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初步现实“群体免疫”

3月26日,香港新增病例时隔一个月首次低于一万例,不足疫情高峰时的五分之一。“应感尽感”带来的“群体免疫”初见成效。

那么,香港“群体免疫”的代价是什么?

目前为止,香港第五波疫情累计超110万人感染,达到1107839人;累计6888例死亡,病死率升至0.62%。本轮“群体免疫”是用香港接近千分之一的居民去世换来的。

然而,根据英国的栗子,“群体免疫”带来的抗体有实效性。英国宣布实施“共存”之后已经接受第三次疫情高峰了。

一年一次甚至更多次,额外的牺牲全国千万之一的居民,是我们希望的么?

“群体免疫”的基础是“应感尽管”。这意味着香港自然环境已经被新冠污染,可能出现老鼠等野生动物携带病毒,永远回不到“清零”模式。

新冠极易变异。大量感染者为酝酿出下一次有可能突破疫苗免疫机制及产生耐药性的变异提供了土壤。

香港医疗水平很高。当地有个港英时代形成的免费医疗体系,基本照搬英国的NHS。伦敦奥运开幕式摆出一地病床的那个节目就是向NHS致敬。香港的医疗体系虽然小毛病不断,但帮助香港居民人均寿命达到世界第一的84.7岁。

香港主要接种一些人奉若神明的美国疫苗,是亚洲地区最早引进瑞辉公司抗新冠神药的地区。结果香港疫情仍然带来极大的代价。不过香港本轮疫情的病亡率,比美国本美还低一点。

2022年,截止3月19日,美国2640万人确诊新冠,17.24万人病故,病死率0.65%。有了疫苗和新药,新冠在美国的死亡率仍然是甲型流感的十几倍。

我们身边颇有一批动辄指责他人“不会独立思考”的意识形态“上等人”,他们特别喜欢拿新冠跟流感做比较。

三年前,他们转发爆款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对一个死亡率不足新冠十分之一的甲流怕得要死。

现在他们却自以为了解新冠病毒,口口声声说新冠“死亡率千分之一,死的都是要死的老年人”,好像死不到他的头上就没啥事。

在一些地方,这些人不戴口罩,逃避全市核酸筛查,觉得只要放纵疫情就能“走出大流行”,“回归正常生活”,继续“拥抱世界”。在外省市,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有社区隔离管控很多天却从来没有参加检测筛查的。

这类人的主要特色大概是自私,捎带着认知障碍,新冠可能已经伤害过他们的大脑了。

以至于他们看不到疫情肆虐的国家,工厂一再因为聚集性感染关闭,物流中断,经济陷入萧条。他们看不到全美国的电影票房收入仅恢复到2019年的3成,老百姓都不敢出门看电影,还侈谈什么正常生活。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开放”后的“经济成就”,他们向往的“正常生活”,他们没有“被疫情浪费的青春”,他们将要追求的“成功”。

他们更看不到一些老年人因为身体原因没法注射疫苗,今年香港没注射疫苗的老年人得了新冠的死亡率是2%。三岁以下的小朋友没法接种疫苗,新冠对大脑和生殖器官的后遗症是一辈子的事情。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