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传承中华文化,不能从中感受和理解古人的思想,那么,这个传承是不全面的

【本文来自《用“三观”挑刺人物角色,我们还有文艺作品可看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如今这个年代,“洛阳纸贵”这种事不太容易发生。现代人教育水平提高,”高山仰止“变得非常难——特别在各种电子游戏和剧本杀之类盛行的年代,每个人都可以塑造自己的”江湖“,自己的小宇宙。

白话文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但白话文”白“到今天,反而扼止了文学的发展。在白话文下,”落雁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种朗朗上口的句子很难出现——谁能给我在这里复述一句金庸琼瑶之后的作家的白话文中的类似金句?

白话文在推动思想进步的方面,功不可没——本人有时候写小说,觉得白话文实在啰嗦,文言文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到了白话文要三五句。但是以文言文来表达,却又越写越狭小,越写越隐晦。

过去人开蒙有一本《笠翁对韵》,学写文章之前要先学写对子——不知不觉地,文章中有”韵味“,读起来让人沉醉其中。

上面说了这么多,想表达的是:对文字的欣赏。一部小说,首先得是文字的大餐,读起来朗朗上口,金句不断,让人拍案叫绝——精彩精彩。

”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总是不断地写他最最深刻的生命体验。“——小说承现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对生命体验的总结——换成直白的语言,就是”作者三观的承现“。一个作者把自己一点一点掰开撕裂再重新组合的过程,并且承现在大家面前——写作就是对自己的再思考,扒出自己灵魂深处,重新认识自己。

而读者要与这血淋淋的过程产生共呜,需要一定的条件——这就引出写作的灵魂三问:1为谁而写——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作者要有面对”不知者“的雅量。

2为何而写——这就触及到作者潜意识里的社会责任感,写作,只是编些个”奇巧故事“换钱,还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中心思想——前面两个问题能回答,这个基本也就有了。至于”意在高山,意在流水“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在似与不似之间,如小酌微醺,个中美妙,可以意会不可言传。

这篇文章谈到了《红楼梦》,不得不让人感慨一下——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把自己放进那个时空。弄明作者的立意。一位红楼迷,听到“宝玉是渣男,黛玉爱作,宝钗是绿茶婊”,非常想哭——首先得明白,那个年代是一夫多妻制,那个年代表哥表妹可以结婚,而贾宝玉之所以被放在大观园里,是因为贾母要把他当女孩儿养——因为他的兄长宝珠早逝,过去人为了表示对男孩的宝贝,把男孩子当女孩子养的事多了——上世纪5、60年代出生的农村娃中,不少叫“阿妹”的男子汉。

私下觉得,四大名著的原著选段(千万不要那种用白话文重新写一遍的东西)必须在义务教育课本中,老师在讲解四大名著的时候,必须把故事背景向学生做一个介绍。

择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代表着要把糟粕全清光,然后给学生看一个阉割版,让他不知道糟粕在哪里。我们不能把历史”校正回归“成符合现代三观的样子,我们也要尊重古代作家的劳动,只是我们要教孩子学会甄别好坏,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懂得理性分析,学会”藏污纳垢“(请了解这个词的本意和背后故事)。

如果我们传承中华文化,让后人读不懂古书,不能从文字中感受古人的生活环境,理解他们的思想,看出古今之异,那么,这个传承是不全面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