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围堵与反围堵的故事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韩、赵、魏三国的诞生被当作是战国时代的开端。不过正如《三国演义》最精彩的部分是三足正式鼎立之前的故事一样,“三家分晋”亦不过是剧集的末尾,真正的戏玉则是三家分晋前的故事。
春秋时代可以看作传统封建制向中央集权制的一个过渡时期,周武王消灭商朝后因为受限于当时生产力、交通、科技水平的限制,没有办法有效管治远离首都的地方,于是采用分封制把功臣和亲戚安排到“穷山恶水”的地方当诸侯,表面上是赏赐,实际上是让他们当开荒牛,是另一种形式的“西进运动”。
西周时期中央之所以对诸侯仍有约束力是因为肥沃的土地和发达的城市都在天子的掌控之下,比起还在辛苦开荒的诸侯来说,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是航母级的存在。但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到东周时期诸侯的封地已经开发起来,富庶程度甚至还超过中央,因此当镐京被犬戎攻破后,东迁的周朝权威自然就一落千丈了。
中国在传统封建制的时代和欧洲十分相似,除了国王在分封诸侯外,诸侯自己也在分封士大夫和亲戚来管理自己的封地,“国中之国”多得不计其数,春秋时期的中国基本就是一个亚洲版的神圣罗马帝国。如果说周天子势弱时管不了各路诸侯,那么同样地当诸侯自己势弱时也控制不了“拥土自重”的士大夫,于是春秋后期就出现了如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和晋国的“六卿”等地方豪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地主阶级管理土地的能力不断增强,原本四分五裂的封地逐步收归于实力强大的诸侯手中,故到了春秋末期,绝大多数小国已经被大国消灭,与此同时大国内部也进行着“统一战争”,以上提到的“三桓”、“六卿”就是大国内部实力最强的大夫,他们同样是通过消灭国内弱小大夫来扩大自身的地盘。
晋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大国,能分封给士大夫的土地自然比一般的诸侯国要多,“六卿”的地盘甚至超过诸如陈、蔡、卫这种蕞尔小邦。当小鱼吃完之后,自然就轮到大鱼们进行“内卷”。“六卿”也者,是指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家大夫,而当中实力最强的是智家。
公元前490年,智家联合韩、赵、魏三家消灭了范家和中行家,地盘被四家瓜分。之后执掌晋国军政大权的智家频频对外发动战争,伐卫讨郑,将跟随的韩、赵两家大夫当手下来驱使,风头一时无两。
在各国的“统一战争”中,无非是两种模式,一种是强势的国君以软硬兼施的办法把地方财权和兵权收归中央,比如秦、楚;另一种是强势的士大夫以武力横扫国内豪强,自己反客为主取代国家,比如齐、郑。当然郑国是一个失败的例子,因为七穆打到最后时国力已经严重衰竭,最后国君和士大夫们一起“揽炒”,为他人作嫁衣裳。
当时智家的家主是智瑶,谥号智襄子,此人性格十分霸道,以子爵的身份冒称“伯”,要知道晋国国君的爵位是侯爵,智瑶作为臣子自封伯爵相当于自称“九千岁”,代晋自立的野心昭然若揭。
智瑶下一个目标自然是要消灭韩、赵、魏三家,但由于对方在“统一战争”中也吃得相当肥壮,想一口吞掉难度太大,于是智瑶仗着军事实力雄厚的底气采用“蚕食”的方式来逐渐削弱另外三家。
公元前455年,智瑶以晋侯的名义发令,要求韩、赵、魏三个大家割出一百里的封地交公,以壮大中央的实力,好恢复晋国昔日的霸主地位。韩、魏两家明知是智瑶的奸计,但又不敢公然与之对抗,思前想后还是选择了屈服,把封地交了出来。
然而赵家的家主赵毋恤却严辞拒绝,认为赵家的地盘都是祖先辛苦打下来的财产,说什么都不能交出去,身为晋国“武林盟主”的智瑶闻之大怒,于是联合韩、魏两家以忤逆国君之名去讨伐赵家。由于三家的军队实力远胜赵军,因此赵毋恤没有与他们正面决战,而是带领军民死守晋阳。
智、韩、魏三军久攻不下,只好将晋阳围困起来,足足打了一年有多,硬是没有把晋阳吃下来。对此智瑶是心急如焚,一旦与赵军形成长期对峙,不仅会影响士气,更会动摇智家的权威,那些表面上跟随他的大夫说不定就会有想法了。
后来智瑶在视察周边地形时,发现了流经晋阳城外的汾水,于是想到用大水灌城的办法。他命士兵在汾水挖出一条河道直通晋阳城,同时在上游筑起堤坝。由于当时正值雨季,堤坝上的水很快就蓄满了。然后智瑶让士兵在堤坝打开个缺口,洪水便直灌晋阳,把城内的房子全部淹没,老百姓不得不“悬釜而炊”,令本来就人困马乏的赵军雪上加霜。
淹城的战术得手后,智瑶带上魏驹和韩虎一起上高地去察看晋阳的惨况,他指着城墙得意地对二人说:“起初我不知道大水可以灭亡一个国家,现在我晓得了。”韩、魏两家的家主听罢表面称赞,暗地里却大吃一惊,因为韩家的平阳和魏家的安邑同样在汾水旁边,如果今天可以利用汾水淹没晋阳,那么明天同样可以把他们的封邑淹没。
尽管晋阳军民尚算齐心,但城内已经弹尽粮绝,再坚守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于是赵毋恤找门客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指出,智瑶平日仗着权势飞扬跋扈,韩、魏两家没少受他的欺负,这次割地自然是心不甘情不愿,之所以会跟着智瑶来攻打我们,无非是忌惮他的实力而已。假如能对他们陈明利害,可令其联合我们反击智家。
赵毋恤虽然对游说一事没有信心,但事到如今已别无选择,于是当晚便让张孟谈偷偷潜出晋阳,先后找到韩虎和魏驹,以“唇亡齿寒”的故事游说,认为智瑶最终目标是一家独大,将晋取而代之,今天赵家灭亡,明天必然轮到韩、魏,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联合赵家,趁智瑶胜骄不备之机,反戈一击去瓜分其领地。
本来就对智瑶恨得牙痒的韩虎和魏驹很快就被张孟说动了,于是一拍即合,当下便与赵家秘密结盟。为免智瑶起疑,张孟谈回晋阳后劝说赵毋恤尽快行动,于是第二天晚上,赵家的军队偷袭守堤的智军,决开堤防令汾水反灌到智军的大营中。
此时智瑶仍在睡梦中,被四周的叫喊声惊醒,发现自己的衣服被子全湿掉了。等他彻底清醒时,看到兵营已经被大水淹没。智瑶以为是堤坝意外缺口令水灌错了方向,于是下令士兵去抢修。
此时,韩、赵、魏三家的士兵驾着木筏杀往智军大营,智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战死淹死的将士不计其数,连智瑶自己也被杀入中军幕府的赵军割了首级。此战令智家全军覆没,韩、赵、魏三家不仅瓜分了智家的领地,还将智氏一族尽数夷灭,只有智果一族改为辅氏才得以保全。
话说当年智家的家主智申在选定智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时,族人智果表示反对,认为智瑶确实有五大长处——长得帅,武功好,才艺高,文章口才好,性格坚毅果敢。但同时又指出此人仗势欺人、刻薄寡恩,搞不好会招致家族的灭亡,倒不如册立性格仁厚稳重的智宵为继承人。然而智申仍坚持自己的选择,于是智果去找太史官,将自己的一支改为辅氏,宣布与智氏脱离关系。
后世的人都夸智果眼光独到并感叹智申一意孤行断送家族前途,但也有一种讲法认为智果改氏是智申暗中授意,因为当时明眼人都能预料晋国灭亡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从其他各国的“统一战争”中也可以看到,智家要么像齐国田氏那样一家独大,要么被其他家族消灭。
智宵虽然品格良好,但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毫无用处,反而会招致灭亡。于是智申果断选择具备争霸能力的智瑶,同时让智果改氏,好让智家万一在斗争中失败时能保留血脉。当然以上只是一种推测,但个人认为可能性较大,因为在日本的战国时代,通过“买两边”来保存家族血脉是常有的故法。
自此,晋国六卿之争形成韩、赵、魏鼎立的局面,由于三家实力相近,谁也无法一家独大,于是三家合议平分“天下”,最终除了绛和曲沃两地留给晋侯之外,晋国其余土地均被三家大夫瓜分。
公元前403年,韩虔、赵籍、魏斯三人上表周威烈王,要求天子册封他们三人为诸侯。对于早就毫无权威的周朝而言,三家大夫此举不过是走个形式,周威烈王只能顺手推舟同意。
公元前349年,韩国和赵国瓜分晋国的残余领地,晋国正式灭亡,被流放到韩国的晋靖公亦被韩玘所杀,血脉断绝。
- 下一页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