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某媒体文章《「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躺平真的可耻吗?

最近关于「躺平」的话题真的很多,稍微看了几篇正方反方,感觉每一句话都似曾相识,于是搜了一下,发现果真如此——这个话题,在近十年来,已经通过不同的形式出现过很多遍了。

最近有印象的一次是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的《 也说“佛系青年”》。文章说——「终日碌碌不是美好生活,但光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实现不了。有人戏言,“佛系”也行,愿做一个“斗战胜佛系”青年。西行路上,那悟空会玩耍、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此真有志者言。」

500

然后是2016年9月30日光明日报的《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侵蚀》。文章说——「 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蹉跎岁月、找一个最省事省力的方式活着……这与大家对青年朝气蓬勃的一贯印象格格不入,令人费解,也令人担忧。本是理想的代言人、奋斗的急先锋、道义的担当者的青年人,怎么就成了形容枯槁、志向全无的“行尸走肉”了呢? 」

500

再然后是2014年12月2日人民日报的《自我矮化 可以休矣》,文章针对的是「屌丝心态」,号召青年人不要自认屌丝,要争取逆袭——「 从这个角度讲,逆袭,何止是一种行动上的升级,更是一种心态提挡的超越。只有在价值上把自己真正矮化的人,才会被边缘化,而那些在充实自己价值的人终将迈入核心。这足以说明,你怎么自称并不重要,关键是用什么心态来认同之并选择怎么行动——低姿态没问题,千万别矮心态! 」

500

再再然后是2013年5月14日人民日报的《莫让青春染暮气》,文章剑指80后暮气沉沉,作者犀利地写道,80后「 少了点什么呢?想来想去,原来是少了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年轻人不应该是敢想敢干吗,不应该是直抒胸臆吗,不应该是敢为风气先吗,为什么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像是从少年直接迈入了中年?  」

500

再再再然后,2011年11月9日,南方周末的文章《 做沙丁鱼,还是做咸鱼》写道——「 是选择在北上广,被挤得像沙丁鱼,还是选择在老家当死咸鱼?逃离大城市的压力后,他们迷失于小城市的平庸与固化。 」

南方周末这篇给出的两个选项其实就很贴切,要么做罐头里的沙丁鱼,要么做没有梦想放弃拼搏的死咸鱼。

500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他让我们看到,十年前的咸鱼,和现在的躺平,难道不正是一回事吗?

八年前号召年轻人不能暮气沉沉。

七年前号召年轻人不能自认屌丝要争取逆袭。

五年前号召年轻人远离小确丧,远离葛优躺。

三年前号召年轻人即使是佛系也要做“斗战胜佛系”。

一年一年老调重弹而已。

但还是略微有些区别的,比如十年前觉得逃离北上,回到老家,才可以算得上咸鱼。若是留在北上广那就是奋斗的沙丁鱼。

但现在人们在老家在大城市都要一起做咸鱼,咸度扩大了。

从咸鱼到暮气到屌丝到丧到佛系到躺平,词儿换了一个又一个,号召对象从八零后变成了九零后,可能就快要变成零零后了吧?

调子一弹再弹,大家也就听腻了。

有一个调查我用过很多次,叫做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对全世界人民的价值观都做了研究,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

500

分数越靠近1,说明人们越相信工作能带来好生活。

分数越靠近10,说明人们越不相信工作能带来好生活。

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经历了四轮调查,分别是1994-1998年、2005-2009年、2010-2014年、2017-2020年,按照地理位置PPS抽样,加起来有八千二百多人受访。四轮调查的平均分分别如下:

500

不难发现,中国的分数绝对值还不算特别高——比如伊拉克、塔吉克斯坦、叙利亚等国家都高于6分——但纵向相比,中国的分数却是在实实在在逐年升高的。

近些年来,人们已经越来越不相信工作能带来成功或者能带来美好生活了。

在这样的精神基础上,咸鱼当然是越腌越入味,人当然也越躺越平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