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对抗竞争中,务必要保持微观经济与社会活力

中美对抗竞争关系一边在某些具体领域适度回调,一边在战略与整体上继续向深度发展,谁将赢得终局目前还尚未可知。

不过,作为率先走出疫情并开始启动经济的国家,中国在这次冲击中的表现非常出色,无论在疫情防控还是经济复苏上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美国在防疫中的表现相比,彰显了中国体制的强大动员能力和这个国家人民身上极其宝贵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抗压能力,为中国在中美对抗中继续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因应病毒给经济造成的巨大冲击,在疫情最严重时期,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迅速出台了各项纾困、激活措施,也为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也因此成为2020年全球表现最亮眼的特大经济体,进一步拉近了与美国的经济总量差距,这个势头在2021年上半年得到延续,成为中国在中美对抗中信心来源的强劲经济基础。

但是,在为中国防疫和疫后经济启动感到自信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因为疫情对市场需求与就业造成的严重冲击,很多产业企业、服务类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仍然面临极大生存与发展压力,很多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水平节奏也因此而受到了深刻影响。

疫情后一直持续上扬的房价、物价水平,也进一步加重了对相关企业与民众生活的影响程度。

上个月五一假期,出游人数超过疫前同期,但是消费却只有疫前水平的77%,就可以看出这个冲击造成的影响至少在心理层面仍在持续。

所以在中美对抗竞争中,如何在统筹宏大战略规划的同时,在政策上继续针对这些受到疫情冲击的行业企业与家庭个人出台有针对性的帮扶或阶段性救助措施,并在微观上做好个体关怀仍然很有必要。

要认识到,通过微观层面的政策性帮扶关怀,让市场主体得以存活并释放活力,让每个家庭与个人的收入与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是实现各种宏大目标以及与美国持续对抗竞争的基础支撑。

当个体与微观层面的工作做扎实细致了,宏观的战略目标自然就实现了。反之,如果对市场主体和家庭个人重视不够,那么宏观目标能否实现也将会面临挑战。

另外,中国要在对美博弈中保持战略韧性,还必须有滋养社会活力的开阔空间,要持续激活并保持社会活力,这是中国在中美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大关键前提。

要注意,美国越是在外部打压围困中国,中国越要注意加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越要注意激活并保持内部活力,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范“政治正确”被推向极致,要防止各种可能恶化与外部世界联系并可能窒息内部活力的民粹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保持社会活力即是中国发展崛起的需要,也是国家在治理上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作为一个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要有这样的意识、气度与自信。

在这一过程中,公众也要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与承受边界,认识到中国文化有其基于自身的历史传统与治理逻辑,对峙或在野姿态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会因此而产生后坐力给自身带来损失,使得本来还可以沟通的活力空间因此而消失。

如何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是中国在中美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和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必要前提,也考验着体制与民间社会的耐心与智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