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日本学生对中国的了解令人惊异

2016年,国家图书馆出版了一套书《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丛刊》,共计200册。东亚同文书院是近代日本为培养“中国通”而开办的高等学校。从清末至1945年,该校每年派学生到中国各地进行调查,以调查报告书作为毕业论文,分别向日本外务省和军方呈送,前后持续40余年,总计派出4000余名日本学生分成近700个小组,足迹遍布中国各地,进行了卷地毯式的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千余份。 

最近正好在翻阅这套书,不禁感叹这批调查报告质量之高让人诧异。比如1930年(第二十七期学生)的调查报告中有一份《中国农村的分析及广东省农民运动》,作者是熊谷林之助(图1),

500

内容整整200多页,包括中国农村分析、中国农民运动、广东省农会和农民运动等(图2)。

500

该报告对当时的中国农村有非常细致的调查,比如产量、雇工从地主这里获得的贷款等(图3),

500

但最让人惊奇的是他对于中国的阶层有非常准确的判断(图4),

500

帝国主义、官僚和地主,是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这张图上很好地呈现出来了。实话说,我之前看的《民国时期经济调查资料汇编》以及《民国时期社会调查资料汇编》这样的官方材料,其质量上限也不能和他相比。比如这一份《武昌三十县农村调查》,论来头有一大堆,看内容主次不分,说起困难来倒是有一大堆(图5、6)

500

500

1930年,正好也是毛泽东撰写《寻乌调查》的一年。今天,《寻乌调查》被人们认为是证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代表性文章。而此时日本一名大学毕业生写出的文章,虽然比不上毛泽东,但在抓住主要矛盾、提出正确分析的水平上,却已经远远超过当时国民政府的官方调查报告。而这位「熊谷林之助」最后去哪了呢?我搜索了半天,却一无所获。似乎他真的只是东亚同文书院派向中国的4000位大学生中的一位,撰写了毕业论文之后,就消失在了人群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