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游戏的孩子被父亲打死:现代亲子关系路在何方
近日,多家媒体报告了一则父杀子案件的庭审,令人唏嘘不已。
在整个惨案的背后,是我们时代的难题。
据有关媒体报道,西安市检察院指控2017年8月9日晚10时30分,邓某某在其子邓某(殁年28岁)居住的西安市灞桥区某社区家中,因家庭矛盾与邓某发生争吵,遂用家中的擀面杖在邓某的头部击打数下,致其受伤,后邓某经抢救无效于同年8月18日死亡。
经鉴定,邓某符合钝性外力击打头部致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死亡。
检察机关认为,被告人邓某某因家庭矛盾故意伤害他人,致人死亡,应以故意伤害罪追究刑事责任。
(头发花白,泪流满面的老父亲)
对于公诉机关的指控,邓某某承认其属实。
邓某某有两个儿子,一家人都在西安,他和妻子开了家小餐馆,大儿子开了个面条铺,小儿子其实并没有稳定工作。据邓某某表述,小儿子和家人平时不怎么联系,但也没有大的矛盾,18岁以后没有搞好一件事情,个性不好,说不得,一说就生气是父母没有教育好。
案发当日,这位父亲从暂住处去了小儿子的住处。因大儿子的面条铺接了超市的订货,工作量较大,他就劝正在玩电脑的小儿子少玩游戏,早点休息第二天早起帮忙,小儿子认为父亲是让他给他哥哥打工,父亲没有权利要求他几点钟起床。邓某某交待,说了几次后,小儿子无动于衷,他生气就关了电闸,不曾想小儿子反手将自己打倒在地。邓某某说,情绪失控后,他把厨房的两根擀面杖拿了出来,一手一个,都是六七十厘米长的实心木头,想教训桀骜不驯的孩子,拿右手的擀面杖朝儿子头部打去。在儿子争夺时,他怕儿子打他,又朝头上打了两下。
此时的动静惊喜了孩子的母亲,这时两人才发现儿子头上、口鼻都有血。夫妻俩赶紧拨打了110和120,但是孩子最终还是失去了生命。而邓某某说说,小儿子除了好吃懒做,也没有别的缺点,当天的事纯属偶然发生的矛盾,自己愿意拿自己生命给儿子一个公平。
因为孩子沉迷游戏,小小的争执酿成了一场家庭的惨案,这个事件值得我们思考。
当代的亲子关系难在哪里?
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演变,传统的亲子关系也在发生一定的流转。
父母对子女有命令的权利吗?孩子对父母有言听计从的义务吗?
哪怕这样看似很偏颇的问题,都会引发一个时代的思考。
在整个悲剧中,矛盾的出发点的一个层面在于,在解构传统亲子关系的同时,没有一种更加健康的亲子关系成长和树立起来。在沉迷游戏的孩子看来,自己享有自己对人生的主导权,认为父亲的看法和希望是对自己的僭越。而在父亲看来,自己对孩子依然抱有着希望和期许,有命令和代行的权利。
整个事件的转折,来源于父亲关掉了电脑,孩子反手击打了父亲。于情于理,这都是不应该的。
这也是事件从家庭争执走向刑事惨案的重心之一。
棍棒击打,在父亲的潜意识里面,是父亲的教育方法之一,(另一个层面,也或许是父亲的宣泄方式)。而伴随着具体的环境,这又成为父亲自卫——乃至于最后失手杀人的媒介。这让我们感到唏嘘和悲哀。但是我们又试想,如果当时掌握武器的是孩子,他会不会同样做出杀害父亲或者失手杀害父亲这样的行为呢?
惨案的背后,足以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
一方面,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认为对彼此有权利和义务,但是对这种权利和义务的边界,没有统一的界限。正如惨案中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义务中包含着击打的天赋权利,这是他拿起凶器的潜在原因。而死者,也从一个沉迷游戏,认为父亲管不着的叛逆孩子,变成一个主动击打父亲的人。我们不能评说孩子在收到棍棒击打的时候,是想到夺下武器让父亲停止击打,还是抢过武器,反过来回击父亲。而父亲一次又一次的击打,既是他怒火中烧的疯狂,也出于他对自身生命安危的恐惧。
这件事情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因为“沉迷游戏”并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不管是客观事实上,还是在父母主观的眼里,都有很多很多沉迷游戏的孩子,沉迷游戏到不务正业之间,界限到底有多远?在网络游戏越来越被“去妖魔化”的现在,我们又该如何面对那些因为个人原因带来的心理和现实问题呢?在新时代的现代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中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该怎么解决?轻微的“棍棒教育”在当代是不是会埋下一粒又一粒扭曲和暴戾的种子?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父母对孩子有不同动机的指挥式教育,作为晚辈的孩子们,又应该如何在这里面,保持“正确”和独立呢?
叛逆的孩子和无奈的父亲,这是一场没有出路的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