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穿越迷雾,中国在近代落后的真正原因

本文来自公众号:一个坏土豆

500

 坏土豆 作品 

首发 一个坏土豆  陪我的一起逆袭

公众号ID:iamhtd

第一部分: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李约瑟难题;

第二部分:事实的真相是,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关键5个人都没读过书,更不具备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理论知识。

第三部分:从中国丝绸被日本超过看大清拒绝新技术的创新;

第四部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第五部分:从古代中国火器的发展看技术落后的真正原因;

500

我们在近代史上沦为半殖民地,被列强所瓜分,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科技的落后

虽然在明代中期前,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全球,但是就在200年的时间,尤其是我们错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最终被西方甩到了后面。

以致于1840年的时候,面对英国人的船舰利炮,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1.9万人的英国军队,打败了4亿人口的大清帝国,整个战役,英国仅仅阵亡了69人。

看了下面这些数据,就知道这仗没办法打了。

在武器装备上,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是仿造明朝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等西方火器样式制作的,在长达200年的时间上没有任何的技术提升

以清军普遍使用的鸟铳来看,每分钟装弹1-2发,最远射程为100米,而即使是鸟铳,在清军中的普及率也不到3成;

而此时的英国已经装备了最先进的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作为制式武器普遍装备,每分钟装弹3-4发,射程200-300米;

也就是说英军可以站200米外拿清军当靶子打。

500

在火炮技术上,差距表面上没有那么大,在样式上和制作原理上差不多,但是大清冶铁技术的精密度上远远落后于英国,此外铸炮采用泥膜而英国采用铁模,炮弹口径偏小。

导致的结果就是射程只有英军的一半,射速只有英军的1/10,而且要命的就是大清的炮没有炮架,大炮无法旋转和调整角度,射击范围非常有限。

直接的后果就是大清的炮台成了靶子,英国军队可以放心的射击,而大清的炮根本打不到英军。

500

英国当时的一级战列舰,按照标准装载有100门大炮,但鸦片战争时,英国并没有派出一级战列舰,派来的24艘军舰中其中三艘装载74门大炮的三级战列舰,威厘士厘号、麦尔威厘号和伯兰汉号。

此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蒸汽船已经开始进入军事范畴,虽然第一次鸦片战争还未成为主流,但英国的风帆军舰在制造上也已经非常先进。

船体原料是坚实的木料,在大航海时代不断的积累经验和优化,能抗风涛而涉远洋;船体下部为双层,抗沉性能好,且用铜片等金属材料包裹,防蛀防朽防火;

船上有两桅或三桅,悬挂数十具风帆,能利用各种风向航行。

500

而大清此时的水师,拥有890艘舰船,看起来在数量上远超英军。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清军最大的广东米艇和福建同安船,载炮数量只有10多门,射程更是有限、载员不过100多人。

这样的舰队别说和英国比,连400年前的郑和的船队都不如。

英国人的军舰航速是15节,大清的军舰根本就追不上,速度大约是9节;

以上一对比,别说当时大清调动了几十万的军队,就算调动百万军队,还是打不过。

1841年的时候,道光皇帝调遣了1000广西精兵增援宁波,2个月后等士兵到达浙江的时候,英国已经快跑到天津了.....

既没有机动性也没有射程,根本打不到人家。

英国最差的结果就是跑路,换个地方继续打劫,而清军根本追不上,只能干瞪眼。

这样的战争是没有悬念的。

500

这20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出现在中国?

对此,很多学者都有深入的研究,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他撰写了15卷的中国科技史,并提出了知名的李约瑟难题,即: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而其中西方世界最为广泛被接受的一种观点是:

中国在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

认为中国一直是实用主义,缺乏理论与体系,某种技术出现后不能得到深入的挖掘,或者说只知道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如四大发明出现在中国,但仅仅停留在初步应用的领域,而不去挖掘后面的理论。

500

爱因斯坦在1953 年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托的斯威策的一封信是这样写的: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形成理论体系

爱因斯坦说: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中国是不具备「形式逻辑体系因果关系的理论体系」这两个基础的,所以在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所以中国古代的一切技术只能归结为经验技术,而非科学技术。

他认为东方是功利主义的,西方是喜欢研究世界的本源的。

那么这个观点究竟对不对?

中国在近代科学落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500

我们在分析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带两个现代的问题去思考;

高铁技术诞生于德国、法国、日本,尤其在早期日本的高铁技术大幅度领先于全球,但是为什么在30年后,中国却是高铁技术的巅峰?

我们现在为了芯片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课题,但为什么目前我们还没有得到真正的突破?

500

我们先回到问题的本源,为什么工业革命爆发在英国,没有爆发在中国。

如果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西方爆发工业革命,是因为西方产生了逻辑学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们看历史的本源,工业革命是怎么爆发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733年开始,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工厂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我们看历史界公认的第一次工业革命5个标志性事件和人物

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

凯伊,是英国农民的孩子,没有受过学校教育,长大后在做钟表工人;

500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在棉纺织业引发了发明机器;

哈格里夫斯是什么人呢?是英国的纺织工人。

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使得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瓦特是谁呢?是一个仪表修理厂的学徒,后来是修理店的老板,当然,这个修理店就他一个人。

500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

富尔顿,9岁上学,11岁辍学,珠宝商店学徒,后来是机械厂的绘图师;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

史蒂芬孙,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煤矿工人;

500

这5个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者,我们现在去查这5个人,都能查到他们的头衔,机械师、工程师......那是因为他们的发明成果。

可他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爱读书或者没机会上学.....

几乎没有受过教育......

当时英国已经有了大学,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已经逝世,但这5个人压根没有读过大学,也不知道牛顿的理论知识。

当然,我在这里绝对不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与科技进步的源动力,就如中国古代技术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劳动人民的创造史。

我更没有说看不起这5个人的意思,但是我在这里只想问:

西方现代科技的出现,是因为逻辑严密,理论丰富吗?

这5个人有理论知识吗?

500

就和凯伊一样,发明了珍妮纺织机,是怎么发明的?

哈格里夫斯一天回家,开门后不小心一脚踢翻了他妻子正在使用的纺纱机,当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快把纺纱机扶正。但是当他弯下腰来的时候,却突然愣住了,原来他看到那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变成直立的了。

他猛然想到: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

哈格里夫斯非常兴奋,马上试着干,第二天他就造出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1764年制成以他女儿珍妮命名的纺纱机。

这就是珍妮纺织机问世的原因,和理论知识有一毛钱关系没有?

那还不如黄道婆,是真正的棉纺织专家,学习棉纺织技艺并有改进,用40年的时间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

500

理论和逻辑带来了工业革命?这个结论反过来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西方理论与逻辑的进步:

到1860年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才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是工人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为什么在英国工人能推动工业革命?


500

我们先看一段历史。

中国丝绸技术在全球文明,是古代中国出口的重要产品,在汉代,丝绸就成为了罗马帝国的硬通货,在罗马一磅丝绸需要12两黄金,罗马人每年购买丝绸花掉的黄金高达13万公斤。

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大帝高价悬赏,要人从中国偷走蚕卵。

最后,还是僧人将蚕卵放在空心手杖中带回,从而奠定了拜占庭纺织业的基础。

500

虽然有了蚕丝,但对于东方神秘的织丝技术还是无法掌握,高端丝绸只能继续从中国进口。

但是到了大清中后期,我们的丝绸业开始全面落后于日本,为什么?

手摇剿丝机最早发明于古代中国,195年汉代后期,开始传入日本,被日本广泛采用;

宋朝时期,手摇剿丝机发展为手脚并用的脚踏剿丝机,同样被日本学习和推广。

但是,1870年之后,日本开始全面西化,从法国引入了金属制成的直剿机,在效率上提升了20倍以上,开始全面采用,日本政府将出口生丝,作为最主要的财政来源。

1909年,日本在丝绸的生产和出口上,首次超过了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丝绸大国。

为什么日本抓住了这个机会,但是中国却失去了?

其实,就在日本大规模引入法国剿丝机的同一时间,中国也引入了剿丝机,比如在1881年,广东南海出现了大量的机械缫丝厂,收购了大量蚕茧,工厂的效率和产能飞速提升。

但是,这样的剿丝厂也带来了另外的社会现象,就是机器生产的丝绸无论在成本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胜于传统的手工业者产品,导致本地的手工业者无丝可织,失去了生活来源,丝织业者迁怒于工厂缫丝业,出现了大规模的捣毁缫丝机器的暴动。

500

而当时的南海知县对工厂非常反感,认为:

以十一家殷商之攘利而失数万家贫户之资生,我国家民为邦本,非同外裔上下征利之邦,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

命令「前项机器依限自行变价」,所有缫丝工厂至此停业。

这样的事情不仅仅是在海南出现,而是在浙江等地同样广泛发生。

最极端的例子是在江浙,手工业行会锦纶行的手织工人聚众几千人捣毁了裕昌厚丝厂,杀死3名丝厂工人。而政府衙门认为西洋机械属奇淫技巧,机器与民争利,夺走了手工业者的饭碗,大量的丝厂资本家最后不得不或迁厂出境,或停业。

一直到洋务运动中后期,大量机器工作的剿丝厂才开始稳定下来,但此时,我们已经与日本拉开了30年的差距!

其实这个故事,别以为就出现在中国,在英国也曾出现过。


500

凯伊和哈格里夫斯的发明同样遭到了抵制。

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但却遭到了英国手纺织工会工人的唾骂,甚至被人追杀,最后逃亡法国,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原因很简单,凯伊发明的飞梭提高了工作效率3倍以上,飞梭是用来织布的,而需要的原材料就是棉纱,但是此时英国纺纱的效率还没有走向机械化。

原来2个工人纺纱,将纱给织布工人,1个织布工人刚好完成织布。

现在织布的效率提高了3倍,马上纱就不够了,出现了纱荒,于是大量的织布工人失业了。 

这些人都恨死了约翰乔伊。

而发明珍妮纺织机的哈格里夫斯呢,也没好到哪里去,因为他们提高了纺纱效率的6倍。

而在珍妮纺织机发明之前,由于「纱荒」,纺纱工人的棉纱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提升,结果现在倒好,哈格里夫斯夫妇发明了珍妮纺织机,导致纺布厂的效率飞速提升,不仅导致纺纱工人失业,还导致收购价格下跌。

于是,哈格里夫斯被赶出了兰开郡,所有的机器都被捣毁,连房子都给人烧了。

其实,在相当长的历史里,机器的发明者,都不被人认可,因为机器必然带来劳动效率的提升,而劳动效率的提升,必然干掉就业率。

500

为什么清政府反对剿丝机,19世纪,大清非常严重的问题是人口爆炸后的人口过剩,大量的人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而对保守的农业型清政府来说,最怕的就是这些人没事干......

而英国能保障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解决的契机就是英国,是一个不断向外拓展的帝国。

虽然工人反对,但英国随后对工业发明进行了最强力的保护与奖励。

其实在英国,也发生了人口爆炸与过剩,英国的方法是让他们去澳大利亚、北美或南非,和当地人互砍抢资源.......

对于欧洲来说,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一直非常激烈,在1470-1510年的40年间,英国呢绒出口量年增长率达到30%。毛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

而为了保证民族工业的优势,英国开始了圈地运动,直接将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一来是霸占了农民的土地用来养羊,二是强迫农民进工厂做廉价劳动力成为纺织工人。

而多出来的产品,英国将产品销往了欧洲各地,同时,英国开始在全球征服殖民地,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市场。

1565年,英国呢绒出口占全部出口商品总额的78%。

1588年,在格拉沃利讷海战中,英国打败了当时世界头号强国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在欧洲站稳脚跟,成为欧洲的毛纺织业中心。

500

1757年,英国开始占领了印度,这对于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英国政府印度之前,棉纺织品并不为欧洲人所喜爱,欧洲人仅把棉织品用作装饰品、桌布等。

但英国人踏上印度,才发现,在印度人高超的纺织技术下,棉纺织品成为了工艺品,精良的平纹细布、色泽多样的印花棉布让他们眼花缭乱。

英国开始大量的从印度进口棉纺织品,印度棉布的实用、舒适、色彩斑斓和浓厚的异国情调,让英国消费者为之倾倒。从王室到普通人,越来越喜欢轻便又舒适的棉布,单1684年一年就从印度进口了上百万件棉布服装。

英国征服了印度,可是万万没想到让自己的毛纺织业受到了致命的冲击,为了保护本国纺织工业,1662年,英国政府实行产业政策:禁止在本国内销售印度棉布,向进口的印度商品征收高额的歧视性关税。

1690年到1721年间,英国国会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禁止进口印花棉布。

在这个时候,重返全球纺织业的中心,成为了英国的重要政策方向。为了推动技术进步和质量发展,英国政府采取各项优惠和奖励政策,对棉纺织技术发明创造者发奖、封爵。

在珍妮纺织机之后,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纱线变得柔软、精细又结实,棉纺织品的质和量实现了革命性的提升。

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织布效率提高40倍。

500

1786年英国国王封卡特莱特为爵士,一年后任命他为德比郡郡长。

正是在这一刻开始,英国走上来由棉花整合的全球资本主义的超级大国;

18世纪末期,在瓦特蒸汽机的帮助下,英国棉纺织率先实现机械化生产,基本完成了棉纺织业机械化、动力化,使用蒸汽发动机的织布工厂不断增加。

英国棉布产量和质量随之大为提高,图案美丽、色泽亮丽的棉纺服装不但舒适暖和,而且价格低廉、外观精致,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竞相追逐的对象。

此时,英国不仅取消了对印度的棉纺织品进口,并将棉纺织品全力向印度进行出口,1814到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3/4。印度纺织业迅速崩溃,著名的纺织业城市达卡,1827年有人口15万人只剩下3万人。

这,才是工业革命的全部过程。


500

为什么工业革命完成在英国?因为英国为资本提供了广袤的市场,市场需要技术不断的进行突破和发展,带来效率的提升。

而大清是一个内向型的政府,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是拓展.......

其实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是由技术为前提进行突破,而人类历史上最早带来技术突破的,都是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英国的全球化殖民政策,需要不断的鼓励创新的技术发展,让自己的产品更具备竞争力去抢夺全球市场。

广袤的市场,是技术发展的基本保障。

 

我们接下来看下个问题,为什么高铁技术最早开发于日本,而现在中国才是全球高铁技术的王者。

500

因为技术的不断升级的前提条件是有市场,需要不断的被应用,在应用中才能不断的突破。

日本国土面积37万平方公里,还有一堆零散的岛屿。

中国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是日本的近26倍;

中国到目前高铁里程3.8万公里,这3.8万公里送给日本日本都要不了,因为摆不下......

日本的高铁里程是3000公里;

德国更少,1500公里;

中国修的高铁里程就是日本的12倍以上,那中国的技术不比日本强还能有天理吗?

中国为什么在互联网技术上远远强于欧洲?

中国的互联网技术一出来就是要面对14亿人服务的,要解决14亿用户的问题;

英国只有6000万人,最多的德国也就是8000万人;

500

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为什么火药被中国人发明,但却在欧洲广泛发展。

其实,火器在中国有两个蓬勃发展的时代。

一个是宋代,一个是明代后期。

宋代是真正将火器比较广泛的应用于了战争,宋初的火球,用硝、硫、木炭以及其他药料为核心,外面用多层纸或是布包裹,然后涂上沥青,松脂或是黄蜡用以防潮防水,并有引信发火。使用的时候,用人力或抛石车投掷到敌营,对于城垒或是车船非常有杀伤力。火球只是火器的雏形,后来很多更为先进的火器的被制造出来。

明朝中后期火器的使用就更为广泛了,特别是长城隘口,多用火器防守。目前在居庸关南北关城陈列古炮十门,均为明代长城沿线防御用的武器,有大将军炮、竹节铁炮等。

但是从明代中后期到1840年,近200年的时间,为什么中国的火器没有丝毫的突破?

因为不打仗,火器就没用了。

宋代火器发展,是因为所有的险要之地都没了,还被西夏和辽国包围;

明代中期要发展火器,是因为没有火器命都保不住了;

500

但是明代之后的1644年到1840年的近200年时间,包括大明中间的200多年,火炮没啥用了,找不到自己的敌人在哪里,周边都是东南亚的土人,即使打他们根本不需要火炮,也不需要向外拓展,因为2000年的历史里,都是洋人拿着资源到中国来换丝绸和茶叶,交易量也有限;

大清,既没有外出航海的动力,也没有开发武器的动力,作为一个人口爆炸的「盛世」来说,更加不会有提升劳动效率的动力;

而对此时的欧洲来说,打了200年的仗,其实是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一直再打仗,当然是需要不停的优化自己的冶铁和火药工艺了。

科学的发展,首先是需要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当然,这个理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才带来了西方整个理论知识的大飞跃。

但是很遗憾的是,在中国大一统的古代王朝中,尤其到了清代,是一个完全内向型的保守王朝,并没有为中国的技术人员提供足够广袤的市场,甚至于技术在满足农业社会的需求后开始惧怕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改变,让技术最终实现到科学的突破。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