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泰山文明的伟大旗帜(1)鼎 ---兼论多元一体的主源主元

何为泰山文明?

先说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是共识。

然而,多元不是AA制,多元不是大锅饭。多元中有主元主源,这个主元主源,就是约在5000年前的古山东地区,学界又叫海岱地区。具体说,就是泰山周边。代表性文化,就是众所周知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中国文明的主元主源主根主脉。

 

泰山是座神山。

9000-7000年前,诞生了中国现代汉族的原始祖先。

6000-5000年前,诞生了伏羲黄帝等大帝,东方礼制。

2500年前,诞生了孔孟儒学........

本届地球人类文明之主根主脉主源主元,就在于泰山。

 泰山脚下的一棵秧苗,爬到中原结了个大瓜,这个大瓜,就是中国文明。中原的秧苗,又爬遍地球,结了好多瓜瓜,这就是现代地球的人类文明了。

中原,是文明的舞台,是艳丽的花果,而不是根脉。而学界的主流学者,偏偏把中原的花果,当成根。泰山文明,每每被弱化漠视化淡化,........欺人太甚,欺山太甚。欺泰山不会说话是咋地?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根文明。泰山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文明。几乎可以说,泰山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总根。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一点一点,慢慢说吧。

本篇从鼎说起。

 

鼎,众所周知。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鼎”有关的成语、俗语,如“一言九鼎”“人声鼎沸” “鼎鼎大名” “三足鼎立” “问鼎中原”  等等,耳熟能详。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

之后,从实用器物层面,上升文化精神层面,称为礼器,身份地位象征。祭器,祭祀用器具。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黄帝平定天下后,铸三鼎。传说的铸鼎源在陕西富平或河南。

大禹治水成功,依据天下九州,铸九鼎。 之后,九鼎作为国家的象征,国之重器。拥有九鼎,是天命正统的的标志。

最初是陶鼎,青铜时代后是铜鼎。商周春秋,鼎达到顶峰,鼎盛。 

...............这些,大家估计都无疑义异议。

 

考古挖掘看。约在6-7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古文化,形成了几个大的文化圈,严文明概括的彩陶文化圈、鼎文化圈和筒形罐文化圈。彩陶文化圈,以中原的仰韶文化为代表,筒形罐文化圈,以河北一带的磁山文化为代表,鼎文化圈,就是以泰山周边的北辛大汶口文化为代表,最为典型。鼎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业界共识。

至此,似乎没有高深的道理,不用繁琐的讲解,几乎就是简单粗暴得得到结论,鼎文化圈的大汶口文化,成为中国文明的主根脉。!!!

......如果仰韶文化是主根脉,黄帝一定是铸彩陶,后世的国之重器也是彩陶。磁山文化是主根脉,黄帝一定是铸筒形罐,后世的国之重器也是筒形罐。

.......司马迁《史记》说“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路史》说:“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史记.封禅书》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习主席说,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禹收九州之铜,铸造九鼎。

 追述一下鼎的稍细的源流。最早的鼎,见于9000年前中原的裴李岗,但形制和后来的鼎,差别很大。裴李岗人东进,和泰山周边的后李文化融合,产生北辛文化,后李的釜和裴李岗的三角器结合,就是鼎的最初样式。之后,一路发展演变而来。随着人群流动迁徙,进入中原。

需要说明的是,夏王朝形成的前夜,中原河南大地,有三只文化在逐鹿中原。1.中原土著,仰韶文化。 2.泰山周边的大汶口龙山文化,3.汉水以东属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也是一支鼎文化,其祖源。也是来自泰山周边的北辛文化。其流传序列是,北辛文化后岗一期边畈文化油子岭文化到屈家岭石家河文化,虽几经流传交融,但鼎文化特色没变。(也同时演变为黑陶龙山文化,待探讨)

三只文化逐鹿中原,最后鼎文化胜出。.......至此,实在理解不了大学者们哪根筋搭错了,这么简单的事实,先入为主成见就那么深吗?

 

几千年,什么都能发生。文化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流融合竞争淘汰........但琴瑟钟鼓齐铭,有主旋律。沧海横流有主流。就和后世的群雄割据一样,不可能平均地建一个联合王朝,总有一家是胜出的。.......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看,泰山周边的大汶口龙山文化,胜出了。开启龙山时代,就是中国文明形成的前奏。

 

最后说一点。裴李岗能否作为鼎文化的源头? 仔细分析,是不合适的。 最主要的是裴李岗的几个去向中,只有泰山周边这一支,发展出了鼎文化,其他的则没有。鼎文化在泰山周边,才得以发展壮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