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香港,「废青」曾跟「躺平」一个意思
2015年的香港,「废青」曾跟「躺平」一个
今天加完班干完活,感觉很是疲惫,想起躺平一词,突然联想起香港废青;于是便祭出了洛阳铲,想看看香港废青的前世今生——令我震惊的是,在2017年之前,在香港,废青并不是个贬义词,而只是香港青年拿来自嘲的标签。
2015年,香港80后画手LLH画了一幅「废青床上图」,归纳出「废青」10大特质:
在2021年的大陆,当我看见这个帖子的时候,忽然有种乘坐时光机的感觉,又有种我们在重演历史的感觉。相信大家也能对号入座的。
1、穷
在2015年的香港,有前(钱)途是「杰青」,无前(钱)途自然是「废青」。
在2021年的大陆,不少青年迫于高房价,放弃了攒钱购房的打算,而计划投资XX币实现十倍百倍的回报,然后继续被割了韭菜。
2、不想上班
在2015年的香港,香港废青说想起第二日要上班上学就想死;
在2021年的大陆,躺平青年一边控诉着996,一边把考公、进编称为「上岸」;
3、只想去旅行
这没啥好说的,全世界青年都一样,不想工作,更想去玩。
4、手机不离手,聊天秒回
在2015年的香港,香港废青WhatsApp秒回,沉迷聊天;
在2021年的大陆,躺平青年微信都懒得回,追剧追综艺更省力气;
5、放假的休闲
在2015年的香港,香港废青一定要High到3点,舍不得睡觉;
在2021年的大陆,躺平青年选择大睡特睡补觉,连蹦迪都懒得去
至于经常对父母说教表示不耐烦,网购比逛街更频繁,喜欢追剧,每天没精神,房间杂乱,这些共性,简直一模一样。
但在2015年,香港社会有个共识,就是「每个废青心底其实都有一个理想、一个梦,若然未爆」。
2015年,香港社会对废青现象是这么解读的:
这一句2015年的解读,是不是非常契合大陆现在的情况???2021年的大陆青年,明显都看清楚了「有志难伸」这一点,所以会纷纷选择上岸,放弃追求梦想。
而这一条2015年的解读,包括教育越来越有利于富人,不利于基层;人脉比能力重要;房价快速攀升、有产者和无产者的距离越拉越远;放在2021年的大陆,好像也已经成为共识。
快别说了,心脏病都快被扎出来了。
mark
这个跟「葛优瘫」一样,是香港青年最喜欢的一张截图——原来,2021躺平理论的前身,就源自2015年香港的废青理论。
香港废青从2015年以废自嘲,发展到2019年的曱ga甴za,引发众怒,只用了四年。这是因为香港废青局限在香港一地,发展空间的确太小,又缺少广大后方;当他们累积一定程度的不满后,在某些势力的轻轻挑拨下,就开始盲动了,盲动之后,却又被铁拳教会了做人。
等到2020年,香港有个帖子《25歲A0連登仔 無朋友無女友無嗜好 4年儲30萬呻無人生目標》
这个同学现年25岁,单身,无恋爱史,走路上班,午餐带饭,没什么朋友,不会外出吃饭,翻来覆去穿两三件衣服,休闲活动是图书馆和球场(都是免费的),生活十分简单。
他月收入11000HKD,扣去衣食住行网络零花之后,还能剩下6600HKD,不到四年攒下了30万,但是这点钱相比香港的楼市,简直是杯水车薪——这个青年提出一个扎心的问题:谁能教我人生应该怎么走?
没人能教香港废青怎么做,因为他们除非投奔大陆,否则就是看不见出路。但是我们能分享我们是怎么做的,给大家做个参考:
作为80后,我马上年近不惑了;相比70后在40岁前就能取得社会认同的成就,我估计我的40岁是没啥指望了;等到2030年,90后想在40岁时出人头地,基本上也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人都会归于平凡。
我们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但是如果我们有了追求,有了理想,我们就是不平凡的小人物。通过经营自己,就可以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虽然我的理想恐怕要到60岁才能实现——一个著作等身的理想。
从「经营自己」这个层面来看, 时间精力的投资回报是重要的评判标准。
每个人根据人生追求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选择,主要矛盾在于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才能获得让自己最满意的回报,或者世俗层面上最认同的回报。
注意,让自己最满意不代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有人就想过那种轻松闲适的生活,不愿意承担太大的压力,这没有任何问题,都是个人的选择。
我们不去分析四个象限(重要&紧急),也不去分析什么技能的半衰期,而只是想分析一下在18-37岁这宝贵的二十年里,应该把宝贵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哪些事情上,才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世俗回报?
人类既然是社会动物,那么世俗层面的回报还是比较重要的,要不然为什么一批批优秀的年轻人冲进体制或者大厂,就像北大有50%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
我对此有两点体会:
1、时光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资源,一去不再有;这其中又包含了机会成本,我们没法不重视;
2、而我们生活中的快乐,是需要投入资源换来的,简而言之,快乐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所以,我认为大家可以达成一个共识,个人资源越过某个门槛后,不管是颜值、才华、技能、钱财、权力,都是能够获得很多世俗上的回报,而这能够给当事人带来很多快乐。
我们需要世俗层面的哪些回报?
世俗层面的回报总结为事业、金钱、影响力、认同感、情绪(好心情)、体能(体力和健康)、人际关系(家人朋友)、个人享受。关于马斯洛的第几层需求,相信大家也早已耳熟能详,我不去赘述。
事业:可以等同于上古时期的狩猎采摘能力,是用来养活自己,保证自己被族群所需要,避免自己无所事事、离群索居的核心项;
金钱:追求钱的回报天经地义。而且钱来的越轻松,花的越轻松;用钱可以让自己飞得更远,见识更多,甚至可以买来一部分安全感(买房),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和自信心,增加自己的选择余地。
人际关系、体能、情绪、个人享受:这几个相辅相成,都是令人身心健康愉悦的基础。另外,体能跟事业直接相关。
影响力和认同感:好听点说叫情怀,直白点说叫装X欲。毕竟吃饭、性爱、装X本来就是人类进步的核心动力。
上述总结并不涉及到人生追求比较特殊的少数派,我认为大部分青年还是希望成家立业,生活无虞,实现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的,现在的躺平,其实只是没看见希望。
如何得到这些回报?
img
如上图所示,把时间精力投入哪个领域,都会带来相应的回报,点亮相应的技能树,打开相应的任务链,获得哪个领域的视野,然后就能解锁一块新的世界迷雾。
我做了一个我的行业知识技能树,是不是还挺好看的?
除了继承海量家产的幸运儿,普通人都需要把时间精力扔到工作和社交上一大部分,用来养活自己;区别只是在于要花几个小时才能够挣出自己的生活成本——只要挣出生活成本后,就该把时间精力投入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去,去追求理想。
香港《穷富豪大作战》节目是让富豪们体验穷人的生活,最后富豪们表示如果每天辛苦十几个小时却只能挣回用于吃住的钱,那他们也看不到希望,找不到方向。
富豪的经历说明,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可以用于投资到其他项目上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而且这个讲究天赋,有的人精力多,有的人精力少;有的人学得快,有的人学得慢;所以我无法提出适合所有人的方法,只能提出一种评价标准:投入时间精力能否带来事半功倍的回报?
案例分析 Dota/王者
2009-2010、2012、2014、2017,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我已经能称得上沉迷二字了。在校时生活比较充实,有学习、讲座、社交、出游、Salsa课、求职林林种种,填满了我的空闲时间,所以那个时候连基本的大魔棒、护腕、魂戒都不会合成(是的,老玩家一定猜出来我最早玩的是哪个英雄了)。
那时虽然小伙伴也在玩Dota,但是由于我是标准的全屏送死流,一直被嫌弃,也就没怎么玩,机缘巧合中没有浪费宝贵校园时光。
刚工作时离开北京去了上海,在沪上手头没钱没朋友,谁也不认识,空闲时间大把,而且客户的年轻人也在玩Dota,于是就开始了Dota时间;后来生意顺利的时候,大把挣钱花天酒地的,自然懒得去打Dota。
2012年下半年应该是我最沉迷Dota的时候了,初到新环境,每天中午跟新同事们打Dota,晚上就打天梯。我清楚的记得有几次,乙方想请我去KTV潇洒,然后我表示我在准备软考把邀约推掉,接着下班后就高高兴兴跟小伙伴一起吃饭打Dota,从6点玩到10点,再急着回家去打天梯。那时候可真是的觉得Dota比酒色都吸引人,庸脂俗粉怎么能比得上残血反杀的快感?
**可玩Dota给我带来了什么呢?**一是帮我在新环境下迅速结识了一帮新伙伴;一是在我初到新环境的时候填补了我的空闲时光。但我投入的,是在我体力智力巅峰期,至少半年,每天6个小时的空闲业余时间——这个成本非常高。
2017年我沉迷王者,导致我连一建都没时间准备,看了半个小时网课,就恨不得打上两个小时王者,偏偏水平还菜得抠脚,排位动辄生一肚子气,这已经证明我没有游戏天赋,把时间精力放这里没啥价值。
等量的时间精力还能拿来干什么?全身心投入的话,我可以用半个月的时间通过PMP考试,一个月的时间通过软考高级,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咨询工程师认证;7天的时间完成紫微入门;半年的训练能让我完成50KM越野的基础准备;半年的时间投入能让我写完50篇文章。
对我来说,玩Dota/王者本身应该属于舒缓精神,打发时间,简单娱乐的方式;在此之上,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完全属于浪费自己宝贵的机会成本。
现在想来,应该在自己的垃圾时间打游戏,而不是在脑子最清醒的时候打——毕竟当年打游戏交的朋友,如今已经散落在天涯,连点赞的交情都没有了……
网络小说
作为网络小说爱好者,甚至也去写过的我来说,花在网络小说上的时间已经不敢回想了。至少从2001年上大学后,从《风月大陆》、《江山如此多娇》、《我是大法师》开始,到《狩魔手记》、《亵渎》为止,我人生最美好的十年,有一半是跟网络小说一起度过的。
如果当时每天能省下来2-3个小时阅读时间,好好学学开发,好好辩论,好好合唱,好好运动,好好积累,那是不是挺美?
但是我看小说还是有收获的,因为这同样潜移默化地让我想要去写点什么——等到我的经验积累地差不多的时候,我发现我真的开始写东西了,从2001年一直写到2021年,终于算得上略有小成,而且在这个领域,我的进步的确是事半功倍的。
Salsa舞蹈课
当年一共投入8个月时间学的Salsa,反而还让我能够在到达一个新城市时,还能迅速找到打发晚上无聊时光的健康娱乐,也能让我在公司年会上还能出个节目,认识了一批同好,虽然没有找到对象,但是即便这样,现在想想,这个爱好的投资回报率还挺高的。
不求回报的做长期投入的事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投资自己这件事上,更是如此。玩Dota/王者也好,看网文也好,只能得到一种即时性的快感,付出的时间精力能迅速得到正反馈;所以,我们是通过投入时间精力,获得愉悦感——在花时间买快乐,这是一种消费。
而学习知识和技能不同,是螺旋式、阶梯性上升的,很又可能是花了一段时间精力还没有长进,要等待顿悟和开窍。就像很多同学上了我的搜索课后问怎么还没讲到正题;说我们一直为什么一直在讲这个理念,而没有去讲一些具体的方法。然后说学了学了三节课以后感觉全是理念。
事实上,用我学salsa举个例子。达到中级水平,可以自由引带女生的程度,大概要花六周到八周左右的时间。然后达到中级水平后,还要经过两三个月的练习,形成肌肉记忆,直到这个时候,才算是跳Salsa入门了,然后就可以跳变全国乃至全球了,其实当年很快乐。
所以,对于长半衰期、高回报的技能来说,我们想尽快的学会并应用,是很困难的,需要时间和天赋。我们在躺平之余,应该考虑如何尽可能的掌握这种技能,保持每天不停的训练,才能得到更高的回报。
只有这种长期投入、不求回报的事,才是改变我们人生轨迹的神器。哪怕我们想躺平,但是同样不耽误我们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一件感兴趣的事。毕竟,最适合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就是去挣坚持到底的红利。
如果大陆青年知识单纯躺平,每天刷刷聊天群,看看短视频,吃吃奶头乐,过上个几年,某些势力再来煽风点火一次,那前程就全废了——还是要投入时间精力,先做点事半功倍的事换回生活成本,再做点不求回报的事追求梦想,才能得到内心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就跟《鹿鼎记》里说的一样:做了,九死一生,不做,十死无生。
做不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