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为何抓到汉人俘虏后不杀死,反而优待他们在本族娶妻生子?

500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惨烈的汉匈百年战争里,“草原天骄”匈奴一桩常叫后世读史者称奇的事儿,就是“对汉朝俘虏太好”。

  “好”到什么地步?可以看看汉匈战争白热化时期,几位汉军“被俘人员”的遭遇。典型一位就是赵信,他在公元前125年战败被俘,麾下3000多人全军覆没,然后就被匈奴单于封为“自次王”,还“用其姊妻之”。不但摇身一变成了匈奴贵族,还做了匈奴单于的“实在亲戚”。

  如果说赵信本就是匈奴后裔,有此待遇还不算太奇怪。那么先后被俘的汉军名将李陵与李广利的遭遇,就更说明了匈奴人的“优待政策”。他们二人不但都在匈奴做上了高官,也都被匈奴“以女妻之”——只要你投降,送官送老婆都不含糊。

500

  甚至有时候,对“心仪”的汉朝人物,匈奴还没抓着人,就先“惦记”上了。比如对飞将军李广,匈奴单于就早早下了“必生致之”的命令,也就是必须活捉。也正是这道命令,给了被俘的李广成功脱逃的机会。

  而且不止对待武将,有时对待被扣押软禁的汉朝使节,匈奴人也常是“痴心不改”。比如书写下“持汉节不失”风骨的汉使张骞,他被匈奴扣押后,也是受尽各种利诱,还被匈奴“予妻”,与匈奴妻子生了孩子,却还是带着全家人逃离匈奴。而他在返程路上再次被匈奴扣押后,匈奴人仍然没有放弃招降他的念头,又把他软禁了一年多。这才叫张骞又抓住机会,带着老婆孩子回到汉朝,完成了“张骞通西域”的历史伟业。

500

  那么问题来了,此时的汉匈关系,明明已打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为什么匈奴人对待汉朝俘虏,还这么“讲规矩”呢?其实,只要简单盘盘匈奴的历史,就发现这“优待汉朝俘虏”,也真是匈奴一项悠久的传统。

  早在汉初时,异姓王韩王信与燕王卢绾,就先后投降了匈奴。韩王信成了匈奴的大将,卢绾甚至被封为“东胡卢王”。汉文帝年间时,汉朝和亲公主使团里的随员中行说也投降匈奴,这样一个在汉朝不入流的小人物,而后竟然辅佐了匈奴两代单于,成了匈奴政坛上的重要人物。而匈奴之所以这么做,原因也很简单:每一位被“优待”的汉朝俘虏,都有重要利用价值。

  就以汉初时投降匈奴的卢绾、韩王信等人来说,他们的投降,可不只是“换了主人”这么简单。韩王信的部将赵利期、王黄等人,就给匈奴做了急先锋,汉初时多次侵扰代、云中等地,给汉朝边防带来了严重损失。而仅仅是汉朝“小人物”的中行说,叛逃匈奴后更成了汉朝的大麻烦:他改变了匈奴“课校人畜计”的历史,给匈奴建立了新的财政制度,增加了匈奴的赋税。而熟悉汉朝内情的他,更多次出坏主意,怂恿匈奴屡次撕毁和亲协议。

  如果说这几个汉匈和亲年代的“汉朝俘虏”,还只是冒些坏水的话,那么到了汉匈全面战争爆发后,张骞李陵赵信等人,更成了匈奴人眼中对战局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他们的价值有多大?可以看看汉使张骞。他不止是一名外交家,更是汉匈战场上的“活地图”。第一次“通西域”后,张骞回到汉朝,而后以“校尉”的身份辅佐大将军卫青,参与了反击匈奴的战争。由于他熟悉草原地理,因此成了汉军导航,为汉军作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拥有这样杰出能力的人物,当然是匈奴“垂涎”的对象。

  而那几位“被优待”的汉朝被俘人员,后来也都给汉朝在战场上带来了损失。比如赵信归降匈奴后,就建议匈奴北迁,采取“咬一口就跑”的战术,汉军以往对匈奴积极防御的战术难以奏效,这才逼着汉武帝不惜用倾国之力,发起对匈奴的空前远征。而在李广利出击匈奴的战役里,汉朝降将李陵更以匈奴军官的身份,参加了对李广利的作战……

500

  甚至,当匈奴多次遭到战败,陷入困境中时。投降匈奴的汉使卫律,也发挥了特殊技能:他建议匈奴单于效仿汉朝,在后方修起城池,并储藏粮食,以应对接下来的作战。只这一个举措,就增加了匈奴的战争支撑力。对这样的“特殊人才”,匈奴人当然不惜“送官送老婆”也要拿下。

  当然,如果汉朝的被俘人员,价值没想象中大的话,结局可能又不同。比如同样也享受了“优待”的汉军战俘李广利。这位昔日在汉朝打了一筐败仗却备受荣宠的武将,兵败后膝盖一软降了匈奴,一开始也获得了高官厚禄,可过了没一年,就被匈奴单于杀了祭天……

  而比起这悠久传统来,匈奴人优待汉朝俘虏的另一个原因,则是“技术需求”。

500

  匈奴人虽然号称“草原天骄”,骑兵以凶悍著称,但其农业手工业生产,却与汉朝差距巨大,在匈奴人看来,弥补这个短板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从汉朝“引进人才”。

  本着这个目的,匈奴的招募对象,不只是战场上被俘的高级将领,甚至还有普通的汉朝农民与手工业者。以《汉书》等史料记载,汉武帝在位后期,匈奴境内就已经有了农业生产。今天的考古出土成果更告诉我们,草原上的匈奴遗址里,不止有铁簇、铁刀等匈奴武器,更有铁锄、铁铲等汉地传统农具,这显然是匈奴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获得的。

  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去世后,学会了种田的匈奴为扭转战场颓势,还在汉宣帝年间效仿汉军的“屯田”模式,在车师等地屯田驻兵,打算以此为跳板南下进犯,当然也不出意外,被随后赶来的汉军一顿暴打……

  而对于看上去“生产落后”的匈奴来说,屯田都是小意思了,“逐水草而居”的他们,后来筑城的技术也成熟了。帮助他们筑城屯粮的,也不止一个卫律。卫青打赢漠北之战后,就曾攻占了匈奴人的“赵信城”,用城中的粮食补充了汉军。而在蒙古高原以及中亚地区目前已发现的匈奴城镇遗址里,都多次出土了带有汉字的石碑、瓦当以及各种汉朝手工业用具。为匈奴筑城的“人才”是什么人?答案不言而喻。

500

  特别是对于西汉中后期的匈奴来说,在遭受汉军多次沉重打击后,失去了河西、河套等要地仓皇远遁的匈奴,为何又能坚持数十年?这些匈奴的“引进人才”,显然起了大用。不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正确战略的汉朝,依然取得了反击匈奴战争的彻底胜利。

  公元前35年,西汉名将陈汤攻克单于城,斩杀郅支单于,缴获了郅支单于的“图书”(地图文件)。这些被当作战利品运到长安的“图书”,以现代一些学者推测,应该也出自匈奴的“引进人才”之手。如果是的话,也算是这些“特殊人才”的又一次“露脸”。当然,他们或许能帮匈奴续命,但改变不了这场战争的结局。

  汉匈恩怨,今天早已是过去时,但匈奴“优待汉朝俘虏”的一幕,以及这一幕背后诸多“人力资源”“引进人才”的学问,依然充满着太多值得思考之处。

  参考资料:马勇《论西汉时期中原地区的匈奴逃人》、王小甫《汉匈战争三百年》、豆慧勤《秦汉战俘处置方式问题研究》、胡玉春《匈奴手工业发展考论》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