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以为今年我国新冠疫苗最多接种8亿~10亿剂次
半年前,我是坚决不相信我国能完成这样的新冠肺炎疫苗接种量。我认为今年最多能为4~5亿左右居民完成疫苗接种,即接种8亿~10亿剂次。
我的理由是,我国的疫苗生产、接种体系都适应了长期以来一年5亿、6亿剂的规模,并且我国疫苗接种规模近年来一再萎缩。
2016年我国疫苗总批签发量为5.5亿剂,相对2015年减少1.9亿瓶/剂;2017年为5.9亿剂。2018年,我国疫苗批签发量6.46亿剂。其中,5.12亿剂是国家计划免疫强制接种的“一类苗”,居民自愿接种的“二类苗”仅为1.34亿剂。2019年,全国疫苗批签发总量为5.65亿剂。其中,一类疫苗批签发量达到3.46剂,二类疫苗批签发量达到2.23亿剂。2020年,全国疫苗合计批签发6.51亿剂。其中一类苗批签发3.48亿剂,同比增长0.62%,二类苗批签发3.03亿剂。
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的生产需要病毒毒株,对生产线和工作人员的资质要求很高,还不能跟传统产品抢夺生产线,否则会导致其他公共卫生问题;这些问题都限制了疫苗产量的扩张。因此国药集团“举国之力”,2021年的计划产能仍然只有10亿剂,另一家疫苗生产企业科兴计划形成6亿剂疫苗产能。16亿剂疫苗产能显然不会在2021年元旦伊始一步到位,一旦到位就达到此前多年我国年均疫苗产量的两倍。在生产环节解决之后,如何将疫苗安全高效的送达每一位需要它的居民,是对预防医学体系的重大考验。
回想一下,这并不是我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第一次误判形势。
上一次误判发生在疫情之初。我看到武汉存在病人确诊难、住院难的问题,认为可以让轻症病人在家口服药物治疗。轻症病人病情缓解、痊愈当然皆大欢喜,事实上方舱医院也是这个逻辑,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会转重症。居家治疗病人病情发生恶化再转入医院,这样可以集中医疗力量收治重症病人。
至于为什么不启用方舱医院集中收治轻症病人呢?方舱医院工作人员对病人的比例极低。如果病人不满意草草急就建成的方舱医院的治疗条件与生活条件,不配合治疗,会导致恶性治安事件。疫情初期发生的事情让许多人都不满意,我担心方舱医院会让矛盾暴发,还是别启用方舱医院了。
为此,我们应当淡化新冠肺炎的危害,至少要向人宣传,说轻症病人没啥要紧张的。新冠就是大流感,像流感那样对待就成。这样借着春节长假,再延长一星期假期,我们就可以把这种“大流感”控制在小规模流行的状态,恢复疫情之前正常的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了。这样对经济影响较小。
如果按照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叙述逻辑,“我”这个形象大概是电影《十三陵水库畅想曲》里的那个西装革履的旧知识分子,成天用自己基于以往经验形成的一套知识体系,对着埋头苦干的人们说:“你这样做是不成的,你那样做是不成的,十三陵水库不会按期完工”。令人遗憾的是,我今年才36岁,并不是电影里的老头子。更令人遗憾的是,电影里的老头子好歹是位教授,虽然对新形势判断错误,好歹还有自己的学问,他靠自己的学问在电影剧情里又做了20年的教授直到七十年代,我只念过大专。
我想,我应该为自己的错误判断道歉。理由大家都看到了。疫情防控来不得任何的瞻前顾后,否则就会满盘皆输,既是输掉经济正常发展,又是输掉人的宝贵生命、失去凝聚社会的共识。在保障人民生命与美好生活这个事情上,国家的一切目标,不论依照“经验”看来有多渺茫,都会经由人民的勤劳双手实现。我的错误判断,源于我不信任人民、不重视人民。我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