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他们燃起的火种,点亮了整个中国
在风雨飘摇的湖南巷子里,一位少年手拿着一本杂志拔足狂奔,蹚过了这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破旧山河。
他正是青年毛泽东。而这不足一分钟的蒙太奇画面出自2021年的国产爆款电视剧——《觉醒年代》。
他们的觉醒年代
在这样一个“流量为王”的年代,一部没有偶像明星的剧能否走进年轻人的视野,获得他们的喜爱与认可?
《觉醒年代》用自己的成绩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在第27届白玉兰奖上,《觉醒年代》包揽了“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除此之外这部剧的豆瓣评分也从开播时的8.5分一路飙升到了9.3分。
《觉醒年代》以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期的历史为主要内容,通过讲述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从相识相知到分道扬镳的故事来描绘那一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追求真理、为国寻路的“觉醒年代”。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下令,同意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遭到全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全国各大城市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在这水深火热之中,陈独秀看出如今的中国所面临的强敌不仅强在武力上,更强在思想上。为在思想上解放民众,他决定创办一份杂志,作为唤醒国人政治和伦理觉悟的号角。
1915年9月15日,他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与民国时期出版的其它报刊相比,这本杂志拥有最强大的编辑团队。它带领中国进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运动中,在中国播种了马克思主义种子。
从来如此,便对么?
在《新青年》引领的风潮中,“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提倡影响深入人心。
表面上看只是文学形式的改变,但其背后是对封建传统的颠覆和为老百姓敞开知识大门的姿态。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在文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他在其中对作者提出八点要求: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认识到封建礼教“吃人”的迫害,1918年,周树人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他在其中发出这样的提问:“从来如此,便对么?”
简单的七个字,却振聋发聩。
这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提问,更是一种挑战。
挑战封建礼数中的三纲五常,挑战脑袋里的顽固思想,挑战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
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人才强国”成了强国的口号,但在当时的中国百分之九十五的国民都是文盲。所以想要强大必须先用知识武装大脑,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推行白话文便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新青年》与新青年
《新青年》的另外一个贡献便是“觉醒”了一代年轻人。
近现代的中国之青年应该是什么样的?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的创刊词《敬告青年》中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1916年9月,李大钊在这本期刊里写下《青春》这一篇文章: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新青年》给100年前的“90后”带来了新思想。
《新青年》的出版给远在湖南的毛润之打了一剂“鸡血”。针对陈独秀在发刊词中提出的青年之六条标准,他认为还需要增加一条“健壮的,而非体弱的”。
他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
天津的周恩来同样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带领同学们创立了觉悟社。后来即使在组织示威请愿中被捕,他也在监狱里带领大家朗诵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赵世炎、邓中夏、董必武……因《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而走上马克思主义道理的青年如雨后春笋般勃勃生机。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没有哪一本刊物的影响力可以与《新青年》一争高下。可以说《新青年》是这一群年轻人在黑暗中的一束光。
恽代英在给《新青年》的信中这样写道:
“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
真相是最好的宣传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相似题材的影视作品并不少,但为什么唯独《觉醒年代》能够脱颖而出?
“把真相还给历史,把评判的权利交给观众。”——这就是《觉醒年代》走红的主要原因。
长久以来历史剧之所以被人诟病在于人物的模板化。
主角人物自带“主角光环”,成为完美无瑕的“神”,而反派人物往往都是无恶不作的小人。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留给观众的只有距离感和虚假感。
▲相关题材影视作品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他们在课本上被寥寥几笔划过,但在《觉醒年代》中却活了过来,一个个散发着烟火气,为理想付出了一生。
陈独秀会因为没有衣服穿而蓬头垢面,也会因为有封建大家长的做派引来家人的吐槽。
政治立场坚定的李大钊在生活中与夫人十分恩爱;看到朋友落难时会解囊相助;长时间在外留学回家后,面对认不出自己的孩子也会不知所措,小心翼翼。
在对于次要人物的处理上,《觉醒年代》也绝没有简单的“非黑即白”式的描写。
剧中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是旧文化坚定的支持者,但他们与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领袖的争锋也仅仅停留在学术上。
国学大师辜鸿铭对北大校长蔡元培敬佩至极,也对在学术上与自己观点相左的陈独秀十分尊敬。在陈独秀离开北大时,辜鸿铭甚至亲自前来送别。
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曾经说过:“真相是最好的照片,最好的宣传。”
在良莠不齐的电视剧市场中脱颖而出得到观众认可的佳作,绝不会是那些为了“爱情”而扭曲事实硬造的“玛丽苏剧情”,或者为了“流量”而选择偶像明星出演的电视剧,而是那些像《觉醒年代》一样,故事情节还原度高,经得起推敲,角色塑造有血有肉的历史剧。
▲《觉醒年代》选角对比图:傅斯年和赵世炎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觉醒年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觉醒?
《觉醒年代》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就职演说时提到当代学生于求学有一误区:学习是为了升官发财,追求高分只是为拿到文凭。
在一百年后的今天,这样的现象依旧存在。
2017年,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提出著名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词:
“中国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在内,培养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人虽然智商高,却世俗虚伪,尤其善于利用体制来达到目的。如果权力掌握在了这些人手中,给国家带来的危害比一般的贪官污吏还要大。”
如今的中国,不乏那些聪明灵活并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但是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不少年轻人仅将知识用于造就个人的成功。
或许从某一种角度来说,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为自己牟利无可厚非。但当我们把目光转向100年前的那一段历史时,除了感动以外,更应对自身和身处的环境有一些反思。
为父老乡亲忧愁,一夜间白头的少年郭心刚;
26岁时身后留下一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便从容赴死的陈乔年;
中国发展到今天,作为普通年轻人,我们或许不需要为国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也并非每个人都会走上政途——我们与国家的关系开始变得隐秘而间接。
在这样一个时代,《觉醒年代》带给我们的“觉醒”应该是一种青年人所特有的精神模样。
鲁迅曾在《新青年》上这样表达过对中国青年的期望,他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在2021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影视佳作《觉醒年代》让我们年轻人了解了许多过去的岁月,但了解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觉醒年代”绝不能成为专属于“过去”的代名词。
青年的“觉醒”应该是如何从屏幕背后走向现实世界,这正是我们每位年轻人需要思考,需要实践的。
毕竟,只有青年觉醒了,任何年代都会是我们的“觉醒年代”!
《新青年》宣言中对理想社会这样描述:“我们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
作为中国青年,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奋斗的目标。
中国的青年就应有“于满是荆棘的荒野里踏出一条路”的勇气;
中国的青年就应有“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的担当;
中国的青年无论活在何时,身处何地,都应该为创造那样的时代而奋斗!
主 编:阿布德吾力
副 主 编:刘美仪、艾孜则
版 块:聊撩好书、疆来电台
版 主:帕孜丽亚、米合热阿依
作 者:特列克
主 播:帕合热
校 对:玛依努尔·凯萨尔
排 版:阿力米热·买买提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