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滴滴到联想,“买办”企业几十年?
6月30日。
没有发布会、没有敲钟仪式、没有任何庆祝活动。
滴滴静悄悄在美国上市。
只是随后。
滴滴这场“资本游戏”就被网信办叫停。
7月2日。
滴滴因网络安全审查停止新用户注册。
7月4日。
滴滴经核实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被通知下架。
屋漏偏逢连夜雨。
美国股东权益律师事务所Labaton Sucharow LLP以及罗森律师事务所已经正式对滴滴发起集体诉讼。
7月7日。
滴滴出行已从微信支付交通出行一栏消失。
同时在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中均无法搜索到“滴滴出行”。
而后。
滴滴又因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集中案8起被罚款400万元。
同一天。
滴滴官网也已下架滴滴出行彻底无法下载。
①滴滴“屡教不改”?▽
7月3日。
滴滴还在轻描淡写。
希望大家保持冷静。
7月4日。
滴滴这才如梦初醒。
表示会按要求整改。
但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整改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数据安全。
反垄断。
无论哪一个?
放大镜下现在的滴滴都很难脱身。
我们知道自从2012年上线以来滴滴前后融资23次,累计超过230亿美元, 不仅吞并了旗鼓相当的“快的”、转头又吞下了“优步中国”。
从此独步天下。
但滴滴在一次又一次的资本游戏。
虽然。
现在的它已经从最初那款诞生于北京的“打车工具”,变成了现在这个覆盖全球15个国家近4,000个城市1500万司机4.93亿用户,经营范围更是涉及共享出行、汽车解决方案、电动出行和自动驾驶在内最大的“出行帝国”。
但与此同时。
与资本同行了太久的滴滴也正在遭遇资本的“反噬”。
如果不是持股21.5%的软银、12.8%的Uber都是外资。
滴滴或许还不会“吃里扒外”?
只是没有如果。
2018年。
滴滴恶性事件频发。
04月29日。
疯蜜创始人张桓撰长文表示在打车途中遭遇司机打人事件,滴滴处理问题拖泥带水。
05月05日。
由于滴滴司机未按约定时间到达接驾地点,乘客抱怨称要给司机差评,发生争执后,司机拿刀威胁乘客删除差评。
05月06日。
一位空姐在郑州航空港区搭乘一辆滴滴顺风车赶往市内时遇害。
08月24日。
温州乐清发生滴滴顺风车司机强奸杀人案件。
2019年。
滴滴5星司机持刀伤害乘客。
2020年。
滴滴司机夫妻直播性侵。
2021年。
滴滴司机开车冲撞乘客致死。
当然。
这些事件不是全部。
而滴滴也不是什么都没做。
比如滴滴就曾下线顺风车业务、设置安全指挥部、试运营全程录音、暂停夜间服务、拟招募党员客服、试行加密录像、公示不诚信司乘用户、暂停北京拼车业务……
只是滴滴的司乘体验依旧不见好转。
再加上滴滴被司机诟病的抽成以及越来越贵的打车费。
这让滴滴几乎没有忠诚度可言。
虽然滴滴商业化不断升级。
但却一直没能建起自己的“护城河”。
反倒是约谈整改不断。
2018年。
4月。
无锡市工商部就“不正当竞争”约谈滴滴、美团、饿了么家外卖运营商。
8月。
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以及北京市、天津市交通运输、公安部门,对滴滴公司开展联合约谈,责令其立即对顺风车业务进行全面整改,加快推进合规化进程,严守安全底线,切实落实承运人安全稳定管理主体责任,保障乘客出行安全和合法权益,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整改情况。
2020年11月。
青岛市交通运输局、青岛市委网信办、青岛市公安局、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青岛市通信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青岛市税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等七部门因“花小猪存在向无证车辆、无证驾驶员派单等违法违规行为”联合约谈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
2021年5月。
交通运输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信访局等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8家成员单位对包括滴滴出行在内的10家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公司进行联合约谈。
直到这一次滴滴被勒令“下架整改”。
滴滴还在“狡辩”。
让人浮想联翩的是:
滴滴的国内业务占比94.3%,却早在2017年就把大数据安全和智能驾驶“研究院”放在了美国,那么研究数据又是从哪来的呢?
滴滴。
真可谓“屡教不改”。
②联想“无可救药”?▽
有意思的是:
滴滴低调赴美上市的背后还有联想的影子。
从滴滴到联想。
从柳青到柳传志。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想想1984年创立的联想。
再想想1987年创立的华为。
很遗憾。
联想痴长华为3岁,创立初期国家又出资又出人,比最初通过生产交换机起家的华为待遇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但是现在。
华为成为了中国科技的一面旗帜。
联想却是在为人家“摇旗呐喊”。
也无怪乎大家会叫它“买办”。
北联想,南华为。
原本。
联想还曾隐隐压华为一头。
只是1994年愈演愈烈的“柳倪之争”,坚持“贸工技”路线的柳传志在没有坚持“技工贸”路线的倪光南“掣肘”之后,1998年柳传志在《计算机世界》上发表名为"贸工技三级跳"的文章更是将"贸工技"被提至联想的战略高度。
此后。
联想在研发投入上仅有2%。
仅能维持传统PC业务的升级换代,在芯片、硬盘、面板等相关领域均是一片空白。
2001年。
联想进军房地产。
2004年。
联想收购IBM PC。
2008年。
联想以1亿美元出售手机业务。
2009年。
联想又以2亿美元买回了手机业务。
2013年。
国产手机还是中华酷联的天下。
2014年。
联想29亿美元从谷歌手里买下摩托罗拉。
2015年。
联想手机业务开始跌跌不休。
2016年。
联想房地产业务被孙宏斌接手。
2017年。
联想在2013年保持的PC市场第一被惠普赶超。
PC收入占联想总收入的70%,帝国辉煌不再。
杨元庆主导联想收购IBM PC、摩托罗拉,并拿下中国台式机市场第一、也曾带火了联想手机,但他还是走向了柳传志的老路——不重技术研发,专注贸易扩张。
柳传志曾一度让联想成长为全球第四大电脑公司、全球第一大PC厂商。
但与此同时。
2009年。
倪光南就曾批评过联想已成为制造车间+营销公司。
2016年。
联想虽然在“5G投票事件”后有辟谣。
但实际情况:
联想在高通占绝对优势的数据长码,2票全部投给高通;华为占据绝对优势的的控制码,2票全部投给华为;优劣难以区分的数据短码,选择弃权。
联想弃权的结果是:
数据长码领域高通碾压获胜,控制码领域华为碾压获胜。
在关键的战场数据短码领域,华为以23比24票惜败高通,高通成为5G时代的领跑者。
2019年。
联想CFO黄伟明接受《日本经济新闻》、CNBC新闻网采访时表示,联想甚至可以将生产线搬离中国市场。
2020年。
杨元庆也曾说过:
联想是一家全球性公司,我们不是一家中国公司。
拿着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
这让我们如何相信联想不是买办?
③买办企业“羊入虎口”?▽
2013年的棱镜门到2021年美国监听盟友。
可见漂亮国对于隐私数据有多“饥渴”。
当然。
如果可以的话?
漂亮国之前纠集“新G7”不就是想再次阻碍我们发展瓜分中国利益么?
而美国之前在台湾事态上的表态也很有意思。
它明确表示不支持“台独”。
却纵容一直秋田犬“狂吠”。
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就表明了:
相比于直接和中国撕破脸。
漂亮国更喜欢那些“上蹿下跳”的二五仔。
联想没什么好说的。
滴滴正在成为二五仔的路上。
只不过随着国内“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条文趋于完善,这些一旦露头必然是当头棒喝。
5月。
特斯拉官宣:
已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以实现数据存储本地化,并将陆续增加更多本地数据中心。
接下来,所有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车辆所产生的数据,都将存储在境内。
国外互联网公司尚且需要“盘着”。
国内互联网公司怎么可能让它们“肆无忌惮”?
况且。
2002年。
美国就上线的《萨宾斯-奥克利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在审计报告中提供“内部控制”内容,通常包括网络活动、数据库活动、系统登入活动、账号活动、用户活动以及信息接入的参数和条件等等。
2020年1月。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合规调查与检查办公室发布了最新版的《网络安全与弹性观察》文件,建议上市公司在治理和风险管理、接入权力与控制、数据丢失预防机制、移动端安全、事故反应与灵活性、零售端管理、培训与注意力这7个方面来审查自己的政策和实践。
2020年12月。
美国上线的《外国公司问责法》,要求在美上市公司披露额外信息。包括依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审计标准提供审计报告,包含审计底稿;如果外国公司连续三年未能通过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的审计,将被禁止在美国任何交易所上市。
这些法律条款或多或少都会对赴美上市公司提出“过分”要求。
我国《网络安全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因业务需要,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按照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进行安全评估。
今年9月1日即将生效的《数据安全法》第三十一条也有规定,其他数据处理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重要数据的出境安全管理办法,由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前几年在美股上市的企业我们管不着。
它们也很少涉及那么全面、那么重要的“安全数据”。
但是近年来。
随着中美关系日趋紧张。
滴滴这类行业龙头赴美上市不就是“送羊入虎口”么?
随着Facebook市值破万亿。
美股已然进入了泡沫时代。
联想、李嘉诚、潘石屹、滴滴这些企业和人难道还想借中国的市场扛起欧美市场的“泡泡”?
最后。
我们再聊几句。
买办企业绞尽脑汁讨好主子这件事我们管不着。
但要拿中国市场赚到的钱塞进其他主子的腰包。
一心只想五鬼运财。
这事儿就很不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