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水的五星,国产剧今年是怎么了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这一代年轻人,重新迷上主旋律。

喊了无数句的yyds,抱走一个个的“远古大神”,打出今年国剧最高分——

《觉醒年代》。

500

偶然吗?

好像不。

最近一部新剧,豆瓣短评上又被成片打出五星。

500

一部,是爆款。

两部,就值得注意了。

青年人为什么集体向前浪看,为什么如此激情热血,它能回答——

 

大浪淘沙

500

前不久。

有朋友在留言区激情安利《恰同学少年》毛泽东的扮演者。

500

外形上嘛……谷智鑫可以说是毫不相关。

为什么人气还是这么高?

气质。

太符合大家对于“少年”二字的想象。

500△ 乱入一只瘦版钱枫

但这份诠释的深入人心,除了谷智鑫,Sir更想说的是背后的功臣——

导演嘉娜·沙哈提。

500

这一次她重执导筒,毛泽东的扮演者换成了另一位。

但同样是有经验的保剑锋。

500

拍正剧,好看的不是“史纲”。

而是在粗线条的笔下,通常不被描绘出的“人”。

导演嘉娜·沙哈提她擅长的,正是在一些我们看来很定式的题材里刻画人物。

这一次又是她熟悉的题目。

 

讲嘉兴南湖上,“一大”前后那群年轻人的故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巴黎和会裁定中国割让领土,面对这国耻,最敏感的知识群体率先站了起来。

北大教授陈独秀、李大钊上街派发传单。

 

游行的学生们扛着横幅,喊着口号,反抗强权和不公的呐喊传遍大街小巷。

500

 

在北洋军警的武装面前,书生喊的口号,算什么?

 

学生代表被捕入狱,陈独秀也因派发传单,被抓捕入狱。

500500

长沙,见证了湖南总督张敬尧的暴行。

 

查封进步报刊、强制解散学生联合会、武力镇压学生运动……

 

毛泽东组织学生奔走湖南、广州、北京,希望借他山之力,驱逐张敬尧。

 

可七次请愿,无一次有效回应。

500

 

北京的陈独秀、李大钊,湖南的毛泽东,和各地有识之士都开始思考:

 

救国,光靠读书人不行,需要更有力的盟友。

 

陈、李二人顺着俄国革命的指引,看到了工人们的可能性。

 

工人们,此刻又如何呢?

 

最现代的城市上海,各地劳动者在都市底层谋生。

 

剧里一个场景,可见生存之艰辛。

 

黄包车夫,靠着血肉之躯奔波在城市角落,只为碎银几两。

500

 

当时上海70万工人里,一半以上是贫困民工,有的两口子都得务工,才能勉强吃饱饭,甚至连童工都屡见不鲜。

 

工人的苦难,让一些人,嗅到了中国变革的突破口。

 

怎么让工人认识到靠自己可以改变困境?

 

有人说,更新他们的观念,这很重要。

 

为此,如《星期评论》《劳动界》等报刊得赶紧安排上。

 

但北洋政府查得越来越紧,资金也跟不上,刊物办不下去。

 

有人说,要先把马克思主义研究透。

 

成立研究会,请来各路文化人士翻译相关书籍。

500500

 

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局面,不容我们慢悠悠下去了。

 

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才能领导我们,领导工人。

500

意见百舸争流。

任何人的主张或心愿,都不会轻易一呼百应。

 

《大浪淘沙》让一群性格各异的人汇聚一堂,先吵一架。

在历史的浪流里激荡,最后能脱颖而出的是什么。

导演说,给她启发的,是每个人物不同的命运走向。

 

动荡的年代,迎送过一个个才华横溢的有志之士。

 

他们都怀着热忱,冲在救亡的前线,相信靠自己的手,能转变这个国家的命运。

 

但在意气相投中。

也有矛盾和分歧。

导演在这部剧中,戏剧化地突出了每个人身上的特质。

这版的毛泽东,重点表现的是书生意气。

500

书生,重在谦和与情谊。

远赴北京,他把最后一点时间,留给了他的思想启蒙导师李大钊。

深夜来访,不敢惊动师长,默默等到办公室灯灭。

500

临别之际,深深一躬。

见到了,已心满意足

先生保重

500

他还有很多很多话想要聊。

但国难之际,多少情谊,只能道一声“保重”。

和开慧妹子走了半途,也只能抱歉地说:

下次,我一定认认真真陪你大半天

500

与《恰同学少年》时期的毛泽东不同。

这版毛泽东多了从容与冷静。

紧要关头,他娓娓地把问题一层层分析透。

比起其他人看到“驱张运动”成功的喜悦,他因依然找不到更好的救国方案而忧虑。

500

大会上,面对各地的代表,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后生。

他热情地总结湖南民主运动的经验。

虽然现实骨感,他的话总能让人看到希望。

500

两次拍“青年毛泽东”,导演拿捏住了其中特质的变化。

十多年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如今,已经是一个有组织领导力的中坚。

其他人物,都有自己的着力点。

 

同样提倡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三人,和而不同;

 

陈独秀(成泰燊 饰),冲在最前的先锋,激动而固执。

500

游行学生被捕,他不顾危险要出门,继续给舆论造势。

 

夫人劝他,该为孩子想想吧。

 

他义无反顾的样子说明,关心的第一位,永远是学生,民众,家国。

 

出版商找他聊出版事宜,认为以后刊物得涨价。

 

陈独秀严词拒绝:

这是给工人看的,他们工资才多少

500

 

他比谁都迫切地希望改变现状。

 

激情与宣传家的本色结合,他每一句话都更有力,更有鼓动性。

但这倔脾气,没人拉得回。

 

众人都希望他回上海主持大局,陈独秀非得在广州做出建树。

500

 

他认定了的事,谁都拉不住,除了李大钊。

作为一路走来的同志,陈独秀对李大钊的信赖,比其他人多些。

李大钊死在军阀手里的噩耗传来时,陈独秀第一次表现得像个无助的老人。

颤抖的手,轻碰空杯,以此吊唁。

他感慨和李大钊促膝长谈的时光,又自愧不如。

南陈,徒有虚名

北李,确如北斗

500

偏执的陈独秀,第一次垂头丧气了。

他怀念李大钊,也是在感慨自己的无力回天。

国共合作破裂,党组织危在旦夕,儿子死讯传来……

一连串的打击,仿佛宣告着。

属于陈独秀的时代,已然要过去。

当时的第二人,李汉俊,陈独秀信任的上海党组织代表。

他锐意进取,也多了份变通。

500

 

遇到对立,他更懂得忍让。

 

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可当苏联特使马林表示你们要接受苏联共产国际的指示。

 

他眼神一下尖锐,提醒马林注意措辞,我们是平等的。

500

 

在对方完全不顾当下困境,自顾自地“布置任务”时,他愤怒了。

 

我不想向你报告

500

同伴劝解后,他意识到没了苏联的援助,一切无从开始。

 

一个苦笑,默默接受。

也是这份忍让,让未成形的组织能在夹缝中取得生机。

 

戴季陶,身上保留着传统知识分子的谨慎;

 

长袍大褂,与同座的陈、李二人形成鲜明对比。

500

比起他们坚定地执行社会主义思想,戴季陶则认为时机未到。

当务之急,还是继续办刊物,传播思想,启发民智。

下一批青年志士,导演会用许多小心思去展现人物的性格特色。

许多通常在主旋律中被隐形的“灰色人物”,在《大浪淘沙》中,也罕见登场。

张国焘,备受青睐的后生才俊。

他的踌躇,来自于急需一番表现来证明自己。

受到同学赞扬时,他脸上藏不住的喜悦。

500

而被指责好高骛远时,他搬出各种各样要完成的任务,证明自己不是没有建树,是任务太多顾及不过来。

500500

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无形中分散了精力。

周佛海,留学日本的精英。

接受新潮思想,获得陈独秀的肯定,他的确有过人的能力。

可陈独秀部署工作时,谈服务精神,他心思全然不在,只盯着钟表。

比起组织,他更记挂心仪的女孩杨淑慧。

500500

革命史不是永远都一本正经,义正言辞。

它同样参杂着不同人的脾气、志趣和局限。

导演嘉娜·沙哈提用女性的细腻,在每个人物的戏份和动作表情中都融入了性格特点。

冥冥之中,牵引着他们走向不同的结局。

嘉兴红船上,有13名“一大”代表:

上海:李达、李汉俊北京:张国焘、刘仁静武汉:董必武、陈谭秋长沙:何叔衡、毛泽东广州:陈公博济南:王尽美、邓恩铭陈独秀指定代表:包惠僧旅日代表:周佛海

500

但他们只是被推举到历史最顶尖的浪花。

上世纪20年代,每个闪现过的侧影,也该有自己的戏份。

导演嘉娜·沙哈提说,带着敬畏去创作。

500

一个个群像,才能还原出时代的肌理。

在以往正剧创作中,作为绿叶的女性角色,也有了展示风采的机会。

高君曼,丈夫陈独秀抛头颅洒热血之际,她不忘默默守护身后的家。

同时,她也有自己的三尺讲台。

教导女学生,什么是新女性该有的人格、自信。

500

王会悟,陋室之中,依然与丈夫李达一同撑起组织工作,为会议筹备四处奔走。

500

嘉兴红船之上,她自愿担负起了警戒周围的任务。

成为13人之外,不能忘却的一抹红颜。

这份勇气与冷静,在日军入侵,叛徒上门搜捕时,也依然不减。

眼神里,有不输须眉的坚毅。

500

面对时代的洪流,她们也在坚守自己的信念。

展现这一点,是导演的敬意所在。

这种敬意,会分给每一个人,无论功过,伟大,或渺小。

不管题材如何变化。

历史如何翻云覆雨。

在Sir看来,拿捏好人物,是这部剧的亮点,也是拍好历史剧的密码。

这些或被大浪淘去,或被泥沙掩埋的人物,都有值得在屏幕上闪耀的一面。

有人坚守,等来了曙光;

有人奋进,倒在了黎明之前;

有人踌躇,走向了另一处航线。

他们是觉醒时刻闪耀的群星,剧方给了他们足够的戏份,而功过,则留给每一个观众去评判。

这,或许就是导演所说的敬畏。

不止是改编有底线,尊重先辈,也是尊重当代的观众。

观众有情感,在看一段故事时,可以接受到更复杂的人格与情感。

《大浪淘沙》在历史与剧作的空隙之间,容下了时代的每个个体。

由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让观众感受他们的血肉。

这般叙事,历史剧才不会成为单纯的“编年史故事”。

也只有把一个个人物群像立到人们心里。

观众才会自发地接近,走向这段历史。

500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阿童木木酱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