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基础科研人才,让我们和菲尔兹奖的距离更近,我有些看法

【本文来自《和韦神一起开过一两次会,做的方向也和他类似,可以看出确实是相当牛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宇文俊杰

    所以你认为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呢,你既然作为博士,必然有过人之处,总不能一句技不如人了之,对学生的教育和思维启发上,有什么见解吗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个很大的问题,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当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说出来大家就当看个笑话吧。

1.我认为国内人才选拔机制有缺陷。国内每年应该都有十几个绝顶聪明的小孩,这些学生不应该接收通常的教育。我认为如果小孩天分足够,那么小学时候,是可以学完高中的数学知识的,甚至可以学完大学的知识的。像韦神,正常的读了高中大学,其实是浪费了很多时间。

2.人才培养机制我觉得也有问题。大学里面会有很多对研究没作用的课,比如说马克思之类的课,或者是很多没有作用的实践活动。这些课不能说完全没有作用,但确实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3.对基础科研人员的待遇确实很有问题。许晨阳早些时候回过北大任教,后来还是去美国了。我知道的,宁波大学刚进去的老师基本工资是3000+,基础学科普遍一年的年薪不到15万。普遍很多大学的副教授只能拿一万出头,讲师很多不到一万。 这个工资,比很多本科生都差了。如果基础学科待遇只能是这样,那必须会分心去考虑像房子之类的其它事情。

4.科研氛围的良性循环没有形成。国内前几年是有论文奖励的,现在也没有完全取消。一区论文奖励3-5万,而且评职称也要看论文数量。这就造成了很多水论文,很多人交钱发论文,很多论文造假。但是一个很不错的科研成果,不是短期内能做出来的。

陈秀雄老师刚发的论文,据说前前后后从研究到发表,花了14年。像我们这种进入数学科研领域不久的人,短期内没有文章出来,就会切身的面对生存问题。陈老师毕竟已经功成名就,可以花14年去研究一个课题,而我们必须要去通过小问题解决自己的生存。

仅是一点自己的看法,虽然国家对基础科研的待遇不行,但其实还是比较满足的。因为经济上可能比不过很多人,但在研究的时候确实会得到很多满足。数学真的就像一片浩瀚的星海,在保障自己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能领略这片星海的壮丽,就觉得很好了。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