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阿古柏12年,保护难民数万,7兄弟全部战死,“关外义士”徐学功
1864年,河州阿訇妥明与清军参将索焕章在乌鲁木齐煽动回民叛乱,妥明自称“清真王”,大肆屠杀无辜群众。地方志记载:妥明的军队,攻下阜康后“居民尽屠”,“被难者约四五万人”;“攻下巩宁城(乌鲁木齐老满城)后,城中居民死难者逾万”;妥军在呼图壁“尽杀汉民,得脱者少,自是呼城鲜有孑有遗矣”;在古城(奇台)肆行焚掠,“杀伤男妇一千余名”;在济木萨(吉木萨尔)“将沿山户民、村庄肆行焚杀”;在绥来(玛纳斯)、昌吉、库尔喀喇乌苏(乌苏)等处,“街市房屋多被烧,遍地尸积”;妥军还在南山一带“焚掠村户、烧杀汉民、掳掠牲畜粮食”。
1870年,浩罕军官阿古柏在英俄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进犯天山南北,大杀回、汉民众,尽掠民间财富。攻陷乌鲁木齐时,丧心病狂地屠杀群众,近万名回、汉儿童惨死在屠刀下。阿古柏还逼迫“军民髡发,易回服,严刑厚敛、税及园树”,给各族群众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乌鲁木齐和周边地区“遂沦为异域”。
1873年,陕西逆回头目白彦虎西逃新疆,阿古柏“以女妻之”,白彦虎叛国投降阿古柏后,煽惑“土回合帕夏、拒官军”,协同马人得在北疆各地挑起战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城镇毁灭,农村凋敝,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这就是当时新疆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本文主人公就是在这样一个“烽火连三月”的社会背景下,脱颖而出……
徐学功,字仲敏,1843年出生于乌鲁木齐县庙尔沟,祖父徐正泰,曾经是甘肃凉州的清军千总,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率兵调防迪化,后擢升为守备,从此徐家在乌鲁木齐定居下来。其父徐登治,清军达坂城把总,管理南山头工、二工、七工屯田(永丰乡至板房沟一带)。徐学功弟兄八人,排行老二,兄名学信,六名兄弟是学明、学忠、学孝、学第、学策、学义。学功自十二岁拜名师吕六爷学习武艺和阵法,十年后练就一身硬功夫,因其膂力过人,乡里号称“徐无敌”。
当时年仅22岁的徐学功目睹妥明政权的暴行,怀着强烈的民族义愤,投身保卫各族人民生命财产,维护民族利益的在抗争中去,在乌鲁木齐南山建立民团。
这里地处天山腹地,天险屏障,山高林密,翠屏叠嶂,逶迤横亘而西,直通呼(图壁)玛(纳斯)大河,复向西南连接库尔喀喇乌苏南山(额木哈毕尔山)蜿蜒数百里,骏马可驰骋千里。山间林草茂密、土地肥沃,宜农宜牧。山腰间渠水如带,欢腾畅流着消融之雪水,灌溉着北麓的片片冲积平原,真可谓粮满囤、油满缸、羊满山、肉满筐,一片繁荣富庶气象。这里居高临下,高瞻远瞩,易守难攻,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都十分有利。山中“结碉塞,集精壮”组织民团武装,实行“劳武结合,种田练武,且战且耕,自卫求生”的战略方针,很快就建立了理想的地利人和的“山区战略防御根据地”,先后有1万多户回、汉难民,共十几万群众汇聚南山定居。
民团武装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越战越勇,从初始的几十人,迅速发展到5000多人。有了这块根据地,卫民才从人力上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兵员和衣食也源源不断地由根据地生产出来。使民团保持了进可攻、退可守,有后方之利、无后顾之忧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能够及时地补充休整,保证兵精粮足,永立不败之地。徐学功还根据新疆山高路远、戈壁大漠的地理特点,在民团中十分注重“精练马队,远程作战,骋勇冲锋,每战突阵,骤若风雨”。他常常驰骋千里,屡屡出奇制胜,“迅雷不及掩耳、速战速决”“敌人每闻学功至,无不胆落”。
乌鲁木齐的祸事波及到呼图壁,当地绿林首领高四深感不安,以手下人为骨干,组织芳草湖一带农民,联合乡约王宾、张文升等率领城周围农民和张德元率领的商人组成民团自卫。为了壮大力量,他们又邀集逃到破城子、沙枣园子、老龙河、枯沟和昌吉榆树沟一带的难民聚会芳草湖。
高四,名克武,因排行老四,故被称为高四爷,本名却鲜为人知。1814年出生在呼图壁蘑菇湖(今芳草湖总场二分场),祖籍甘肃民勤,先辈是乾隆年间招募来呼图壁垦荒的屯户,他是高家入新后的第七代后裔。18岁时,高四拜人称“神镖赵爷”的河南人赵奎为师习武,因为身高力壮,加之勤奋苦练,很快学会了赵爷的袖镖、手锤、大刀、长矛和拳脚功夫,成为赵奎的得意门徒。1851年,赵奎去世,高四继承师业,开始劫富济贫的贩马生涯,逐渐成为了芳草湖一带闻名遐迩的绿林首领。
1865年春天,一支数以劫后余生、无家可归、饥寒交迫的流民组成的民团,在高四率领下,拉家带眷、扶老携幼、肩挑马驮,驾着老牛破车,到长满梭梭、红柳、梧桐的北沙窝古河道拐湾处的马桥子,安营练兵,先后修筑了上下马桥子这两座姊妹城。他们背井离乡,虽然过着饥饿度荒的生活,住沙窝灌木丛、地窝土屋,吃曲曲菜、黄花菜、沙枣炒面,喝面糊汤、打野物,捕河鱼,挖窖粮,却是万众一心,抱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和精诚团结、群策群力、众志成城的决心,坚持修筑城堡,开荒种田。至今呼图壁民间还流传着“当年马桥子城是吃曲曲菜修哈(下)的”。
直到今天,马桥子城的城墙依然完整,上马桥城南北长350米,东西宽170米,城墙高3米余,厚2.7米,上有0.7米的女墙,有南北两座城门,北门宽4.5米,南门宽2.5米。在上马桥城东北大约100米左右,另有下马桥城,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0米,城墙高约4米,厚2米,四周护城河宽约3.5米,深1.5米,当年城内房屋墙壁尚存,可见街巷整齐,南北一条大街宽约6米,贯穿城内,东西小巷均与次街相连,从断垣可见,昔日房屋鳞次栉比,具有相当规模。后来战乱平定,难民陆续返回自己的家园,马桥城逐渐废弃。马桥农场的兵团战士曾在城内捡到过清代钱币。
(马桥子城遗址)
1869年7月,徐学功收复景化城(呼图壁),因孤军无缘,撤至马桥子,与高四兵合一处。合军后的马桥子民团,兵强马壮,高四敬重徐学功的为人,更佩服他的胆略和武艺,徐学功也赏识高四的豪爽、坦率,更喜欢他勇猛强悍,二人一见如故。由于徐、高二人齐心合力,屡战屡胜,马桥子民团声威大震,难民和有志青年络绎不绝来到此处投奔,马桥子成了人才荟萃之地,徐学功手下的高四、何四海、李万义、潘强仁、张国安、李长寿、徐大旗、杨纪成,号称“八宝罗汉”。
1871年4月,徐学功挥师乌鲁木齐,拟擒投降阿古柏的回军叛徒马仲。正在此时,高四得到线报,乌鲁木齐及附近的粮草已被阿古柏焚毁,昌吉县城和古牧地(米泉)也均无粮草。他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心急如焚,立即组织骡马大队,亲自带领6个门徒,星夜兼程押运粮草到前线。当粮草运抵前线时,徐学功深受感动。其后数年的浴血奋战,徐学功屡立战功,其中渗透着他与高四及马桥子人的深情厚谊。
1877年11月,官军平定战乱,高四染疾,不幸辞世,葬在马桥子。1909年,高氏子孙把高四的遗骨迁回蘑菇湖,安葬在村南头高圪垯上。民国初年,呼图壁、芳草湖一带的人们为了缅怀高四的功绩,撰词配曲,在民间传唱:“蘑菇湖的苇子深,高四坟墓圪垯蹲,乱世年间救难民,勇猛善战成英雄。南山搬来徐统领,联营保卫马桥城,全城难民三千整,男女老幼无一损。要学好人做好事,万古流传于子孙。”一百年来,每逢清明节,蘑菇湖的乡里都到高四墓前,烧几张纸,添几锨土,以示怀念。
与阿古柏匪军浴血奋战的同时,徐学功民团还英勇地抗击了沙俄的侵略。1871年7月,沙俄悍然出兵强占了伊犁九城后“尚欲带兵前往收复乌鲁木齐,并非法在塔城附近设卡驻兵,妄图进一步吞并北疆”。这年秋季,徐学功率领马队途经沙俄哨卡时,突遭侵略者的炮击,伤亡多人。徐学功怒不可遏,“杀俄兵90余名”,给侵略者以正义的惩罚。
1872年11月,沙俄欲袭乌鲁木齐,声称赴绥来(今玛纳斯)易市,驱驼马数千,载货钞至石河子,去绥来80里,还携带大批“子药铅弹入新疆境”。当时正在这一带活动的徐学功闻讯后,立即带马队截击,将一支480余人的所谓沙俄商队全部歼灭。沙俄恼羞成怒,又派兵五六百名由伊犁起程,前来报复。但这支俄军接近南山后,发现徐学功民团正严阵以待,知道没有什么便宜可占,只好悻悻而返。自此俄人不敢东窥。《新疆图志》有评论曰:“乌垣之不陷于俄者,学功之力也”。
徐学功为国为民,举家尽忠。学功兄弟八人,兄长学信在1868年战斗中牺牲;其弟学明、学忠、学孝三人在1865年2月巩宁城被围时突围送粮时献身;学策、学义在1872年迪化城南中炮阵亡。1873年4月,徐学功到古城(奇台)向乌鲁木齐都统景廉汇报时,阿古柏趁机派兵袭击了南山根据地,徐学功“家属积储,屠掳一空”。
从同治初年到民国初年,徐学功在当时北疆广大群众中威望最高。远近难民纷纷投奔于他,民团队伍不断壮大,大家尊称他为“徐统领”或“南山王”。徐学功自1865年支援巩宁城到1876年攻克玛纳斯,平定北疆(除伊犁外),长达12年之久。参加大小数十战,两次攻克乌鲁木齐,收复昌吉、呼图壁、济木萨等城。西至乌苏、沙湾,北至塔城,东至巴里坤、木垒河、奇台,南至焉耆、库尔勒驰骋东西南北上千里,沉重的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徐学功虽然农民出身,自幼习武,但也自学文化,最喜读《岳飞传》,也许这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来源。1930年7月18日,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丁仲良、龚醒狮三人途径乌苏。在乌苏贾县长陪同下,游览龙王庙(原1891年所建关帝庙),发现了徐学功所题的对联,黄文弼还与贾县长在对联中央合影。上联“圣恩真浩浩,西湖一水并长流”;下联“庙亲观魏巍,俎豆千秋垂不朽”;横匾“编纲气灏”四个大字,均为隶书,字迹清秀,绝非一般人所能写出。这是徐学功晚年的作品,也是他留下的唯一墨迹。
徐学功民团后被收编为振武营,封六品军功,历任昌吉游击、济木萨参府、玛纳斯副将、记名提督。1880年被清政府罢免,退归昌吉。1894年重新起用,出任库尔喀喇乌苏游击,后任迪化右营游击、记名总兵等职。1911年在任上病故,享年69岁。1961年徐学功迁坟时,发现墓中遗物只有橙黄色珊瑚圆帽顶和蓝色水晶石帽顶各一副,白玉翎管两个。其妻随葬品仅有银耳环、玉镯等,没有贵重饰品。足见徐学功的清廉。其嫡孙徐云鹏于民国年间在昌吉摆摊度日,其生活可见一斑。2014年4月23日,徐学功的后人将徐学功留下的唯一战利品捐赠给昌吉市文物局。徐学功缴获的这把阿古柏的指挥刀由其第四代传人徐春蓉珍藏。刀鞘已锈迹斑斑,但军刀依然发出光芒。军刀一米长左右,约两指宽,刀柄装饰已无,手试刀刃,仍觉锋利异常。
(徐学功缴获的阿古柏指挥刀)
徐学功保卫西陲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是19世纪后半叶北疆地区抗击阿古伯和沙俄侵略者的一位智勇双全的武将,他热爱祖国,不顾身家,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精神,正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新疆近代反侵略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文献:
1.《新疆图志》;
2.《呼图壁地名图志》;
3.《清史稿徐学功传》;
4.《风云准噶尔》系列乡土小说,卢德礼。
作者:疏勒盐,自由撰稿人。
欢迎关注!
投稿邮箱:laodaojun186@163.com;
联系微信:xiyuduhu2020
您的转发点赞,是对都护君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