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世界多所一流大学拒收中国学生?
作者:黑猫探长
这几天,自媒体圈里流出了一个骇人的消息。
文章称,九所英国的大学开始限制中国学生的录取资质。
因为标题的措辞比较激烈,这一传闻甚至惊动了英国领事馆出来辟谣:
“有误导性信息”被专门加粗了。
不过,通篇文章读下来,直接回应这些自媒体文章中指出的问题寥寥无几。与其说是回应,倒不如说是拆东墙补西墙,把原本指出的部分学院针对特定学校的中国学生,大而化之为整个学校面对全部国际学生的问题上。
但如果你去认真看这些文章中提及的学院的招生简章,确实发现他们对一些学校的中国学生进行了限制,这9所学校分别是:
杜伦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
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
利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eeds)
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诺丁汉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谢菲尔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格拉斯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
今年,这些学校都出台了录取中国学生的新规,并把一些“录取要求”发给了合作中介,以便机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行申请。
本身这些具体内容是不对外公布的,这次可能是因为太耸人听闻,直接被中介机构的老师贴在了个人博客上。比如,连我天朝大名鼎鼎的上海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都被列入黑名单……
扎心了,D&G的风波还没有结束,英国的大学居然就敢定向不录取中国高校的学生?这在搞笑么?
中国大学到底犯了什么错?
01
双一流大学被移出,成绩要求更高了
【杜伦大学】
虽然大多数国人从没听过上面的名单,但了解英国大学的人肯定对九所中的几所不陌生。比如布里托斯大学、利兹大学和杜伦大学。
杜伦大学在英国中产中颇有名气,有个词叫Duoxbridge(Durham + Oxford + Cambridge),把杜伦大学和牛津、剑桥相提并论。
(杜伦大学是《哈利波特》电影的取景地之一)
电影王牌特工里也有这么一个桥段:一群心气特高的优等生,看不起男主角,就嘲笑般地问他从哪个学校毕业的。
除了牛津、剑桥,就问到了杜伦大学。可见其知名度。
但这一次,Durham的商学院偏偏就是封杀中国大学生最狠的学校之一。今年,它对中国申请者非常高冷,连985工程的大学都不放过,取消了10所中国原985/211大学的申请资格,分别是:
西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东华大学
这些可都是中国“双一流大学”啊。。。
为啥不收这些学校的学生?
傲娇的商学院招生办给出解释,原因很简单,给了他们offer他们自己不要。不过这个声明据说是杜伦大学发给中国合作方的邮件,并不是官方公开的,所以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来源链接:http://liuxue.xdf.cn/blog/xiaoyufan3/blog/1402262.shtml)
(大概因为是内部邮件,有些错字大家自行忽略)
“我们会考虑更多那些学校在二挡的中国学生,因为他们给我们提供了优质申请者,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来学校的比例也更高。相比之下,那些排名更好的大学申请者,没表现我们想要的质量。”
致这10所大学的申请者:你的学长学姐“害了”你们。
不过,杜伦大学大概是这一批不收中国大学生的英国大学中,最特立独行的一个了。
它把一些非常不错的大学申请人拒之门外,反而招收那些学校排名不那么靠前的学生。
【布里斯托大学】
今年,布里斯托大学的经济金融管理学院(MSc Economics, Finance and Management)在8月底发布的招生简章中提到,不再接收特定的中国211大学学生的申请,数量高达24所!这些大学分别是:
安徽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福州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海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南昌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宁夏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西藏大学、新疆大学、延边大学、郑州大学。
虽然说这个学校正常的申请截止日期是2019年的7月份,但想申请这所学院的同学们,你们还是别忙活了。因为对中国大学生,该校规定截止日期是今年的11月2日!
是不是不服!是不是不甘心!
另外,布里斯托大学的商学院也把雅思考试成绩要求提高了,从原本的6.5分,提高到了7分。
【曼彻斯特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是国内申请的热门。今年,曼大商学院的招生办将申请人的成绩和学校要求纷纷调高:
全面上调来自北大、人大、南开、复旦、厦大、上财、南大、浙大、中大、武大、清华、西安交大的学生的分数门槛,分数上调至82分。
全面上调来自中南财经政法、中南大学、山东大学(含威海分校)、华中科技大、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校的学生的分数门槛,分数上调至85分。
全面上调来自上海大学、武汉理工、江西财经等校的学生的分数门槛,分数上调至87分。
【利兹大学】
利兹大学从去年开始,对中国的大学做了排名,分为T1A、T1B(绝大多数985+211)、T2、T3。从今年起,利兹商学院要求只有T1A和T1B中的大学才可以申请商学院,也就是说,双非被直接被排除在外。
另外,商学院金融相关专业最低要求提升到80分,去年要求是75。
跟利兹大学相似的,还有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这些大学招生标准的改变,主要有两个共同特点:
1. 提高了原本各等级大学的学校GPA要求,
2. 不接受双非、夜大和自考类的中国学生。
不过伦敦玛丽女王大学针对“不接受双非学生”这一说法,官方也发出了邮件辟谣:“对于非211/985的学生也有明确的入学要求。并不是拒绝所有的双非学生。”
02
阻止中国学生申请的终极原因!
现在越来越多世界名牌大学,开始不那么愿意招中国学生了。
连美国著名常青藤盟校耶鲁大学,都出现不想再招中国学生的呼声。
之前,我听一个朋友调侃说,中国学生太会考试了,每年的托福、雅思、GRE和SAT在中国大陆的平均成绩越来越高,申请者们一个个托福90+,雅思7.0,GRE160+170。
但是他们入学以后,课业表现却不优秀,要不就是出现考试作弊,要不就是不参与课堂讨论,安静得很。
所以不难看出,外国名校对中国学生的诟病不外乎几个原因:
(1)扎堆商学院,竞争太激烈
前文那几所拒收中国学生的学校都有个共同特征:都是经济学院或者商学院。考虑到留学成本,性价比至上的中国学生在申请过程中,也比较偏好申请经济专业、商学院或者MBA管理学院。
但是学校的容量就那么大,收到的申请却太多,再加上招生官也需要考虑其他国家学生的平衡,不然一定会有利益受损方站出来骂他们。
这种情况下,机会一定是给更优秀的中国学生,所以,没能申请上的同学,只能怪自己当年高考没有多考几分了。
(2)申请者不够诚实,作假层出不穷
申请过程中,成绩单造假大概是中国申请者中最秘而不宣的“潜规则”。为了能够达到英国的入学门槛,一些中国申请者会通过各种方式“达到”合格线。
不过,成绩不行,即使过了前面的申请,后面学习的过程中还是会暴露问题,最严重的甚至导致毕不了业。
(2014年一年内,美国便有8000个中国留学生因为成绩低、考试作弊被退学)
大学毕业率在西方国家校园里,可都是影响到学校排名的硬性指标,招生办当然希望找来的学生能力过关。
而相比于排名落后的学校,中国名牌大学的造假情况就少得多,这些招生学校自然就更偏爱“出身好”的申请者。
(3)中国学生缺乏与同学互动、合作
这是中国独生子女最被诟病的问题:从很小开始,便缺乏分享和合作的经验。而中国应试教育又不提倡学生们互动发言,表达观点,造成这一代人课堂上很少参与讨论。
这在国外的课堂中是很要命的。即使是商学、工科这样考试偏多的学科,也会有group project,这个时候的中国学生,平均表现就远远不如同为印度学生。
有这样一则笑话生动地描绘了这样的差异:
一家知名跨国公司,来了三名实习生,他们分别是美国人、印度人、以及中国人。其中美国的实习生,只求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一到下班点立即走人。另一个是中国实习生,也是三人中最吃苦耐劳的一个,活干的最多,做的也最好,但是不怎么喜欢说话。第三个就是印度的实习生了,他的工作虽然没有中国实习生做的好,但也不赖。虽然说的话冒着浓重的咖喱口音,但他也是三人中最喜欢发问,最爱表达自己想法的一个。
实习结束了,知识学到最多的是中国人,而所有人最后记住的,是印度人。
03
学校向右,学联向左
当然,英国也不是全盛产坏消息的地方。
最近,英国各大学的校长们集体呼吁英国政府改变现行的签证制度,恢复深受海外学生欢迎的PSW(Post study work)签证——由各大学做担保,为海外留学生毕业后争取额外两年的时间,以方便英国留学党们毕业后找到工作,从而更好地融入英国的生活中。
这个政策原本就有,但在2012年,被现在英国最有名的女人——时任英国内政部大臣的特雷莎·梅勒令终止了。她还因此在英国留学圈里得了个名号:留学杀手。
(梅:对,是我干的)
此后,英国留学生若想在毕业后留英工作,只能通过获得“T2签证”或“毕业生创业者签证”这两个途径来实现了。
这点,对于英国大学的杀伤力很大。
因为PSW中止之后,长期盘踞“留学生最爱”第二名的英国大学发现,自己的名次已经被澳大利亚取代。
失去留学生生源,无疑是在经济利益上的巨大损失。海外留学生的消费为英国创造的直接就业机会达20万个。每年留学生的学费、生活开销、旅行等费用加起来总值达260亿英镑。仅税收一项就为英国国库缴纳10亿英镑。“摇钱树”没了,等于变相减少收入,这绝对是英国决策者们不愿意的。
这边要吸引留学生,那边却将留学生拒之门外。为什么两边步调不一致?
其实逻辑很简单,对英国大学的商学院来说,中国申请量实在太庞大了。现在中国一年的大学毕业生有将近800万,其中申请海外研究生少说也有四五十万,再加上夜大、成人大学申请海外留学,或者就业后再申请的,总共有六七十万。少几千份申请,对研究院而言没太大损失,反而能节省一波看材料的成本。
成者为王败者寇啊。同学们,在申请之前一定要认真了解招生要求啊。别忙活了大半天才发现,自己早已经进入了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