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改编Beyond的天才少年,所有人都忽略了他的父母。
在B站有一部这样的高分纪录片《小小少年》,它的主要内容是记录那些在不同领域天赋异禀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家庭、教育、梦想等等内容。
因为内容生动有趣,诚恳朴实,这部片子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2。
而我相信有不少看过这部片子,或是看过有关文章的读者已经猜到我今天要讲什么了。
没错,在《小小少年》的最后一期有这样一位孩子:音乐神童王烁然,年仅10岁就可以演奏多种乐器,并进行即兴创作和改编。
他在B站播放量最高的视频,是翻唱了披头士的《imagine》,是用编曲软件制作的,其中贝斯鼓吉他的音轨都是他演奏的。
除了翻唱改编一些经典的曲目,他还会自己进行原创。
而王烁然的表现还不止于此,他最大的亮点在于可以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进行即兴创作。
纪录片一开场,王烁然的父亲就翻开了他一篇得了优减的作文,王烁然自己也在采访镜头前有些不好意思提起这篇文章,直到记者问他能不能用音乐的形式把这篇作文唱出来之时,他的表情马上就开朗了。
镜头一切换,这个九岁的男孩就已经坐在了钢琴前,即兴地边弹边唱的把作文谱成了一首歌。
哪怕是看到了一直被阳光晒死了的小虫子,他也能把小虫放在琴上后,马上用琴键奏出一首即兴的《菜青虫亡曲》。
许多人惊叹于他小小年纪就能有这种创作欲和即兴表达能力,并且还掌握了许多乐器,直呼这就是下一个VICKY宣宣,中国摇滚界未来的希望。
但也有不少人不乐观,因为在中国,被称为天才的琴童简直如同过江之鲫,从小接受严格乐器训练的孩子太多太多,优秀者也不计其数,毕竟还有什么比在中国找一个琴童更简单的事呢?
这么算的话,一个纪录片中的小孩实在没什么值得关注的。
但不论是何种声音,都不如一种声音令人感到刺耳与不适,在王烁然在网上有了一些曝光量后,有不少人在有关《小小少年》纪录片下指责他的父母在“伤仲永”。
这些声音,其实是指在纪录片中,王烁然进行原创、或是学习音乐时,王烁然的父亲对王烁然进行了一些干预。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因为对中国父母的刻板印象,从而对王烁然的父母产生不好的观感。
但是如果今天我在这里说,中国99%的家庭在音乐教育上,都不如王烁然的父母优秀,你会做何感想?
王烁然在纪录片中,曾经说出过:“音乐就是生命”这句话,当这句话说出口时,你就明白,这个孩子对待音乐是有极高热诚的。
与其他琴童从小接受的古典训练、钢琴考级这些枯燥的内容不同,王烁然从小在音乐上的爱好更多是受到父亲和Beyong的影响,也就是流行音乐。
在纪录片中,王烁然大多数演奏的都是一些原创的流行音乐与Beyond的曲子。在他的家里,摆放着大量的乐器,吉他、鼓、钢琴、贝斯,他的父亲特意为他在家里开辟了一间排练室。
而对于王烁然来说,他最心心念念地就想组一个自己的乐队,他觉得几个人一起合奏就是他能想象的最快乐的玩音乐的方式!这一点从纪录片中,他自己录制的一人乐队表演就能看出来。
而对于组乐队这件事,王烁然的钢琴老师发表了这样的看法。
但凡是学习音乐的人都会懂,其实老师说的很明白了,就是孩子目前的积累还不够,不太适合过早玩乐队。这一点是完全没有错的,我们很多学音乐的人都明白,潜心积累学习的重要性。
王烁然可以从玩乐队这件事上享受音乐固然很棒,但是最怕的就是只顾着“享受”,忘了学习。换而言之,这两件事并不冲突,但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顾此失彼。
虽然如此,但父母依然觉得,孩子只要有兴趣,只要感觉快乐,他们就无条件支持,妈妈还带着他去琴行找同龄的小乐手。
王烁然的父亲虽然嘴上说着“10岁的孩子组乐队就是天方夜谭”,但还是把家中的音乐房开辟出来,供王烁然的乐队来家里排练。
而为了王烁然可以更有兴趣地学习音乐,或是能与儿子交流,父亲自己也学会了钢琴。有时在王烁然心情不好,或是睡觉前,父亲都会在王烁然床边弹奏一首抒情的曲子《挥着翅膀的女孩》,以助儿子入眠。
甚至为了维持孩子的想象力和快乐,王朔然的家中琴房的天花板被爸爸做成了星空的样子。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看出一件事情,就是在王烁然享受音乐,享受童年的热爱过程中,他的父母成为了维持这份热爱的护航者。
这在中国的父母中是相当少见的,在我们过去的文章中,曾经大量讨论过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看似很多孩子在学音乐,但大家根本没把它当作音乐来看待,父母只是关心孩子能不能拿到考级证书。」
孩子学乐器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去学的,而不是看孩子是不是真正喜爱上音乐。
而这些事情在王烁然的父母上是完全相反的,换句话说,王烁然的父母会为孩子做这些事情,完全都是为了维持孩子童年的快乐。
但如果仅仅是如此的话,那么其实只能说明这是一对爱孩子胜过一切的家长。
最令我觉得优秀的地方,就是王烁然的父母对这一点认知的非常清晰,在放任孩子的兴趣同时,他们会在关键时刻把孩子从跑偏的路上拉回来。
这一点从他们一家人坐着高铁去到北京,专门找来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咨询就能看出来。为了可以让孩子顺利地靠近音乐属性更强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一家人赶到了央音,开始了一场小型考试。
教授对王烁然目前的水平看的十分清楚,直言:“他目前的方向更多是在流行音乐方面,如果想要来附中考试,目前的底子是不够的。”
听到这种评价,王烁然的情绪一下就低落起来,妈妈带着些许为儿子打抱不平的情绪说,难道只有写古典音乐的才叫作曲吗?所以孩子以后是只能去写歌剧吗?
妈妈觉得,没必要非得让孩子进行古典音乐训练,但爸爸却依然坚持这一点。
他说,孩子可以继续做他喜欢的那些事,但需要多腾出一点时间来练琴了。电吉他和贝斯这些可能得需要先放一下。
这一处也是一个争议点,很多人到了此处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孩子喜欢的是流行乐,为什么偏要让他学古典乐?
但如果是内行人应该能看的很清楚:「没有任何一项风格比古典乐更能打牢基本功。」
换而言之,从小就能打好古典音乐底子对于一个音乐人的好处是很大的,据我熟知有很多流行音乐人都有古典的底子,近的国内有周杰伦,远的有椎名林檎。
王烁然的父亲很清楚,如果不重视基本功,对音乐的学习以及积累,王烁然的音乐之路是走不长的。
但即使他很清楚,也可以看出来在这一点上他的内心有极大的挣扎:他非常希望孩子可以打好扎实的基础,但一方面又害怕于孩子在进行古典训练的过程中,像其他琴童一样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在纪录片的后半部分,王烁然在头顶的星空下弹奏着钢琴,旁白则是父亲的这番话。
虽然内心非常的纠结,但又竭尽全力地在为他想做的事努力。让人不由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
还有一个引发争议的点,就是在纪录片中关于学业的讨论。
王烁然的父母相当清楚,在一个以学业为重的社会框架下,九岁孩子最应该把重心放在学习这件事上?
在爸爸的态度中,他表示,音乐只是孩子的一种可能性。这其实非常好理解,无论如何,王烁然现在的年纪还是太小,成年人尚且有无数个放弃音乐梦想的正当理由,更何况孩子。
他希望王烁然在发展自己音乐道路的过程中,依然可以兼顾学业,这样即使以后不想做音乐了,也可以有其他的选择。
王父嘴上心里都明白,音乐这条路从来就算不上什么宽敞的大道,不仅窄,而且竞争还大。竞争中又参合了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更多可能挫败的因素。
但还是在工作了一天后,回家熬着大夜,给王烁然的原创歌曲做封面海报设计。
而为了养成王烁然的生活习惯,王父也没少操心。
比如乐队排练之后,成员们走之后,二楼被霍霍的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王父回到家看到这一幕时,非常生气,王烁然就在房间里窝着不愿意面对,而妈妈没有去责怪他,也没有一股脑地安慰他,而是给予他建议一样地劝服他去解决问题。
在一把五千多的吉他被成员磕破了好几个地方之后,王父也没有直接埋冤他,而是问王烁然,平时有没有注意到他是怎么保护自己的东西的。
在独立思考之后,王烁然自己就在电脑上打了一份乐队的队规。
在发现钢琴上有灰的时候,王烁然正在整理线材,王父可以选择直接上手清理,因为对于大多数成人来说,跟孩子说这个事的时间自己都够把活干完了。
但他没有,他把孩子叫到身边,给他看琴上的灰,用这样的细节来告诉孩子对乐器,甚至是其他物件都不该是只用,还得学会珍惜。
而这一点也是不少人认为王父过分的地方,因为在许多不懂音乐的人眼里”天才就是多多少少有些毛病,就是没有自理能力。“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赤裸裸的例子可以回驳他们,曾经与郎朗、李云迪齐名“中国钢琴三剑客”的沈文裕:《一个钢琴天才的迷失:父母急功近利的后果, 令人惋惜!》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过沈文裕的父母后,还能说出这种话。
另一个争议的点,则是关于王烁然父亲对他原创作品《哪一颗星星属于我》的干涉。
在听了孩子们新歌的排练后,王父忍不住跑上楼提出了“融入一点爵士”想法的王父,王烁然明显表现出了抵触心理之后,王父还是坚持让他试一试。
但在下楼和王烁然交谈之后,王父开始自我反思,是不是自己干预的太多了?即便说从自身经历的角度出发,他的想法和建议是没有问题的,但好习惯是可以教出来的,好的想法却不能。
影片中我最深刻的一幕,就是当王烁然的乐队在学校里演出时,以摇滚乐的形式呈现了那首《哪一颗星星属于我》。
在家中觉得”爵士更好“的王父在下面是跳得最开心的人。
纪录片快结束的时候,爸爸说,只要他做他自己就可以了。
妈妈说:小时候的高光时刻是会记一辈子的。
在家庭教育的层面上,固化意识里父母就应该是掌握所有主动权的一方,但成年人的世界里和孩子眼里的世界最大的割裂点就是纯粹性。
意识到这一点有多重要呢?郑强教授之前说过:“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的孩子,这么疯的。弹钢琴是全世界最多的一个国家,最大的钢琴大国,结果听钢琴音乐会,去的观众是最少的一个国家。”
▼郑强老师演讲视频
在之前「中国看似很多孩子在学音乐,但大家根本没把它当作音乐来看待。」
文章中,国内顶级爵士品牌JZ创始人任宇清在提到在音乐教育中,国内家长态度时,就说道:
“当我们把音乐教育变成一堆父母去进行相互比拼的时候,比如“这家孩子学钢琴,我家孩子也得学”这种思维,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如果有更多的父母可以像王烁然的父母一样,在“为了孩子好”的纠结之外,能给到孩子足够的思考和选择空间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哪怕这些事在后来并不能成为在亲戚朋友前炫耀攀比的事,哪怕这些事不能成为他们之后养活自己的职业。
但再也没有一件事能比所热爱的事,更能督促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且唯有热爱带来的快乐,才是有质感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