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消失的国宝级美终于回来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今天。

Sir要聊一起华语电影圈的大风波。

风波中的两位,都是大腕。

叱咤风云十几年,玩的都是中国顶级大片,连姓都是本家。

曾比兄弟还亲,一高兴能送对方几万块的皮大衣;

可要是撕逼,阵仗也比一般人大,闹上法庭纠纷高达几百万。

二张:张艺谋、张伟平。

五月底由于“提前完成三胎任务”重回舆论中心的张艺谋,宣布起诉张伟平。

500

他们的合作从1996到2012,八卦涉及大半个华语电影圈,能扒上几天几夜。

但Sir今天不光说八卦。

必须带着张氏电影一起说。

因为不管你喜不喜欢,张艺谋的片都是华语电影里程碑不能错过的印记。

张艺谋这些年,很多类型和题材都试过。其中一类,对他整个新世纪的创作生涯有着非一般的意义。

这一类,偏偏又和张伟平息息相关。

武侠片。

张艺谋只拍过三部武侠。

《英雄》《十面埋伏》和《影》,前两部,都是和张伟平合作的产物。

500500

500

来,今天借着八卦,补补干货。

聊聊二张彼此影响的商业之路和美学风格——

国师张艺谋,“16年武侠作品发育史”。

01

往事如烟。

1989年,因巩俐介绍,二张相识于酒会。

第一次合作电影,是1997年那部前卫的《有话好好说》。

500

合作缘由,是巩俐和张艺谋分手并辞演,前投资方没信心,临时撤资。

一筹莫展之际,张伟平却一拍胸脯,主动提出做接盘侠。

雪中送炭,是兄弟没错了。

改弦更“张”,这个成语无论用在进军电影业的张伟平,还是进军商业大片的张艺谋身上,都分外合适。

但张伟平是商人,搞电影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钱。

进入千禧年,中国市场上的电影逐渐变成了“大钱”。

那时,内地哪个导演能搞出比肩好莱坞大片的作品,就是大钱。

张艺谋往身边看去,没人。

张伟平也跟着左右瞄了瞄,嗯,确实没人。

敢为天下先的商业布局,才有了2002年,第一部巨星云集的国产武侠大片。

《英雄》。

500

Sir当年刚进报纸做新人编辑,记忆里,这部电影在当时连续做了一周的版面,每天不是一版,而是一叠,创下了国产片的连续报道纪录。

现在回头看海报,香港演员占了一半。

《英雄》,其实是华语武侠片的某种接棒。

在那之前,武侠片一直是港台所长,内地断代。

当时内地电影工业又刚刚起步,有热钱,没技术,没人才。

香港电影人也在纷纷摩拳擦掌,试图北上,有人,有班底,有技术。

物质条件具备了,够吗,不够。

拍电影,讲究个传承。

一直仰慕黑泽明的张艺谋,拍起前面的电影有底气,要风格有风格,要故事有莫言。

但为了商业化,他必须把眼神投向香港的老一代武侠大师,好好消化研究。

毕竟武侠的前路上,港台一直大师辈出。

一种,是以张彻为代表的老派武侠,拳拳到肉,求的是个实;

500

或如胡金铨的《侠女》《空山灵雨》,又能于老派武侠中,渗入丝丝的中国志怪书卷气。

500

一种,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后,以徐克为代表的新武侠,求的是个幻。

利用技术,放飞想象,将动作画面奇观化。

1983年徐克的《蜀山:新蜀山剑侠》,就是香港第一部用特效拍的武侠片。

500

张艺谋的《英雄》延续的,是徐克代表的新派武侠。

幕前阵仗大,幕后也是一流,找来的武指是香港动作导演的顶流,程小东。

程小东是跟着徐克混的,他设计的动作,以唯美和奇异见长。

500

△ 《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

这种动作风格,也延续进了《英雄》。

500

但如此操作,只有徐克,没有张艺谋啊。

张的美学风格,已经急不可耐需要释放。

摄影出身的他,最擅长的其实不是讲故事,而是视觉表现力。

此前大红大绿的《红高粱》,冲撞出了一片原始野性的生命力。

500

《大红灯笼高高挂》,又用压抑的暗青色宅院,突出了房檐下那抹狰狞的红色欲望。

500

那年头的张艺谋还节制,故事为先,追求对时代和历史的描摹。

到《英雄》,色彩一下子反客为主,像从潘多拉魔盒中释放出似的,带出了千禧年后的自由和解放。

色彩是故事的线头,是人物的性格,是情感的分水。

张艺谋把色彩分成不同的大块,紧扣这篇武侠叙事。

红色的故事,是痛苦的复仇。

500

蓝色的故事,又是诗意的仙侠。

500

私下说感受,Sir察觉到了张艺谋的野心——

仿佛想一次用尽所有颜色,给武侠片再次改弦更“张”。

色彩是奇观的,是惊叹的,是一流的体验。

但色彩当然不能让你收获所有的掌声。

拿下2.5亿票房,年度冠军的背后,《英雄》也成了年度批判电影——

“主旨空洞”“缺乏人文内核”……

20年后,我们平心而论。

《英雄》当然是具备开创性的。

它既有对香港两派武侠的延续,也有一代内地成长导演的新审美。

张氏视觉系武侠,就此立下了一根桩。

就算有人不承认它是内地华语片的节点式作品。

也无法反驳——

在商业和市场上比肩好莱坞的内地武侠大片,大幕被《英雄》正式拉开。


02

《英雄》之后,二张趁胜追击。

《十面埋伏》。

《英雄》让张艺谋感受到了新一代观众的需求,他放弃了宏大道理,想把主题做小。

就聊人,聊爱情,聊斗争,聊自由。

500

但如果你以为张会在视觉上止步,那你还是低估了他的野心。

上一次色彩用尽。

这一次继续用尽。

除了竹林、雪原这样的大色块运用。

500

张艺谋还花了2个月+200万,搭建了花团锦簇、色彩繁复的盛唐舞伎馆:

牡丹坊。

500

500

前一次,他从徐克那儿沿袭来的玩意已经不够,为了让作品更人文,张艺谋用《十面》致敬了一位更资深的武侠大师:

胡金铨。

胡金铨不止有一个电影人的标签。老一派知识分子的他,曾努力从传统的中国文学、戏剧、舞蹈、音乐中,寻找过武侠的身影

我对武术一点都不懂。我拍的动作完作是从国剧中借来的,我的武打动作是将舞蹈、音乐、戏剧合而为一,我把平剧动作分解,并且想尽办法让它在电影中达到最惊人、最突出的效果。

张艺谋大概深奉此理。

于是《十面》里,舞蹈和武打交融了。

章子怡的水袖击鼓,不管你看没看出传统文化,都能感知到花巧的新意。

500

竹林“舞”打,又套用了传统武侠的常见意境。

500

年轻观众不知道的是。

多年前,胡金铨的《侠女》就用过,金庸的书里就出现过,后来李安的《卧虎藏龙》也用过,比《十面埋伏》还早。

在明清民国的剑侠故事里,估计也出现过。

竹林就像中国儒家的情怀,似乎是拍不烂也拍不腻的。

 500

500

 △ 上《十面埋伏》;下《侠女》

无数前人的脚印下,你得佩服国师的勇气。

在致敬的基础上,他利用现代技术和想象力,确实创造出了更奇观化的场面。

500500

500

“承前启后”,张艺谋或许想听到大家这么说。

可惜。

《十面埋伏》映后,争议比《英雄》更大。

此时,张伟平又为兄弟站出来了。

他对媒体说,票房才是硬道理。

500

他是从改革大潮中走出来的人,知道商业可以解释一切,就算不能,也没关系,商业只要能解释商业就可以了。

可张艺谋不是商人,这个解释,他一定暗暗不满意,也从此在心里埋下了一个遗憾。

这遗憾谁都知道,就是张氏商业片的故事和视觉的平衡。

而这个遗憾一直要等到14年后,才能由他独自补完。


03

拍完《十面》14年后,也是离开张伟平的6年后。

张艺谋重拾武侠,《影》。

他说:

这应该是这些年我真正想拍的电影。

他这么说显然割裂了那个曾执着于《红高粱》和《大红灯笼》的自己——张艺谋手动用武侠片,划分了半生的创作分水岭。

(有趣的是那个曾经的自己并未丢失,后来仍会时不时蹦出来,以《归来》或《一秒钟》的方式。)

500

所以上一句话中的“这些年”,大概指和张伟平一起走过的日子。

《影》的背后,没有了徐克和胡金铨。

拍了两部武侠的张艺谋,或许更自信了,他相信黑泽明的创作理念和方法是雅俗共赏的,可以同时击中过去和未来,小众和大众。

并且,黑泽明既然可以影响自己的过去,也就可以影响自己的现在。

所以《影》,是张艺谋致敬黑泽明之作。

“我三四十年前看黑泽明《影子武士》时,就很喜欢替身的故事。”

500

△  《影子武士》

你也别因为Sir这么说黑泽明和张艺谋,就感到泄气。

大师致敬更前辈的大师,从来不会照搬,而是借前者重释更完整的自我。

作为张艺谋的第三部武侠,《影》的格局最小,从天下一统的大视角,张艺谋逐渐回归了莫言式的现代人本主义。

一个“替身”,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不再帝王将相,亦非江湖豪侠。

500

替身是一个社会身份,是外在的。

而替身之下,是人矛盾的内心,是内在。

既然是内心,所以色彩可以尽洗,可以极简为黑白水墨。

这样用色彩既是视觉奇观,也是对自己的革命,看吧,我的色彩运用有着哲学上的意义。

500

当黑白之间的灰遮盖了万紫千红,就还原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世界本无面目,人看见世界的面目,其实就是人的面目。

说了这么多,你应该明白这一次张艺谋是含蓄的。

炉火纯青的色彩理解下,他终于紧扣主题。

尽管人到晚年,张艺谋的想象力依然非比寻常,对画面、动作的处理依然精益求精。

动作戏极尽优美,也有着舞蹈化的残影。

500

不管你体会如何,张艺谋执拗地做到了多项统一:

动作、色彩、画面。

主题、故事、视觉。

阴阳,均可成为诠释的背景。

500

那一年,张艺谋67岁。

今年,他71岁。

这个年纪,他应该看穿了商业的利,却依然舍不下艺术的名。

离开张伟平的日子里,他创作力旺盛高产不断。

值得羡慕的,是他一直在拍自己想拍的,也完全懂得如何在商业中融入自己坚持的艺术风格。

《影》于张艺谋,像是一次武侠类创作的终于圆满。

张艺谋自认是用功型导演。

也许看完这一篇,你也会认同这句话。

500

他很像某种上一代人,知识不够,基础不好,但知识不够就学,基础不好就打,关键是,每次都是瑕疵,但每次都想颠覆。

所以如果你问Sir,感觉张艺谋多大。

Sir会觉得他还是年轻人。

因为他这种活法,已经忘记了年龄。

这种精神,会在新一代导演里默默传递。

张艺谋之后,还有武侠片会像他拍的一样,既能掀起商业巨浪,又流淌着艺术之美吗?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