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后”了解新中国史:毛选和邓选值得读

500

毛泽东和邓小平(1904-1997)都可谓世纪伟人,二者年龄相差大概11岁。

毛泽东出身可以参阅《毛泽东传》,邓小平家世的介绍了解起来更容易。总之,邓的家境应该比毛的家境要好些。旧中国落后贫穷,能有条件出国留学的年轻人极少。尽管毛泽东家境应该说还可以,早年也没有出过国,多少是一个方面的原因。早期中国共产党不少核心人物,早年都曾出去过,待过不短时间。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邓小平、朱德……从个人年龄看,邓出国最早。

用现在的话讲,这些人都是一些“富二代”。富二代起来闹革命,就已经很有意思了。

为何要了解这一点?因为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学习国内外的时事知识远远不如现在这样有条件。不只文化人的圈子小,很多这方面的书籍也少,仅有的一些杂志、报刊等也不好搞到手。众所周知,“五四运动”以前,大多还都是文言文呢。书刊有限,交通非常不便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对不少人都还是一个理想,何况在当年。

可见,这些人无不是精英,或者叫“精粹”是不是更好些?“精英”这个词如今已经滥用成“精致”了。

500

闲话少叙。

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的人一般发迹都比较早。——这不是唯心主义。毛泽东选集的第一篇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在1925年底,时年32岁;邓小平文选第一篇选的是《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1938年初,时年不到34岁。

大家知道,欧洲在马克思(1818-1883)之后出现了一位据说可以和马克思、爱因斯坦并称,对西方世界现代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三个德国人之一,马克斯.韦伯(1864-1920)——一位近代德国集政治家、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哲学家、科学家等于一身的人。这个人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德国代表团顾问参与凡尔赛和谈,并参与制定战后德国新宪法。

他的理论著作,一部分谈的是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因素对人的行为所具有的激励或抑制作用;另一部分谈社会制度与社会经济行为的关系等。其研究似乎同时强调了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重要性,从感性的情感动机和理性的功利动机两方面综合强调了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要素。

500

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往往会随着时间和社会实践的演进固化为某种特定的制度。而且,制度在没有充分必要的文化环境时,难以发挥作用。

马克斯.韦伯当年问题的关注点在如何使落后的德国,成为一个现代的民主自由国家,如何把促使英国和其他欧陆国家发达的因素与德国的社会与国家现实结合起来。这也非常类似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老一辈革命家的初心或使命。

近代国家因为长期自大自在、闭关锁国,落伍了。

任何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传统、文明、人口、社会、地理环境等都有其特殊性。美国很特殊,日本、英国、法国、德国都特殊。中国也一样。

研究国家未来发展出路的人非常多。但是,每个人不仅对西方诸国文化传统精髓的把握良莠不齐,或一叶障目,或以偏概全,误解、曲解者不在少数。与此同时,对国家客观真实民情、国情的把握,似乎更加艰难、不容易。很多人过一年跟过一个月差不多,视而不见,闻所未闻很常见,不只是勤奋,这其中最基础是立场和方法。

500

任何一个正直诚实的人都会承认,首先政治家的眼界一般都比较高,否则做不了政治家。

毛泽东、邓小平无疑都是这样的人。

自古而今,历来多的是些官僚和政客,政治家则很少见,就像企业家和商人(所不同的是,干的不是企业家所干的事却自封企业家者多)。

要真正想了解近现代的中国,了解这个国家的来路与走向,经济和社会,底色与腔调,风俗和传统,政治和文明……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故事,苦乐,命运或奋斗,到自己,读毛选、邓选的确是一个好路子。

是不是党员不重要,党员永远占少数。真正的共产党员从来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不迷信,反霸道,讲奉献,促和平,重民生。

文选里面有不少历史有关的事实和数据,以及基于事实、数据……更主要是立场、方法做出的观点和判断,非常值得后来人琢磨和品位,有助于学习,有助于工作实践。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