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有多牛逼?
作者丨 震惊叔
来源 | 当时我就震惊了
如果一直有关注航天新闻的你们一定发现了,最近的新闻都在喜气洋洋的报道着同一件事。
咱们中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站了!再也不用挤“合租房”了!
沉寂了近12年的问答终于有了答案 ▽
作为一个平时对航天新闻关注甚少的普通人,叔这次忍不住跟着全程看了直播,内心的自豪和欢喜几乎达到了满值——
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带着肉眼可见的兴奋和小小的局促,对着镜头齐声汇报:
“我们乘组已经进入我们的太空家园,感谢全国人民的支持,感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短短几句话让人不禁红了眼眶。
不仅有因为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的喜悦,更意味着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空间站的历史瞬间。
这一路太不容易了。
在点火发射的573秒后,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从脱离的那一刻,飞船开始进入全自动自主对接模式。
这次的对接方式比以往更复杂些。
以前的神舟飞船只要追上目标飞行器,再从后面直接对接就可以。
而这次,神舟十二号除了要将两个飞行器轨道完全贴合,控制相对速度几乎为零之外,还需要从后面追上核心舱,再调头绕到它的前方,最后用自身的头部与之对接。
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飞船的对接精度还必须控制在厘米甚至毫米内。
可以说难度相较之前大大增加,根本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是两个飞行器在缓慢靠近的过程,可实际上相对地球速度的话则相当于7.7km/s,几乎是中国高铁速度的80倍。
别说,还真有点儿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意思。
让人直呼牛逼的还不止这些,来看看中国空间站核心舱上的机械臂。
它是我国目前智能度最高、难度最大也是最复杂的空间智能制造系统,对人类手臂进行了真实的还原。
不过这只手臂与众不同了点,最长能伸到十八米,能够360度的触及空间站所有部位。
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配合舱上的目标适配器实现爬行动作,臂上的七处关节和两处末端执行机构,都能为它的指令提供支持。
比如监视舱外状态,捕获悬停飞行器,进行空间站舱表状态检查,辅助航天员出舱活动。
再比如转移货运飞船载荷,转移核心舱太阳翼,移动空间站中的实验舱等等……总之要多震撼有多震撼。
比起航天专业相关的内容,人们更关注的还有航天员们的情况。
比如出发前他们手中提的小箱子是什么?
有人说是一人带了一副麻将,有人说是老婆给准备的便当,还有人说是装奶茶的小冰箱……一个小小的箱子,承载了无数网友天马行空的幻想。
事实上,它只是个小型的通风装置。
因为航天服的材质原因,需要靠外力实现透气通风,为了让衣服穿起来更舒适,所以每人配了一个自带电源和风扇的手提箱。
你可以理解为空调外机。
当他们抵达空间站后,我们终于也看到了空间站核心舱内部的样子。
与国际空间站到处裸露电线的风格不同,天宫空间站选择的是模块化设计,干净整齐,给航天员们的行动空间也足够宽敞。
强迫症狂喜 ▽
“新房”虽然让人心情愉悦,但装修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你来布置新家,我去调试功能,(装)航(修)天(小)员(哥)们每天都很忙碌。
而其中看着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拆快递了。
来自天舟二号发来6吨多的货物,和神舟十二号本身自带的工具设备,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他们安装并且不断调试。
160多件包裹拆到手软,可能双十一都没这么累过……
不过,日子虽然忙碌,但好在有很多娱乐可以供他们消遣。
空间站时间是按北京作息来算的,每周日是休息时间,三个人可以自由活动。
想要上网?
连接地面的wifi让他们在空间站也能网上冲浪,和家人朋友视频通话。
想要健身?
空间站装有缆索、滑轮和飞轮装置,可模拟自由负重器械锻炼全身肌肉。
想念美食?
这就更不用多说了,民以食为天,就算人在外太空,中餐也要跟着冲出地球。
空间站里外卖大礼包各式各样,有荤有素营养均衡,鱼香肉丝宫保鸡丁……120多种餐品任君挑选,连甜点饮料都一应俱全。
随时随地来个吃播 ▽
看到这里不禁有人想问了:
。。。。。。。。。。
不过话说回来,衣食住行有保障了,那最基本的呼吸和排泄该怎么办呢?
这就不得不提空间站中的再生生保系统了。
无论是航天员的呵气,还是舱内产生的水蒸气,统统可以被这个系统集为冷凝水回收,尿液的回收净化也是这个道理。
包括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也都能在系统中循环生成氧气,自给自足。
看完直播的心情五味杂陈。
心里的激动和亢奋,骨子沸腾的国之骄傲与民族自豪,以我的拙笔实在描绘不出那种情绪的万分之一。
于是只能不停的感慨“终于……”,“终于……”。
至于到底在“终于”什么?谁也说不清楚,道不明白,如果非要浓缩成一句的话:
我们终于在太空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曾透露过,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并坠毁时,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而在我们的空间站,操作页面显示的,不是英语,不再是那些对我们来说艰涩难懂的外语,而是我们最亲切的母语。
屏幕上显示的世界地图,也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图,不再是大西洋中心的地图。
如今,我们可以底气满满的向世界发出邀请:想来中国空间站,请先学习中国话。
目前已经有三位航天员正紧锣密鼓的学习中文 ▽
支棱起来了。
巡天望远镜、“鸿雁”星链计划、中俄月球科研基地、火星取样计划、火星载人回程……中国航天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期待的未来。
如今踏出的这几步,在浩瀚宇宙中不过是渺渺一粟,我们现在的太空探索,更像是在播种。
而播种的意义,就是为了给后代有收获的机会啊。
信息、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微博@央视新闻、微博@人民日报、bilibili@房叔叨叨叨、秒拍@新京报动新闻 |
作者:震惊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