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票我一票,新疆“秀儿”铜今天要出道。
指尖上的艺术
在新疆,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历来不缺少手工艺品的“味儿”。
别说是屋外,屋内也有不少的传统手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
玲珑秀丽的木雕、别具一格的砖雕、中华玉文化的精髓玉雕…每一样都耀眼夺目。
其中,铜制工艺品当然也是这一队伍中的“佼佼者“。
新疆铜制工艺品制作技术历史悠久,可追溯至距今约900年前的蒙元帝国时期。
当时,随着帝国势力扩展至欧洲,使得蒙古高原到欧洲之间的区域动荡减少,欧洲的铜制品和铜制品工艺得以传到波斯、巴基斯坦等地,后又逐步传进新疆地区。
铜匠与爱物
铜制工艺象征着这片土地上人民辛勤劳动,聪慧能干。
精致的镂刻与科学的工艺在“米斯盖尔”(做铜制手工艺品的铜匠)的手中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造型富有民族特色的“阿布都瓦和其拉布奇”(洗手壶和接水盆)“潘德努斯”(端盘)“恰衣那可”(茶壶)“萨玛瓦尔”(茶炊)等铜制手工艺品,几乎是每一位维吾尔族人民家里的必备物件。
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妈妈都会专门把为客人准备的“阿不都瓦其拉布恰”(洗手壶和接水盆)从柜中拿出,并将带有刺绣的毛巾挂在手腕处,走到每一位客人面前倒水邀请其洗手。
等客人洗好手后,再用“恰依那可”(茶壶)把茶水缓缓倒进“皮亚勒”(小碗),用“潘德努斯”(端盘)细心地将“皮亚勒”中的热茶端向每一位客人。
▲维吾尔语称“恰依那可”(茶壶)
妈妈的这组动作娴熟而不失温柔,不花一分钟便能完成这一套流程。
妈妈的每一个动作虽充斥着谨慎之意,但于她而言,这是对客人致以至高的尊重,是身为家中女主人担心待客不周的细心。
神奇的是,你会发现这套流程中的每一步都缺少不了铜制手工艺品。
这足以说明,喜欢使用铜制手工艺品的传统深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中去。
“神品”的诞生
制作精致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自然需要下一番功夫。
铜匠们在制作铜器的过程中从来不使用任何模具,完全依靠自身的经验和手感。
▲维吾尔语称“其拉布奇“(接水盆)
每一件铜器的制作,从选材开始,要求铜皮质量高、厚薄均匀以及色泽好。
选好材料后,用圆规和铁尺划图计算再进行剪裁,并将裁剪后的铜放入火中进行煅烧。
接下来的锻打是铜制手工艺品制作中一项重要工序。
锻打是用铁榔头,木榔头轮番在铜皮上一点一点地打出凹凸和弧形的形状。
接着就是煅烧、敲打、焊接和磨光。
让一块笔直、平展的铜板奇妙地发生延展、变形,渐渐变成欲造器具的雏形。
为了使用者的健康和预防日后使用过程中出现生锈的情况,做饭和烧水用的铜制容器内壁都要涂上一层锡。
接下来就是整套制作工序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镂花。
通常来说,工艺品可以体现手艺人的审美情趣,而其档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镂花的工艺和刀法,所以这也被称为是整套制作工序中最考验工匠水平的步骤之一。
最后一道工序是对不平整的地方进行打磨处理,使其变得光滑、明亮。
这一道道难度相当高的工序能够完整地顺下来,一件合格的铜制手工艺品才算是创作了出来。
经过这几个步骤的处理,铜器上的图案和花纹逐渐变得清晰可见,整体造型也变得更加匀称美观。
铜器-时代的烙印
新疆传统的铜制手工艺品制作技术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样式,造型、工艺和图案上都被烙上了时代的烙印。
不同年代的花纹承载着不同年代的文化,融入了当代人的感情,我想正是因为这份感情的寄托,铜制工艺品和手工工艺代代传承至今。
铜制工艺品背后的温情与灵魂,是当今时代难以触摸及替代的存在。
虽说上次走在小巷中,听到工匠铺中传来有力且有旋律的敲打声已是十几年前的回忆,但是每当走在民俗风情小巷中听到类似敲打声时,仿佛又回到了记忆中的小巷。
记忆中的人和物易逝去,但不易改变的铜器以其独有的方式保留住了我们的记忆。
相信即便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寄托在铜手工艺品身上的那份感情都是难以磨灭的。
主 编:阿布德吾力
副 主 编:刘美仪、艾孜则
版 块:迹忆新疆
版 主:爱特肯
作 者:散米热
校 对:伊玛努尔·凯撒尔
排 版:依文孜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