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我不是yyds…

作者|   陆六六

来源|   最人物

500

  最近一次看到冯小刚的消息,是得知他执导的网剧即将开播。从大荧幕到互联网,他的这一步,走得有些意料之外。

  冯小刚是复杂的。

  讲外貌,他自评“长得挺磕碜一人”;

  论工作,他调侃“三俗”电影是自己的强项;

  说为人处世,他讲“挂一漏万的事儿我不干”,“我喜欢在铁腕人物的统治下俯首帖耳”;

  而当谈起“冯小刚”本人,他说:

  “墓志铭上我想写「我是一个对人群有益无害的人」。”

500

500

   01 

  1984年元旦刚过,冯小刚就接到了转业通知,那时他26岁,当兵7年,在部队做美术设计。

  得知要转业时,他表现得极为平静,并在第二天就卷着铺盖搬出了军区大院,没别的意思,就是不想在领导面前丢份。

  可实际上他舍不得,当兵是光荣的,如今这份优越感,没了。

  关于转业的真正原因他心知肚明,很简单,因为一个女孩。

  过去组织不让谈恋爱,他便偷摸和姑娘搞起了地下恋。事情败露后,姑娘的爹气急败坏找冯小刚算账,他不退缩,摆出一副宁死不屈的架势,结果没成想这事儿从根上就错了——

  姑娘的意中人其实是一位在民航工作的英俊小生,此前每次短暂且点到为止的约会都是声东击西,姑娘就是拿他当个幌子,人家身在曹营心在汉。

  因为这一厢情愿的错误,冯小刚离开了部队。

  和他同期转业的同志大部分都走上了公检法战线,偏偏他被分到了西直门粮食仓库宣传科,拿着分配文书琢磨了半天,他最终也没去赴任。

500

  纪录片《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截图

  冯小刚就这样成了无业游民,这一“游”就是小半年。

  在那段乏善可陈的日子里,一次去朋友家聚会的经历让冯小刚记忆深刻。

  那天,他进了屋,发现房间只开着台灯,灯罩上还蒙着纱巾,影影绰绰间,他发现了几位漂亮女兵,并与她们跳了人生中第一支贴面舞。因为没有经验,他还显得格外拘谨和紧张。

  那晚和漂亮女兵共舞的经历,成了冯小刚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美好景象。

  后来,他一直试图在自己的影片中还原这些美丽的姑娘,但出于种种原因,这个梦想直到2017年年底《芳华》诞生才被实现。

  而彼时,冯小刚也不再是看着女兵会不好意思,目光躲躲闪闪的待业青年了。

500

  《芳华》剧照

   02 

  早些时候,冯小刚一直生活在“京圈鄙视链”的最底端。

  论出身,他不高贵,别人用“胡同串子”挤兑他,讥讽他整日里满大街溜达,实在拿不上台面;

  论工作,他不特别,同在艺术中心,别人在文学部,他却只是一名小美工。王朔把他介绍给马未都时,用一句“画布景的”便打发了。

  冯小刚头回混进北京文艺圈的“上流阶级”是因为《编辑部的故事》。

  彼时,电视剧《渴望》刚诞生,一下子就造成了万人空巷的繁荣景象。观众看得挺上头,从前以写剧本为耻的文艺工作者傻了。

  他们忽然意识到电视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小说,于是最先一批“觉醒”的人,有了混进电视制作圈的想法。

  也就是在此时,冯小刚接到了一通电话,王朔打来的,说郑晓龙要在艺术中心攒一喜剧,写编辑部的日常,问他想来不想来。

  冯小刚没犹豫,张口就答应,想着跟王朔混准没错。

500

  王朔

  2天之后,冯小刚就被召唤到了友谊宾馆。在那里他看见了郑晓龙、国家一级编剧朱晓平、首届金盾文学奖获得者魏人(原名魏东生)……在场一共六个人,除了冯小刚,全是文坛大腕。

  见这阵仗冯小刚傻眼了,听着各位说话都心虚,甚至不敢跟别人有眼神交流。

  开策划会议时,他瞅准时间就说上两句,一旦得到各位爷认可了,就赶紧咧着嘴笑,心里满是被大腕认可的幸福感。

500

  纪录片《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截图

  对比那些“京圈里的爷”,冯小刚是典型输在起跑线上的人。为了能登上高峰,他总用小心翼翼地姿态迎合每一位有能耐的“腕儿”。

  他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所谓的“贵族”,可他也知道“那种气质本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

  “说到这里,我心一阵悲凉。原寄希望有生之年能有幸结识一两个中国的贵族,凭着我的能说会道,哄得他们高兴,赏我良田千顷,老有所依。现在看来只能自己挣了,有钱人遇到不少,无一不是患得患失,你还没来得及打他们的主意,就已经先被算计了。”

500

  《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03 

  《编辑部的故事》剧本被毙了好几回,到后来所有人都放弃了,唯独剩下冯小刚自告奋勇说“这本子我能写”,直觉告诉他这活要干成了,那就是天大的好事儿。

  创作《编辑部的故事》时,冯小刚就盘算着让葛优演李冬宝。

500

  葛优《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当时二人还不认识,他拽着王朔到葛优家楼下等,直到天空下起了小雨,他们才看见一个瘦削的身影晃晃悠悠从远处走来。

  那时候葛优刚演完《顽主》,收获了一些肯定,片约也多了起来。听了冯小刚的来意,他两手一摆,说不行,档期撞了,自己已经答应去演《大冲撞》了。

  冯小刚问:“你在里面演什么角色?”

  葛优实诚:“演一个宾馆经理,小角色。”

  一听这话,冯小刚乐了,说:

  “那你得来演我们这戏啊!这戏你是主角,一号人物,剧本就是照着你写的,戏一出来绝对要炸!”

  “再说你要不来,不怕得罪王朔这边的朋友吗?”

  冯小刚像机关枪一样突突说了一通,弄得葛优一愣一愣的。就这么忽忽悠悠地,葛大爷登上了冯导的诺亚方舟,预备共同驶向幸福的彼岸。

500

  《没完没了》剧照

  靠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冯小刚“抢”来了葛优,并从此收获了一张“王牌”。

  此后多年,葛优成了“冯氏喜剧”的御用男主角,《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手机》《大腕》……他们可谓战无不胜。

  彼时,冯小刚是诺亚方舟的掌舵人,他幻想自己可以一路高歌猛进,带领众人乘风破浪。

  他管葛优叫“国宝”,承诺如果葛大爷和王朔一起掉水里,他一定先救葛大爷。但多年后,现实告诉他:

  风暴来临时,若能成功自救,那已经很不容易了。

500

  《没完没了》剧照 

  此时孙红雷还只能演一个龙套“醉鬼”角色

  因为能言善辩,冯小刚交到不少圈内的朋友,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

  在这些人中,有的变成了“资源”,有的变成了“铁瓷”,有的介于两者之间,偶尔亲密无间,偶尔分道扬镳。

  有人瞧不上他趋炎附势的样子,有人觉得这挺好玩,一正一负的评价构成了冯小刚复杂的朋友圈。但对于离不开朋友的冯小刚来说,这些都是正常的社交,连争论都谈不上:

  “我从一个小市民的家里头出来,最后要走上一条成功之路,(这)也就决定了我接人待物的方式。”

  “我们其实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你取悦别人的程度。”

  当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口无遮拦冯小刚也得罪了不少人,这都是后话了。

500

  纪录片《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截图

   04 

  冯小刚有点“怵”姜文,这是他自己在自传里写的。

  为什么?

  “觉得跟他说话特别费劲,累,跟不上他,愣往上跟又很做作,掌握不了话语权,谈话显得非常被动。”

  冯小刚最开始做导演那会儿,业内对他的抨击主要集中在“太过商业”,直白讲来就是为了票房连脸都不要了。

  姜文为此也批评过他,不比旁人措辞尖酸刻薄。他言语很委婉,很深刻,冯小刚听完出了一身冷汗。

  在冯小刚的眼里,姜文爱电影爱得极为纯粹,并且不顾一切,所以他能拍出《阳光灿烂的日子》,让人云里雾里地看完之后,还能拍手叫好说声“真高级”。

500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对照着姜文,冯小刚自觉有点对不起电影,他明显把这东西庸俗化了,因为他总把电影当“饭”吃。

  沿着观众欣赏的思路走,这是冯小刚早期拍电影的方法。

  尽管这样的选择被业内诸多人视为不齿,可他乐此不疲。他想拍点观众都喜欢的,博大家一笑,哪怕最后只有笑,他也觉得这是一种肯定:

  “(对于电影)我不能全压上去,奋不顾身只为登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果输了,必须在最大的限度上减少损失。”

  信仰固然要有,但平民老百姓也得吃饭。一冒头就惊为天人的,这圈里除了姜文还有几人?

500

  姜文、夏雨

  冯小刚知道,自己做不了高境界的姜文,因为他有欲望,世俗的欲望。

  他不愿意一辈子被别人踩在脚底下,要想出人头地,就只能剑走偏锋。

  于是乎,他和王朔撺掇出了中国内地电影史上第一部贺岁电影《甲方乙方》。

500

   05 

  关于《甲方乙方》的故事,得从王朔讲起。

  1986年夏天,冯小刚第一次见王朔。

  那时候他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当美工师,特别崇拜写小说的王朔。

  所以当二人真见了面,他一上来就搂头盖脸地把朔爷吹捧了一顿,弄得人家的脸红一阵白一阵,迫不得已只能皮笑肉不笑响应。

  对于这些,冯小刚都看在眼里,可他并不在意。他只记得那天过后二人成为了朋友,走过了一段痛并快乐的日子。

500

  王朔

  冯小刚和王朔合伙开过一家公司,名为“好梦”。

  规模不大,挣钱不多,一直到公司倒闭,投资拍摄的5部电影有一半审核失败,后来投资方听见他俩的名字就摇头,行内称其“两颗毒药”。

  走投无路时,王朔及时止损,决定远走异国他乡,临行前他跟冯小刚说“咱不能一起死”。一句话,他成全了别人,陶冶了自己,也为二人后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日后,为保证《甲方乙方》顺利上映,冯小刚在原著作者那一栏拿掉了王朔的名字,颇有委曲求全的意味。

500

  《甲方乙方》剧照


  冯小刚好梦一日游

  离开了王朔,冯小刚开始迷信,因为实在找不着出路。

  写的剧本不让拍,拍的电影不让播,他太迷茫了,索性研究起“命运”。

  他觉得冥冥中有一只手操纵着每个人的人生,时而把人扶上浪尖,时而把人丢入谷底。这些起伏颠簸与努力、才情、德行都无关,一切只取决于那只手的兴致,通俗点讲就是:

  点背,就什么都干不成。

  这是1996年,冯小刚心情一片昏暗。他把自己关在家里,美其名曰韬光养晦,实则就是无所事事,极为郁闷。

500

  《甲方乙方》剧照

  好梦“游”完了,傅彪也不在了

  彼时,冯小刚时常裹着军大衣站在自家二楼阳台上,一边盘算着在当时人烟稀少的京郊通县拍部《聊斋》,一边回想影片接二连三胎死腹中的情景。

  那时候,“剧本被毙”尚未被广泛使用,审核人员更多使用“修改”一词。

  于是,冯小刚就成了无奈的乙方,面对挑剔的甲方接二连三提出的“感觉不对”“调性灰暗”“节奏有问题”等问题,他只能微微一笑,最终感叹:

  比命运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甲方的修改意见。

500

  这时,冯小刚的背影有些落寞

   06 

  1997年春节刚过,“上帝之手”在冯小刚脑袋上方的天空里,轻轻拨了一下。

  乌云散开,光亮从天而降,冯小刚定睛一看,光亮的尽头,是时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的韩三平。

  某天,韩厂长将冯小刚叫到办公室聊天,大致内容就是看他可怜,厂里也有条件,所以决定支持他拍个电影。

  听了这话,冯小刚挺兴奋,但想起自己屡战屡败的从前,他有点怂。为了能尽快拍出一部能上映的电影,冯小刚旁敲侧击地问了问领导的意见,最终得出结论:

  发挥特长,争取票房,拍个喜剧,皆大欢喜。

  半年之后,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诞生了。

500

  《甲方乙方》片头

  《甲方乙方》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讲述了四个年轻的自由职业者突发奇想,开办了一个“好梦一日游”业务,承诺帮人们过上梦想成真的一天的故事。

  1997年平安夜,电影上映,并以3000万元人民币的成绩夺得1998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开创了中国内地商业电影的新模式。

  至此,冯小刚出人头地的美梦终于成真,而这一年,他正好40岁。

500

  何冰、冯小刚《甲方乙方》剧照

   07 

  在纪录片《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引人深思:

  那一天,他去参加中国电影工作会议。现场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1998年上映的《不见不散》的成功大多取决于政策的支持,单看质量一言难尽。

  语毕,现场发出几声意味不明的笑声,而一旁的冯小刚只是点上一支烟,而后说了一句“我觉得你说的对,让别人说吧”。

  这是他拍出《甲方乙方》后第三年,市场认可他,不代表所有人都肯定他。

  纵使前有票房冠军《不见不散》,后有《没完没了》再创辉煌,但讲起“冯氏喜剧”,业内一大部分人仍觉得“非常愤怒”。

  可那又怎样?

  用冯小刚自己的话说,“谁也没把我放在眼里,我也没把他们放在眼里”。

  早些年他把拍电影说成“是为了满足不同人的低级趣味”。按着这个逻辑往下走,大家都是凡夫俗子,何必为虚无缥缈的艺术自相残杀?

  况且厮杀有用吗?观众根本不关心:

  “就中国的电影人口来说,多数观众买我的账,仅此而已。我没有跟谁叫劲置气,我哪有那么多气呀?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冯小刚拥有了自信。

500

  纪录片《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截图

   08 

  冯小刚有很多外号,论最出名的,“小钢炮”必须榜上有名。

  且不提那些言语激烈,其中还夹杂着不文明用语的发言,冯小刚因为心直口快也没少得罪人。

  《不见不散》上映,人家问冯小刚票房预期,他说:

  “进口大片,除了《泰坦尼克》,没有片子打败过我。《拯救大兵瑞恩》都输我几百万,包括成龙的片子。2年了,《甲方乙方》1180万,《不见不散》1300万,年年打胜仗,今年还能打胜仗。我觉得今年《不见不散》最少5000万(实际票房未到该数字)。”

  后来去上海宣传新电影,他又说:“香港那几个常在国外参赛的导演,都是靠搞关系的。有的电影还没拍完,就被关系好的电影节确定来做开幕电影了。”

  记者追问:您这讽刺的是哪几位导演啊?他回答:“我没特指谁,我就说一现象。”

500

  《没完没了》上映时期新闻

  靠着“冯氏喜剧”积攒下来的人气和自信,冯小刚拥有了话语权,也痛痛快快地过了把嘴瘾。

  “不是我做的太好了,是同行太多人做得太差了。”

  如今回过头看那时候有关冯导的报道,内容无外乎为:炮轰记者、暗讽颁奖典礼、阴阳怪气地调侃同行,以及直接开骂。

  说白了,冯小刚并不低调。

  这种略显浮夸的表现可以被视为“一朝成名天下知”后的轻狂,也可以被理解为此前积压在心底的委屈集中释放,然而无论如何,冯小刚出了大名。

500

  纪录片《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截图


  那些年,别人也曾劝他低调,作为公众人物该知分寸,懂礼貌,可他表面说着“下回注意”,结果一张嘴又被打回原形。

  于是,他不改了,理由很简单:

  “我不怕得罪人,因为别人从来不怕得罪我。”

500

   09 

  在冯小刚目前为止的人生里,2002年对他来讲意义非凡。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冯小刚突发心脏病进了医院,虽然有惊无险,但还是在家休养生息了半年;

  第二,《天下无贼》剧本首次送审失败,领导希望冯小刚换个题材,他不理解,但表示尊重意见;

  第三,刘震云写了本新小说,本想找冯小刚聊聊文学,结果因为周围人不停地接电话,二人突发奇想,决定拍部“手机”。

500

  刘震云

  后来,冯小刚在自传中这样回忆《手机》诞生的那一天:

  在场的人听了,脸色大变。都说,手下留情,万万不可!刘震云问:

  “你们怕什么?你们怕什么?是怕捉鬼捉到自己的头上么?我不怕!我甘愿做一个人体炸弹,以此给每一部手机消毒,净化我们的社会空气。我愿意写这个剧本,如果你们不做,我就把它写成小说。”

  冯小刚等人忙说:“我们干,我们也豁出去了。”

  彼时,冯小刚因伤病和剧本审核问题,已在《大腕》之后沉寂2年。他相信拍《手机》是命运对他的召唤,重要程度完全不亚于国外选总统。

  此时的他完全无法预料这样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会在日后给他惹个“大麻烦”。

  激情和冲动一股脑涌上头顶,他不想做沉默的羔羊,他是一头饿了许久的狼。

500

  《手机》片头

   10 

  卯着劲儿拍完了《手机》,冯小刚再次赢回了观众的喝彩。于是,他琢磨是时候干点别的事儿了。

  2004年,冯小刚拍摄《天下无贼》,一夜捧红了“傻根”。他将时年22岁的王宝强彻底送上了星光大道,却在某种程度上完结了自己“冯氏喜剧”的道路。

500

  刘若英、王宝强《天下无贼》剧照

  《天下无贼》之后,冯小刚走上了转型之路,他想往“深刻”的方向走走,奈何一路也是磕磕绊绊。

  拍《夜宴》时,冯小刚收获恶评如潮,票房破亿,评分极低。

  某些气愤的影迷甚至扬言要状告导演,理由是“没有感受到前期所宣传的效果,情节不合理,逻辑思维混乱,台词模糊不清,场面过分宣扬欲望和血腥”。一句话:这太令人失望了!

500

  周迅《夜宴》剧照

  后来《集结号》上映,迎面撞上了李连杰、刘德华主演的《投名状》,两部电影在票房和口碑方面你追我赶,最终以“和局”收场。

500

  张涵予《集结号》剧照

  《唐山大地震》之后,冯小刚决心拍《一九四二》——一部他从1998年便开始惦记的电影。

  只是万万没想到,电影上映后,先是遇见了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又有《泰囧》异军突起,上映首周票房就达到3.1亿人民币,而《一九四二》最终票房也不及4亿。

  对于冯小刚来说,《一九四二》的败北无疑给了他沉重一击。

  外界看来,这寓意着在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电影市场,属于“冯氏电影”一呼百应的时代已经过去,冯小刚早已不是“冠军”了;

  可对于冯小刚本人来说,比起票房,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那个从1998年便开始执着的“好梦”,终究还是被现实冲得七零八落。

500

  张涵予《一九四二》剧照

  《集结号》上映那年,冯小刚说:“只有票房才是真的。给电影评奖都是游戏,无论得个什么奖,那都是锦上添花的事儿。”

  后来《一九四二》开拍,他又说:“我为此赌上之前12部影片积累的人气,我相信我对观众的判断。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即使输得精光也无憾。”

  从结果来看,观众确实给出了判断,可冯小刚真的做好准备了吗?他又真的无憾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刚”知道。

   11 

  打击过后,冯小刚重拾老本行,轻轻松松地拍出了一部《私人订制》。

  电影上映4天票房突破3亿,面对观众的选择,冯小刚有点无奈地说:

  “我不认真拍的电影,一个星期卖了四亿元,我认真拍一部电影,结果不赚钱。”

500

  《私人订制》剧照

  《私人订制》的整体结构与内容,与《甲方乙方》极为相似,因此很多人乐于拿二者比较。

  前者一举将冯小刚捧成业内领军人物,后者让他领回了“金扫帚最令人失望奖”,有人说这是冯小刚江郎才尽的最好证明,可他本人表示:

  “《私人订制》突破了对权力的讽刺。我尽了一个导演对中国电影的责任,无论创作还是市场。自视甚高的影评人们,我如果是一个笑话,你们是什么?”

500

  冯小刚微博截图

  当然,对于为电影做出票房贡献的观众,他还是表现得极为客气:

  “说实话,真的挺累的,人累的时候,难免会有些萎靡,有些蔫儿。但我知道,还是有那么多观众,等着看我的贺岁喜剧。我从来没向什么妥协过,如果非要说「妥协」,那也一定是跟这帮可爱的观众们「服软」。有这么多人期待着、等着我,我没理由不坚持下去。”


  然而这话说出去仅仅4年,他又说:

  “中国电影现在被吐槽垃圾遍地,一定是和大批的垃圾观众有关系。对不对?你如果不去捧场,它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制作人也就不去制作这垃圾电影。”

500

  纪录片《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截图

  1997年,他将“好梦”公司的口号定为“成全别人,陶冶自己”;

  2013年,他把公司的口号改为“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500

  《甲方乙方》剧照

500

  《私人订制》剧照

  从“可爱”到“垃圾”,从“陶冶”到“恶心”,冯小刚好像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但无论他是否改变,时间都是要往前走的,没有谁能一辈子站在高处。

500

   12 

  

  2016年,《我不是潘金莲》之后,冯小刚的日子就有些不如意。

  拍出的片子不像从前那般意气风发,至于票房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毋庸置疑,冯小刚一骑绝尘的时代早已过去,面对如今动辄几十亿的票房,他唯有感叹一句“后生可畏”。

500

  冯小刚微博截图

  冯小刚承认自己和观众产生了距离,回顾自己的导演路,他说:前十年顺势而为,后十年顺心而为。

  没有人知道这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是他为已无法精准瞄准市场所寻的借口。

  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面对争论,他平和了不少,因为“现在已经犯不着弄得你死我活了”。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冯小刚觉得自己终于听明白了李宗盛的这句歌词——到了山顶才发现,山那边早就没人了。

500

  《甲方乙方》剧照

   13 

  人红是非多,从冯小刚出名那一天起,外界对于他的讨论就从未停止。

  有人说他“小人得志”,但又不得不承认,没本事的人,还真没法“得志”;

  有人说他走到今天也算“传奇”,但回想起他口无遮拦的过往,人们又实在无法全然认同他并不谦逊的姿态。

  多年来,舆论一边肯定冯小刚的才华,一边又觉得他有如今也算咎由自取。两种看法并不矛盾,只让人十分唏嘘。

  “我有些老了。”


  这是冯小刚在2000年前后和刘震云说的话。

  那时候他年过四十,众星捧月,斗志昂扬,口出此言只因工作繁忙而劳累。

  2021年,他63岁,自认年事已高,恐惧看到真相。

  往事历历在目,眼前物是人非。

  不知冯导是否还会想起辉煌的1997,和那些一去不复返的凶猛岁月?

  他是否仍感慨“上帝之手”轻轻一挥便可翻云覆雨?又是否还在期待更上一层楼?

  现如今,冯小刚或许还有很多疑问,但他一定记得自己曾经说过的话:

500

  部分参考资料:  

  1、冯小刚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

  2、冯小刚随笔《不省心》

  3、纪录片《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

  4、《金星秀》冯小刚专访

  5、《晓说》对谈冯小刚

  6、《开讲啦》冯小刚专场

  7、《马未都:我所认识的冯小刚》

  8、网络新闻等

  图片来源:

  1、纪录片《冯小刚2000年的某一天》

  2、《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私人订制》《手机》等电影截图

  3、冯小刚微博

  4、网络新闻截图

  起起落落

  人生常态

  有话好好说

  做人要厚道

点击「最人物」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