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度购物成瘾,如今却再也不想碰了

本文转自微博@BieDe别的女孩

500

阿猫

在这个洋溢着狂欢气氛的十一月,身为一个女人,买和不买都倍感焦虑。

明明商家那点涨价再折扣的手段我们都知道,明明也没什么必须要花的钱,但能从铺天盖地的营销信息中全身而退拒不折腰的,恐怕没几个。而在你摇摆不定的时候,一大批人为了让我们的钱包屈服努力着。

消费行为学家昂德希尔在著作《顾客为什么购买》里说,“假如我们只是想买东西时才去商店,而且商店只卖我们的必需品,那么整个社会经济就会出现周期性的崩溃和繁荣。” 没错,在这个电商和线下商城都火速出现,比新生儿诞生还快的消费时代,“消费者” 才是你我被赋予的最重要定位。

 500

来自电商的,令人颇感焦心的温馨提示 | 出处见水印

 我是如何一步步落入消费陷阱的?

大概十年前,我还不知道怎么购置衣服。结果就是,作为初中生在脱掉黑白相间的校服后,我只能穿妈妈买的温暖牌。

老妈买的衣物,显著特征是什么?—— 保暖、耐穿,可以包裹住寒风中的脚踝,而且确保让你无法成为同学眼里最酷最时髦的女孩。于是在漫长的青少年时期里,你都要当一枚无人问津的壁花。邻座的坏小子就算喜欢上你,也会一遍往你胳膊上戳圆珠笔头一遍吐槽你 “太土气”。

后来我在堂姐的引导下学会了上淘宝。当时流行的风格是日系甜美范儿,参考《ViVi》和《米娜》等日杂。可以想像,一个丝毫不懂打扮的初中生,穿上杂志推荐款的廉价仿制品,轻舞飞扬的白纱裙,牛仔布罩衫,还有不合时宜的厚底鞋,这是什么一幅图景。但那时觉得自己还挺好看的。

 500

对中学女生来说,时尚杂志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 | 出处见水印

可以说在十几岁到二十出头的时光里,购物软件对于我,一个 “丑姑娘” 的启蒙意义堪称巨大。结束灰头土脸的中学时代,我步入大学。和其他女生一样,一段纯纯的恋爱是我那时候最想抓在手里的东西,而成为 “人气女生” 的秘诀就是勤捣饬自己 —— 毕竟时尚杂志都是这样教的。

我疯狂迷上网上购物。“淘宝货” 填塞了我并不宽敞的衣柜。后来,我发现受欢迎的学姐能在脸上描绘出靓丽的妆容,“你怎么不化妆呢?化妆会更漂亮哦!” 就这样,我又入了美妆用品这一大坑。可惜那些网购的瓶瓶罐罐和化妆品,品质并不怎么样,可以把人闷出一脸青春痘。一个说不上青春靓丽的女生,日复一日地涂脂抹粉、描眉画眼,终日沉迷于添置新衣,装扮得像圣诞树一样花哨 —— 用力不讨好的模样,多么令人沮丧啊。

而且这时候我发现,除了刷淘宝买衣服和买化妆品外,我几乎没有力气去干别的了。为什么要买,为什么要美,为什么要受同校男生的追捧,我也没有精力去思考这件事。脸面功夫很重要,决定了你是否值得被爱,这好像成了打入我脑子的思想钢印。我想变时尚,想成为一名 “合格” 的靓丽都市女性,不想落后,所以我只能不停追赶,通过高频次的购买,来缓解身份无处安置的焦虑感。只是这份焦虑没有尽头。

我相信我并非唯一一个。

 针对女性的特色行销:恐吓、焦虑、羞辱式广告

我们小时候从不化妆,为什么长大以后就觉得素颜出不了门?要不断更换新衣服、新鞋子、新配饰、新包包以表现得体的观念,是如何根植我心的?

我们的需求、欲望、局限、弱点,都被精明的商家看在眼里,更被 ta 们放大,进一步重塑我们的所谓女性气质。

比如说,女性体验到焦虑的概率更高。《新女性大脑》指出,复杂的荷尔蒙周期,使得大脑的情绪器官更容易产生障碍。另一方面,因为社会化的关系,女性习惯将愤怒隐藏在悲伤的面孔之后(男性却能轻易将它们分开),这让我们在该生气的时候,表现出来却常常是另一种态度。为了消除这种复杂难言的情绪,女性多半尝试死磕自己,以求博得其他人的认同。遭受外界指责时,我们第一时间想的是自己对不对,而非对方有没有做错。


​这个商业世界不胜枚举的暗示、诱导、劝说、恐吓式的营销广告,都是针对女性设计的。

假如你是恋爱动物,那么睫毛膏、心机腮红、果冻唇釉,你一定用得着。“如凡尔赛公主般的梦幻美睫,煽动所有目光”,或是“水漾诱人嘟嘟唇,让他在亲吻你时心动不已”,精准打击你的情感兴奋点,简直不要太过好使。

要是你还犹豫不决,去各大专柜逛逛吧。导购员会热情地招待你,将新款的磨砂膏涂到你手背上,轻轻打圈,循循善诱,“这样白白嫩嫩的手,你喜欢的人才会想牵哦。” 不知为何,你突然觉得这款磨砂膏非买不可了。

如果以上诱导都对你没用,尝尝焦虑重演的滋味如何?我不相信有一个女生,从小到大都没被人在外貌上指指点点过 —— 就算是那些大家公认美丽的女生。但女性之间,却鲜少交流自己的外貌焦虑,因为我们想要隐藏自己的不光彩一面。这种焦虑被商家一眼看破,所以你可以经常听到类似的宣传语:

“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

“宠爱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你花的钱,决定你有多值钱。”

仿佛一针戳穿了你容貌身材并不完美的真相。

然后男生也开始焦虑了。我要对她好一点,是不是就非得买买买不可了?面向男性的焦虑式营销,大多以 “成就非凡自我、别被时代抛弃、许给她一个更好的未来” 作为助推。

 500

去年这个时候,你们的 “马爸爸” 如是说 | 来自微博

 “女人剁手,男人剜心”,是网络上盛传的双十一段子。言下之意,如果有男人为你买单,那你是个贪图享乐的 “败家娘们儿”;如果没有,就是没人宠爱的可怜虫。无论哪种,都叫人有点不是滋味。

不过,针对女人还有更狠的一招,叫羞辱式营销。

“某某牌子贵是它的缺点吗?分明是你的缺点嘛。”

“不要等你老公嫌弃你再来做改变。”

“天生丽质的人都整了,你还不整?”

当然,随着女性买家变得越来越审慎,商家也逐渐觉得这一招不太管用了。如今涌现出不少新型广告,我称之为 “政治正确” 的焦虑营销。虽然糅入了女权主义和女性成长的成分,本质上还是呼吁你多赚钱、多消费,并暗示你可以通过购买这一行为,摆脱困境,拔高人生,过上 “少数人的优渥生活”。

搞笑,女性成长 = 买东西?

 尝试做一个新的 “经济适用女”

为了摆脱消费主义的纠缠,我开始了纠结而漫长的 “戒断期”。首先是把多余的衣服化妆品都扔了,买了几个大蛇皮袋,把不需要的一股脑儿扔进去,就像丢戏服。也不需要挂在闲鱼上,因为问的多半比买的多。

然后设置物品的 “准入门槛” —— 问自己:我需要吗?它品质达标吗?放在家里真的不会吃灰吗?败了它下个月会吃土吗?

而且不把购物当作消遣。也就是发展其他爱好,给自己找到 “消费者” 之外的存在感。这点很重要,因为偶尔袭来的空虚感,会把我再次拉入网购的深渊。

说起来很简单,但相当于一个瘦子吃胖了,再减肥瘦回去。撑大的胃口哪有那么容易恢复呢?买了又扔,扔了又买,重复了好几趟,“瘦身行动” 才算基本完成。好在我兜里本来就没几个钱,也没胆量办信用卡、“花呗”、P2P 借贷什么的,就当是经历了一场幻梦,幸而没有为虚荣背上债务。

戒断购物瘾的一个关键前提,并非彻底不买,而是避免被营销广告牵着走,需要的时候才买。我不再感到自己时常被广告奚落,也不会轻易觉得沮丧,只因为身材不如画报上光鲜亮丽的模特,因为购买的核心在于自己。

我时常想成为这样一个 “经济适用女”。

经济适用女,最初是说那些具有高适配价值,勤俭持家又 “贤良淑慧” 的适婚女性。对,就是 ayawawa 在其情感课程里推崇备至的 “高MV、低PU” 女孩。

但我给它下了新定义,剥离了婚恋的语境,以女性作为主体考虑。我说的 “经济适用女” 是不被占有型消费绑架的女孩,她的乐趣来自创造和体验,而非追随和占有。也就是说,她本身就活得挺开心的,买或不买,都满足。

常言道,“生活中只需要两成的东西就能搞定八成的事情。” 人类真正需索的东西其实很少。

精简之后,生活当然也有一些改观,比如早晨起来不必被衣橱里巨量的(低廉)服装淹没、不用穿上又脱为了搭配花上半小时、原来刷淘宝的时间可以健个身,也能集中注意力做更意思的事情(比如敲下这篇文章)。

当然,对于真心乐在其中的的女孩我的观点大概不适用,只是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是再也不想为双十一脑壳疼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