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们的自信哪里来?
文 | 何乐多
近日,央视的白岩松老师在节目中一句“不会吧”再一次出圈了,在国内知名的二次元文化圣地“哔哩哔哩”网站上,白岩松老师因为以一己之力挑战婚恋、就业、住房三大社会难题,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被网友们纷纷恶搞。
事情经过是这样,在一档节目上,一位学生向白岩松老师提问,说您怎么看待现在年轻人面对高工作压力、高房价的问题?
白岩松老师的回答是:难道你们现在期望的是:现在的房价很低,工作到处随便找,喜欢的女孩儿一追就同意,然后一点儿压力也没有,不会吧。一句不会吧。白岩松老师的这番表态引发了网络上的巨大争议。
本号的飞剑客同学在《白岩松,不会吧?》一文中对该事件做了非常详尽的分析。本次想要补充的是,白岩松面对三大社会难题时一句堪比何不食肉糜的“不会吧”,这种匪夷所思的自信,究竟是从哪来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然会想起,在央视的主持人群体中,这种自信其实并不罕见。白岩松老师的前同事,柴静女士,就曾以其知性的魅力与自信逼得中科院院士问出“中国人是不是人”这句旷世名言。另一位已经不能提名字的人,同样以“我的朋友克林顿”“我想我可以代表亚洲”享誉于世。
与此同时,他们对于去大学演讲和写回忆录的热爱,同样令人匪夷所思。笔者在本科期间,因为要凑讲座学分,四年听了不下六次白岩松老师的演讲。
要知道,影视行业中确实有一个坏风气,碰到谁都叫老师。这原本只是同事之间的客套话,但是,有些人好像真的当真了,并且总是来来回回讲一套话,无非怎么考上大学,进入央视,采访了什么名人,有什么感受。白岩松老师还会加上自己独特的对于中国足球的仇恨。当我凑足了学分,不用再去时,我的纪录片老师——白岩松老师的前同事,露出了傻儿子终于长大了的微笑。
这种自信的本质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是掌握了稀缺资源后的洋洋自得的姿态,在这个平台还被一所高校垄断的情况下,这种自信发展到了某些人人均一本回忆录、没事就去高校演讲的地步。
中国的广播电视史通常会讲央视的几次改革,这几次改革的周期一般是十年。而通常认为奠定央视在新闻界高不可攀地位的,是始于1993年的以《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百姓故事》《焦点访谈》等新闻栏目开播为标志的第二轮改革。观看这些以“关心民生”“贴近百姓生活”为宗旨的王牌栏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大多数中国人民了解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窗口。在那个年代,只要跟新闻沾边的工作,都是大众眼里的香饽饽。
我们不可否认,新闻工作者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每天准点播出的新闻节目,凝结了中华民族,塑造了时间共同体、一家人的家国意识。念错一个字倒扣一个月工资的苛责制度,普及了普通话。更不用说对新闻节目于民情的反馈、社会的监督的重要职责了,因此,优秀完成以上任务的国家级媒体,往往能够抚慰人心、通达政令,维系国家和民族认同。在互联网崛起之前,这也被称为央视的黄金年代。
而主持人作为节目的中最容易被人熟知的人,自然的享有着“国家形象”的崇高地位。甚至在互联网已对传统媒体形成降维打击的今天,中国家长还是会对“少儿主持人培训”“播音主持艺考培训”体现出浓厚的热情。中国大学生也非常热衷通过“模拟联合国”扮演主政一方的游戏。
诚然,从央视的“黄金年代”走过来的一些知名主持人自然有资格以过来人的身份说说他们那些“警世恒言”。垄断央视的某所高校也有这个实力成为同类高校中的王者。但是,事情开始发生了变化。
央视的黄金时代受益于市场改革,电视的普及,也终结于市场改革,互联网的推广。首先,沉思录之前的文章曾指出,地方卫视做综艺,本是市场改革之下要自负盈亏卖广告的无奈之举,却无意促使了“电视湘军”等王牌地方卫视的崛起。如今,湖南卫视等四大卫视的广告收入早就达到了可以与老大哥平起平坐的水平。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祖传996的新闻行业早就失去了高薪、地位高的优势。再者,互联网分散了一部分传统媒体沟通“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职能。
更重要的是,艺考热可能加速了电视新闻媒体的衰落。我们多次指出,高考竞争愈发激烈导致了一大批迷茫的高中生选择了分数较低的艺考之路,通过最低只要一个月的艺考培训,涌入了容量并不大的影视传媒行业。而主持人的工具属性决定了招生院校往往侧重于语音的标准,而非思想的利锐。因此,无论是央视,还是各大地方卫视,都出现了主持人培养断层的情况。在近年来的央视主持人大赛中,这种糟糕的情况中,已经有所反应,如果新人可以有晋升机会和能力,也不至于搞天下人皆知的公开竞赛。
因此,有一个情况又不得不被我们提起,今天活跃于大众视野的主持人,有相当比例并不是本专业出身。比如撒贝宁学法,蒋昌建学政治,杨澜学英语,何炅学阿拉伯语,等等自然也不用我们多说。而且,如果我们考察全世界的大学学科设置,播音主持本身就是中国特有的、人为竖起壁垒的专业。以至于中国大部分艺术学院里的外国播音留学生,通常都是来自非洲铁哥们如肯尼亚、赞比亚等国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最主要任务往往是学汉语。
因此,我们终究会发现,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白岩松老师从90年代一直活跃到今天,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他的“不会吧”所要嘲讽的那群苦命人,以及自己所拥有的平台与资源吧。
我们如果再详细考察一下他说“不会吧”的节目《对白》,还会有更多发现。节目出品方是优酷,出品人是他在央视的老同事,在阿里当副总监。前几期在白岩松的母校录。节目出品单位还包括长江文艺出版社,白岩松老师的书基本都在这出版。而其他节目嘉宾,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两本书和白老师一样,交给了长江文艺出版,或者如陈鲁豫女士,更是身兼前同事与书籍同一个出版单位这两重关系。
的确,这对他来说,根本不是一句“不会吧”可以解释的事情。
始终劝人多读书的白老师,在每天准备上节目皱眉头、每周各地演讲、时不时踢足球的情况下,会有多少时间读点书,去看看一个叫维特的少年受困于情自杀、人称范进的老人终于可以有工作了之后居然疯了、名为杜甫的诗人在狂风暴雨中还在惦念与他一样没房子住的天下人的故事呢?
这些事对他来说只是一句“不会吧”?
白岩松的一位知名的前同事柴静写过一本书,有人对这本书评论道——
我们面对同一个世界,却无法看见同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