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激动人心
每当黑夜来临,星空总会引人无限遐想。群星只在夜间出现,仿佛日间凡俗大地的反面,岩石在万年风化下终将碎裂,但星星却亘古不变,所编缀的星海更加辽阔无边。那黑夜里的群星,正是人类心中的无尽与永恒。
在近乎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面前
人类是什么,我们的一生又是什么
(图:shutterstock / james_stone76)▼
人类对于星空的仰望几乎贯穿人类文明史,希望了解星星与大地的关系,星空变化的原因成为各大文明共同的夙愿。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人类已知宇宙的范围越来越大,其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人类在其中显得愈发孤独、渺小。但是也正因如此,以有涯知无涯,才会如此激动人心。
小时候看过这张
那时候看得认真,看了很久
(图:NASA)▼
不灭的探索欲
人类对于星空的好奇究竟从何时开始,如今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各大文明留下的神话传说中,都有星星的影子。通过肉眼观察,人类很早就已经开始区分星座、星宿,并观察到头顶的星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存在明暗变化,不同季节星星的位置也并不相同。
夜空下的波斯波利斯
古波斯人在天穹下围绕火神,又会是怎样的情景
(图:shutterstock / Ares Hm)▼
目前人类已知最早的宇宙观,来自苏美尔神话。苏美尔神话中,世界最初只有一片始祖海纳木,天神安和地神祺从纳木中诞生并交合,生出了恩利尔。恩利尔利用风的力量分开了天地,成为管理大地的主神。天则成为了笼罩平坦大地的圆顶,天分为很多重,最低的一重由碧玉铺就,星星就在其中,再往上则是神的居所。
这个模型,其实非常符合人的肉眼和空间经验
(图:Wiki)▼
从苏美尔的神话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一种以大地为中心,星空,日月挂在有弧度的天空中,围绕大地的宇宙观。苏美尔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对于日后逐渐崛起迁入西亚的闪米特人、印欧人具有极强的影响力。而后两个民族又是欧洲与西亚地区各民族最重要的祖先来源。苏美尔的宇宙观自然极大影响到后世明文宇宙观的形成。
苏美尔-巴比伦、埃及都是中东基石性的古文明
他们的文明成就影响了之后一代代文明更迭
周边民族无论属闪含语系还是印欧语系都深受影响▼
在亚洲大陆东部,最迟在商末周初之时,中国便已经出现盖天说。古人观察到大地平坦,而向四方延伸直到超出目力所及,所以推测大地是一片方形的土地。太阳与月亮东升西落,路线呈现出弧形,所以推测出天空是圆形的,也就是所谓天圆地方,天似穹庐一般笼盖大地。
这一宇宙观下最知名的作品其实是天坛
(图:仙人板板 图虫创意)▼
盖天说的出现不仅仅满足了古人解释自然现象的需要,催生出种种实用性的应用场景。从代表古人探索自然、掌握自然欲望的夜观星象,到利用天人感应学说规范天子行为,再到以天文知识粗略的测量、规划土地,再到天文学对数学的大促进。先民探索宇宙的同时也在让深邃的思考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生活。
天人感应一下
(图:吕阿华 图虫创意)▼
西方在继承苏美尔宇宙观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哲人辈出的轴心时代迎来大发展,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观察到月食为圆形,推测出月食的阴影源自太阳照射地球的投影,进而推测出地球是一个圆形球体。不过这一观点既没有被验证,也没有被广泛接受。
在那个年代,毕达哥拉斯真的是非常有创见了
(图:Wiki)▼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古希腊开始有一些学者认识到,日月星辰并不是漂浮在天空中的小光点,而是围绕地球,有一定运动轨迹的遥远星球,并且已经开始有学者认为太阳的质量大于地球。
罗马治下的数学家托勒密将前人的研究成果整合,加入精确预测的观念,使之体系化,形成了较为严密的地心说。在当时不失为极富开创性的理论,影响了欧洲宇宙观一千多年。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下
太阳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地球旋转
不过他是会发光的那个
(图:Wiki)▼
技术的火种
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中世纪中后期的科学家们,逐渐修正托勒密的学说,导致地心说越来越复杂,却依旧留下了重重疑点。到此,地心说逐渐走入了死胡同。哥白尼有志于研究并简化地心说,他用20年的时间观察星空,却发现如果想要简化理论就得把太阳视作世界的中心,并最终创立了日心说。
“十二宫圣斗士”以前是绕着地球转的
哥白尼看来是绕着太阳转的
(图:壹图网)▼
托勒密和中世纪天文学家们几乎已经做到了肉眼观测的极致,想要论证两种宇宙关孰优孰劣,就需要更加科学的观测手段。
欧洲成熟的玻璃技艺是透镜生产的基础
而透镜又是望远镜和观测天文的基础
(图:壹图网)▼
中世纪末期逐渐繁荣起来的工商业成为观测手段进步的基础。因为巨大的需求量,当时欧洲玻璃工艺发展较快,工商业发达的意大利与荷兰先后发明了老花镜、近视镜和望远镜。得知望远镜原理后,伽利略制作了第一台天文望远镜。虽然较为简陋,却带来了观测水平质的飞跃。经过较为严谨的研究,伽利略选择支持日心说。
伽利略帮威尼斯总督开开眼界(不是看不见的那位)
(图:壹图网)▼
就像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应用一样,这些看似没有实际作用的学术争论极大促进了欧洲的科技进步,为远洋航行奠定基础,进而塑造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世界,并影响至今。
1877 年从巴黎天文台看到的火星全景图
(图:壹图网)▼
从牛顿改良天文望远镜,到哈勃太空望远镜,再到中国天眼。随着观测水平的进步,人类已知宇宙的边界被不断扩大。谜题被不断揭开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疑问。
从伽利略的手工望远镜到哈勃望远镜
仿若一个虔诚的信徒在数百年后掌握了上帝的视角
(图:壹图网)▼
1919年,利用日全食的机会,天文学家爱丁顿观测到遥远星光发出的光线在经过太阳时发生了弯折,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观点。不久,天文学家哈勃通过观测暗淡的螺旋星云,发现它们其实是遥远的星系,而银河仅仅是众多星系中的一个,这一成果极大的扩展人类了已知宇宙的范围。
可能是哈勃望远镜最著名的拍摄对象-《创生之柱》
(图:NASA)▼
1958年开始,关于黑洞的研究成为了显学,1964年,宇宙微波背景被发现,证实了宇宙依旧处在膨胀的过程中。随着理论中证明的黑洞被证实存在,暗物质与暗能量被提出并被加紧观测和研究,宇宙逐渐展现出其惊人的复杂程度。
一位著名的黑洞
(图:Wiki@Event Horizon Telescope)▼
根据当前的推测,可观测宇宙的直径大约为930亿光年,其中包含了至少2万亿个星系,而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就有上千亿颗恒星。人类对宇宙的知识积累的越多,反而越凸显出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浩瀚。宇宙也因此变得愈发神秘迷人了起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欲也越来越浓厚。
等我老了,想住在能看清银河的地方
(图:壹图网)▼
人类的新边疆
了解宇宙不仅仅是为了探明人类从哪里来,更重要的是让人类明白该往何处去。探索太空,前往其他星球,成为人类心目中最令人激动的成就。
已经被世界主要大国钦定的人类下一站
(图:NASA)▼
美苏冷战背景下,两国开展科研竞赛,探索太空成为二者竞争的重要领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探测器,修建各类天文望远镜更新观测手段,再到登月。两大集团在竞争中快速推进相关技术的发展,那个时代在人类航天发展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距离在月球上对着五星红旗敬礼,不会太远了
(图:shutterstock)▼
冷战结束后,两国的太空竞赛偃旗息鼓,不但继承苏联的俄罗斯元气大伤,无力在航天领域取得突破。赢得冷战的美国,同样减少了对航天事业的支持力度,航天技术甚至发生了倒退,再也无法再现将人类送上月球的壮举。
三十年前,世界上少了一个航天大国
(图:壹图网)▼
而中国在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科研经费日益充裕,民众对于太空的好奇心与进取心也非常浓厚。经过厚积薄发的积累阶段,中国成功接棒,成为探索太空的重要力量。
然后又多了一个航天大国
(图:Wiki)▼
2003年,中国成功完成了载人航天,2007年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2011年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成功,2020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近20年的时间,中国航天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5月30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
(图:白影先生/ 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