多澳大利亚人乡愁都集中在北大西洋那个岛屿上。被称为澳大利亚的《飘》的小说《荆棘鸟》,把这种乡愁渲染到了极致。写作《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的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曾造访过澳大利亚,他感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澳大利亚社会充斥着对英国的归属感,回到英国,成为正式的英国人是每个澳大利亚人最荣耀的事情。当时英国为了阻止澳大利亚的移民,制定了极为苛刻的移民条件。那一时期,从香港移民英国都比从澳大利亚移民容易很多。

英国对澳大利亚的态度不光中国人理解不了,连澳大利亚人也很困惑。上世纪澳大利亚有两部电影就反应了这种困惑,一部是《驯马手莫兰特》,另一部是《加里波利之战》。前一部作品讲的是澳大利亚牧民莫兰特应征参加布尔战争,在处理一例间谍案中莫兰特被指责虐待受害者,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电影为澳大利亚士兵叫屈,但没有否认莫兰特确实虐待了一位德国牧师,原因是怀疑这位牧师是间谍。

《加里波利之战》则是表现澳大利亚人为英国无私奉献的故事,丘吉尔在一战中力主逼迫土耳其加入协约国,发动了目标为伊斯坦布尔的登陆行动,由于选择了错误的登陆地点,被土耳其凯末尔将军率领的土耳其军队彻底击败,五万余名澳新联军士兵命丧他乡。

就像中国人永远看不懂澳大利亚人一样,澳大利亚人永远也无法理解英国人为什么这样对待自己。其实原因并不复杂:英格兰是个社会等级森严的王国,英王室把这种制度不断扩展到威尔士、苏格拉和爱尔兰,最后传播到各殖民地。不同等级的人享受不同的待遇。英国作家拉什迪曾说过:英语文学诞生于印度。这个结论让外人颇感困惑,如果知道在英国最优雅的语言是拉丁文,英语只是粗俗的老百姓使用就明白了。在英国本土,文学作品必须使用拉丁文。而在印度,英语是第一语言,用英语写作是地位很高的表现,英语文学自然有了成长和成熟的环境。

英王室绝对不会让罪犯组建的国家和自己平起平坐的,这就是英国歧视澳大利亚的根本原因。随着七十年代英国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出军事力量,英国把世界警察的重任移交给了美国。澳大利亚人在移民美国时受到的限制比去英国少多了,在加上八十年代后,妮可基德曼、罗素克罗等澳大利亚演员在好莱坞的成功,澳大利亚社会开始把美国作为梦想家园,向美国看齐就成了澳大利亚国民的共识。

澳大利亚参与盟国的军事行动应该是最积极的,这也是体现其挂靠价值的重要机会。二战之后,美国主导的战争澳大利亚一场不差,甚至比美国自己都积极。如果说美国军人是被蛊惑才参与战争的话,澳大利亚军人更像是赏金猎人,澳军军人把杀人当成乐趣,非常乐意参与其中。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菲利普.卡普托在《最残酷的夏天》一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情节:在越南南方的一间酒吧里,这个美国青年军人见到两位年长的澳军军人,他们向他展示了自己得意的战利品:两只越南人的耳朵。这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顿时惊呆了。

还记得中国一位画家还原澳军士兵在阿富汗的暴行一事吧?澳洲许多政客暴跳如雷,纷纷指责中国画家败坏澳军形象。其实,真正败坏澳军形象的是澳军士兵自己。从朝鲜到越南,再到伊拉克、阿富汗,澳军士兵罪行累累,只不过人们都把罪名安在美军身上,而让澳军士兵躲过舆论的声讨。想想《驯马手莫兰特》里的莫兰特,他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是否真的冤枉,还是澳军在战争中真的手脚不干净?

就像澳大利亚脆弱的自然环境,澳大利亚人的国家主体意识也非常脆弱,甚至连文化传承都缺乏自信。澳大利亚在对待原住民问题上和加拿大采取的做法一样,把原住民的孩子从原生家庭强行带走,接受所谓“文明教育”,企图从根本上动摇原住民的文化传承。另一方面,对外来移民也采取变态的处理方式,主要担心外来移民带来的生活方式彻底动摇澳大利亚本来就脆弱的文化氛围。澳大利亚对待印度和阿拉伯移民特别抵触,有的移民被安置在远离澳洲大陆的小岛上一呆就是十几年。

在中国人眼里,澳大利亚是个典型的发达国家。而在澳大利亚人眼里,澳大利亚就是孤悬海外的殖民地,如果与宗主国断了联系,再发达也没有一点价值。但是,几乎没有那个国家愿意认领澳大利亚这个“孤儿”,英国把它当打手用,用完就轰出门;美国倒愿意雇这个小伙计,从来不忘给活儿干,但分红的时候老是把这个小伙计忘的死死的。当中国以煤炭质量问题拒绝澳洲煤炭进口时,美国马上补上这个空缺,对澳大利亚呼吁“民主国家协同行动”只应声支持,却没有实质行动。能赚钱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有个澳大利亚这个“民主伙伴”。

中国有句俗语:打狗看主人。澳大利亚与美国的关系就是主人与狗的关系,中国要与美国有什么矛盾,两国又不好直接冲撞,就拿澳大利亚练手。美国已经这样做了,中国也可以有样学样。目前,中国针对澳大利亚采取的对策,实际上就是美国最常用的,澳大利亚敢冲中国狂吠,对美国大气都不敢出,活脱脱一个走狗像。这就是真实的澳大利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