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妈”为什么会被群嘲?这是应该的吗?

转自公众号“斑马的育乐园”

原标题为《被群嘲的“豆豆妈”,问题出在哪?》

作者斑马,80后辣妈,畅销书作者

刷到一场争论。

起因是一位博主晒自己带女儿去美国旅行的照片,有个叫“豆豆妈”的网友站出来指责她不应该带孩子到处玩耽误学习,被博主一句“我的孩子不需要吃苦,家里的钱三辈子都花不完”怼了回去。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立刻嘲讽起了这位连名字都挂着娃的妈。

500

但是随着骂豆豆妈的人越来越多,也有一部分网友跟豆豆妈产生了强烈的共情,认为嘲讽豆豆妈的不过是慕强、媚富而已,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豆豆妈”,凭啥要笑话她。

500

媚富确实大可不必。跟豆豆妈互怼的这位博主应该颇有经济实力,自诩能给孩子兜底,家产三代都花不完。

我倒是对这个说法打一个问号的,前两天我还在网上刷到了麻辣诱惑创始人的采访,曾经身家十几个亿,全球都有房产,后来破了产,房子都被拍卖了。儿子留学中断,文凭也没有,被迫回来找了一份两三千元的工作,尝尽了人情冷暖。

再说个更极端的,清末首富盛宣怀富可敌国,盛恩颐一夜就赌输了九条街,晚年住在小破门房里,连去公园的门票钱都掏不出来。原本世世代代都花不完的钱,他一代就花完了。

多赚钱,让孩子生活在一个相对优渥的环境里是没错的。但是盛宣怀都没给自己的儿子兜住底,普通人兜里揣那俩钢镚,就别自信满满能给孩子物质兜底了。

豆豆妈其实也自认为在给孩子兜底。

她拼命鸡娃,学习只跟第一名比,生活要向最差的看齐,童年先吃家庭的苦,成年再吃社会的苦。

她以为,孩子这样就拥有出色的成绩和强大的抗击打能力。

不得不说,这个观点在我国倒是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就豆豆妈这个超强的控制欲,对着陌生人都要长篇阔论说教一番,何况对自己孩子,家里的压抑可想而知。孩子将来能不能成材先不说,家肯定是不想回的。

苦不是这么个吃法的。鸡娃可以,不要往死里鸡。现在竞争压力这么大,大环境这么丧,走向社会有的是苦头,不要再主动给孩子创造苦。

家本应该是孩子最后的退路,在学校被欺负,在社会遭受了毒打,想到还有父母给自己温暖,就还有活下去的理由。

而不是在外面遭遇了挫折,想到一回家还要被父母责打,不如死了算了。

现在的孩子自杀率、抑郁率都奇高。大圣才上小学三年级,前两天回来跟我说,班上一个男生告诉他,活着没意思,还是死了快乐。另一个女生因为一点事不开心,要拿红领巾勒死自己。邻居家孩子的大女儿今年初三,有个好友之前是年级第一,后来成绩下滑受不了刺激,天天拿小刀划自己胳膊。

所以也别说什么“考不上高中大学有你着急”这种话,真考不上高中也不是没路走,保安、快递、网约车、自媒体,都不需要学历。

但是心理出了问题,你才是哭都来不及。

但没钱、眼皮浅真的是豆豆妈被嘲讽的原因吗?也不尽然。

如果俩人反过来,豆豆妈晒自己如何鸡娃,有评论说“孩子这么小为什么要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就应该全世界到处去旅行”,一定会被骂“何不食肉糜”,而且会被骂得更惨。

豆豆妈的留言最惹人厌烦的地方其实在于她不请自来的说教感。无论自己混得多么差,总想给别人当爹当妈。这是病,得治。

500

别拿自己那一套给不相干的人说教,没人问你。

除非对方问你,否则不要答,人家可能只是单纯地分享或者宣泄,并不需要任何评价和建议。

甚至也不要给自己的亲人说教。

说一句可能会招来喷子的话:父母不是厅局级干部(其他工作参照同等级别标准)的,就不要随便给子女人生建议,因为你的建议也没多少价值。

以我们80后这代人的父母来说吧,论学历,他们赶上十年动乱,正经课都没上过几天,我们大部分是接受过完整高等教育的。

论阅历,他们一辈子就待在一个单位,聊天素材库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旧同事,反而我们这代人跳槽是常事,走过的桥比他们多多了。

如果我妈教我怎么蒸馒头,我一定听她的。但是考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嫁什么人,我都是自己做主。

我也极少会给我的孩子建议,他们这代人,生在互联网长在互联网,接收起新鲜事物又比我们快多了。给他买个电子手表,我还没弄明白的功能,他鼓捣两下就门儿清了,跟他一起玩游戏,根本玩不过他。很多事情我都得向他学习。

所以他想做什么,我就鼓励他大胆尝试,只要不违法犯罪就可以,无非多一点试错成本。

每代人所处的时代都不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我妈以前管天管地,我买点什么东西她都要干涉,现在她投身社区老年人活动中,今天剪纸明天练书法,都懒得搭理我。

把自己过好的人,是没工夫过度干预子女人生的。

而豆豆妈自己的人生没过好,也没打算让她的孩子过好。

我们常说父母要给孩子兜底,真正的底是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让他拥有健全的人格。有披荆斩棘的勇气,也有绝境时的退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