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华山之巅

500

◎ 作者:大唐梁金吾

三秦大地,关中平原上,

有一座名山。

它一石成山,高耸入云,

南接秦岭,北瞰黄渭。

在中华大地上,

素来被尊崇为“华夏之根”,雅号太华。

相传萧史、弄玉夫妇笙箫和鸣,相敬如宾,

最终双双乘龙跨凤,隐居于此。

而沉香为了救母,

以巨斧将此山劈开,成就一段经典神话。

金庸先生特意将这里完美植入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经典武侠小说,

将其化身为武侠世界中至高无上的决斗圣地。

这,就是华山,

奇险天下第一山。

500

500

 天下奇险

在华夏大地的名山大川中,

华山素以山势险峻、奇峰突起著称于世。

与其他诸山不同的是,

如今耸立在陕西地界儿的这座华山,

起初不过茫茫大海中的一块石头。

在距今1.2亿年前,因一场造山运动,

使得这块深藏海底的巨石受到强烈挤压,

随即隆起,并造成多处花岗岩侵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风化的作用下,

圆润的巨石化身为棱角分明的山峰,矗立于天地间。

500

图片|华山 · 图虫创意 ©

由一方巨石所化的华山,实则并非“自成派系”。

俯瞰整个关中大地,便可知华山发源于秦岭山系,

从商州、蓝田一带出发,蜿蜒迂回500多公里,

时而高耸挺拔,时而逶迤和缓,连绵不绝,

由少华山、邙山、淆山、太华山等六部分组成。

500

图片|华山缆车线路 · 锦绣人文地理制图

关于华山山名的由来,史上说法各异。

但可知在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

和先秦古籍《山海经》中都有所记载。

如《山海经》所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

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

仅寥寥数语,便道出了华山的高、险。

据东汉班固等人所著的《白虎通义》记载,

“西岳为华山者,华之为言获也。

言万物生华,故曰华山。”

华山实为古代的“获山”。

因华山地处关中平原,在黄河尚未改道泛滥之际,

这里是华夏大地上最早的“天府之国”,

每当秋天来临,万物成熟,

自山而下,一片繁荣富庶的景象。

500

图片|华山秋色 · 图虫创意 ©

另一种说法则以为,

华山历经成千上万年的风蚀作用,

瘦削的华山诸峰,远观像极了一朵绽放极致的莲花。

正如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称,

此山“远而望之,又若华状”,

古代“华”通“花”,故曰“华山”。

这一说法,在后世的文人墨客笔下得到了多次引用,

如称华山为“莲岳”“碧莲峰”“莲花山”等。

还有人说,此名源于华山之巅的莲花池。

对此,清代诗人朱耀南

曾在《华山记》中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山顶池中,生千叶莲。

服之羽化,因名华山。

500

图片|华山 · 摄图网 ©

今天的华山主体,一共由五座山峰组成。

根据方位,可分为东峰朝阳、西峰莲花、

南峰落雁、北峰云台、中峰玉女,

在这5座山峰中,

来自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山峰围绕着中峰,

呈众星拱月状,远观如一朵花状,

称为华山,恰如其分。

500

图片|华山下的华阴市 · 摄图网 ©

有了华山的庇护,附近的地名也发生了改变。

正所谓,“山水阴阳”,

在华山的北面,阳光照不到的阴坡下,

此地称之为华阴县。

在华山南边向阳坡的地方,则取名华阳。

更有甚者,章太炎先生以为,

今天华夏民族文化的起源亦始于华山。

一说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的朝代——夏,

其祖先世代生活在富饶的华山脚下,

以“华山为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合称华夏。

500

图片|夏代文明浮雕 · 图虫创意 ©

当然,从地理位置上而讲,

华山地区也堪称“兵家必争之地”。

在华山以西,正是先秦时期战略要地的西河地区。

对于老秦人而言,西河地区堪称秦国的要害所在。

得西河者,东出可得天下。

否则,丢失西河地区,就会严重制约秦国的发展。

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

历代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

才到此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尊封山神。

500

图片|战国魏长城遗址,魏长城遗址南起华山朝元洞西,依地势蜿蜒北上,是战国时秦国与魏国的分界线 · 图虫创意 ©

500

自古华山一条路

华山被称作西岳,

与东岳泰山并称,却是始于东周。

当时,周平王举国东迁,

华山在东周京都洛阳以西,故号“西岳”。

后来,秦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

华山均较两地前出。

因此,华山不再被称作西岳。

直至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再度将都城迁往洛阳,

华山才得以恢复“西岳”的称号,沿用至今。

500

图片|华山登山栈道 · 图虫创意 ©

可这并不能阻碍历代皇帝封禅华山的决心。

在非“西岳”时期,汉武帝曾亲临华山祭祀山神。

由于华山高耸险绝,为保障帝王的安全,

汉武帝只能远眺华山,遥祭山神。

在今天罗夫河东桥营村南的华山脚下,

汉武帝下令兴建集灵宫,作为拜祭华山的祭坛,

并规定此后每年按时四次祭拜,以显华山之贵重。

出于对华山山神的尊崇与信任,

汉武帝还将为首都长安贮存、转运粮食的

国家大型粮仓设置于此,借助华山山体进行守护,

以确保前线将士在为国征战期间获得一定的保障。

在华山的庇护下,汉武帝在位期间,

南平南越、北击匈奴、东吞朝鲜、遣使西域,

将大汉盛世推向巅峰。

500

图片|汉武帝雕塑 · 图虫创意 ©

正因如此,帝王祭祀华山山神的传统得以延续。

在东汉桓帝时期,

祭祀华山的活动被正式确定了下来,

从前在集灵宫的祭祀,

也转移到新的西岳庙中完成。

今天,西岳庙在当地有着“陕西小故宫”之称,

就是因为各代皇帝均对这座

皇家祭祀华山山神的神庙进行扩建及加建,

使之形成西岳庙、玉泉院、拜岳坛等多处

与华山主峰相对的、坐北朝南的宫殿式主体建筑,

可谓气势恢宏。

500

500

图片|西岳庙 · 图虫创意 ©

帝王的尊崇,也带动了华山地区的人流。

沿着华山脚下的多条峪道,

旧时的文人雅士,如汉代的杨震、高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寇谦之、王猛,

乃至明清时期的王宏撰、顾炎武等

皆喜欢到此游山玩水,并修宅建园,吟诗作赋。

在帝王与名士相互作用下,

西岳华山的道教信仰由此形成。

中国古代“沉香救母”等经典神话

也以华山为背景展开创作。

在道教世界三十六洞天中,华山得以名列第四,

有洞七十二个半,宫观二十余座,

成为远近闻名的道教仙山。

500

图片|玉泉院 · 图虫创意 ©

按照古人设想的仙界环境,

最先进入华山修行的那批道士

展开了匠人般的建设施工。

在一块块坚硬的石头上,

道士们凭借手上简易的工具,

在坡度近乎90度的悬崖绝壁上,

一点点地开凿出一条长约12公里的天阶险道,

号称“自古华山一条路”。

500

图片|华山 · 图虫创意 ©

古人以为天界的大门口是南天门。

因此,在这条通往“仙境”的路上,

当年来此修道开山之人,

也将南天门、总天一门、天街等带有神话色彩的标识,

完美地移植到了华山,成为登山步道上的标志性建筑。

500

图片|华山南天门 · 摄图网 ©

经过华山道士的苦心开凿,

此后历代的文人墨客无需再望山兴叹。

沿着道士们的脚步,

他们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攀登

这座陡峭至极的“古代版珠穆朗玛峰”。

当道教在唐宋时期迎来发展高峰时,

李白、杜甫、韩愈、贾岛、

苏轼等诗词大家纷纷登临华山,留下墨宝。

500

图片|华山石刻 · 图虫创意 ©

但要沿着这条登山步道拾级而上,着实不易。

在这里,唐代的大文豪韩愈便被吓到双腿发软,

于登山步道必经之地苍龙岭掷下书信,

等待救援,留下了一段韩退之投书的逸事。

500

图片|华山石刻 · 图虫创意 ©

对比韩愈的胆儿小,

另一位来自大唐的著名诗人李白,

登华山时则显得有些闲庭信步。

据说,当年在政治上不受重视的李白

离开长安以后,直奔华山而来。

一生都在云游四海的他,来到华山之后,

时而寻访着仙洞胜迹,时而和山间居士促膝相谈,

保持着游山玩水的姿态,

并攀上华山西峰,留下诗句,

展露其超凡洒脱的生活: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500

图片|华山挑夫 · 图虫创意 ©

为了追随“道”的最高境界,

攀岩而上的道士们选择了道教里最苦的信仰,

出家成为全真道士,在创教者王重阳道长的带领下,

他们主张功行并重、清净恬淡、

无私寡欲的修行生涯,

讲究苦己利人,除了头发,一概不留。

继承王重阳衣钵的郝大通在华山中凿山开洞,

重新定义苦己利人的修行生活。

除了住人,更可将道教经典妥善藏于其中,

避免日晒雨淋。

在他的带领下,全真教发展出了华山派。

与金庸武侠小说中不同的是,

全真教华山派以《易经》为指导,

剑法武功相对较少,

多为内家武术之修为,

辅以道法精义,阴阳结合。

500

图片|道士 · 图虫创意 ©

故而,了无牵挂的华山道士在诸峰之间,

步履轻盈,顷刻可过万重山。

随着文人雅士不断到来,原先清寂淡然的修行生活,

变得有了些许嘈杂。

在道教清静无为的感化下,

道士们相信,他们又得出发了。

华山派开山宗师贺志真亲力亲为,

耗费40年时间,至元代,

在今天华山南峰东侧的山腰上,

一条悬挂在万仞绝壁之上,

以石钉木橼搭建的长空栈道横空出世。

整个栈道分三段,一踏上就对着万丈悬崖。

贺志真修栈道时先凿洞,洞分两层,

上面的洞凿开后,楔进石桩,拴上绳索,可供手抓;

下面的洞凿开之后,也打进石桩,

两个石桩间放上木头椽子,加以固定,可供脚踩。

通过这里,道士们可以去往更宁静的修行之所。

500

图片|华山 · 图虫创意 ©

长空栈道的险绝,让无数文人雅士望而却步。

华山道士刻意空出来的空间,

却让更多的诗人、画家、旅行家等

得以饱览华山风景。

1383年,52岁的王履拖着病弱之躯,

携带画夹,骑驴自西安寓所出发,

冒着酷暑昼夜兼程赶往华山。

此前他虽临摹过四五位名家画作,

却缺乏自己独特的风格,平生所作平平无奇。

500

图片|华山黎明,汾渭平原,黄河、渭河尽收眼底 · 图虫创意 ©

他相信,艺术感受源于客观世界,

即“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王履凭借记忆,以粗劲雄放之笔

将华山诸景的巍峨壮观重新以意境之笔描绘出来,

成就画风艺术水平极高的《华山图册集》。

正是领悟了王履这份形意华山之情,

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在登临华山时,

将这种形意具象化,为后人留下《游太华山日记》,

留给世人一份华山旅游指南。

500

图片|华山夜色 · 图虫创意 ©

由于华山的险峻,

古代帝王、名士为了一睹其真面目,

总要遭遇种种困难。

到了近现代,华山的“天险”也在战争中展露无疑。

当时正值解放前夕,

在“陕中战役”中遭我军重创的

国民党军残部逃上华山,

扼守华山登山步道,负隅顽抗。

500

图片|智取华山八勇士塑像 · 摄图网 ©

幸得解放军某团侦察小分队绕过华山正面,

从后山上山,一路上攀悬崖、登峭壁,

飞渡天桥险境,趁夜色摸上北峰,突袭守敌,

尔后又控制了北峰与西峰之间的通道苍龙岭,

与闻讯赶到此处的大部队会合,

攻上华山西峰,才得以全歼守山之敌。

有鉴于此,上世纪80年代,

国家从原先解放军的登山路线上,

选择合适的距离,开凿台阶、加固铁链,

形成了今天去往华山北峰的

第二条路——智取华山路,

供游人体验华山险绝。

从此,华山不止自古一条路。

500

图片|华山与缆车 · 图虫创意 ©


500

华山论剑

人们提及华山,

感叹其山之高、险、绝之外,

还有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华山论剑”。

武侠小说中,大侠舞枪弄棒,将华山作为擂台,

现实生活中,华山论剑也可衍生至最高境界的交流。

实际上,创造这一词汇的金庸先生

早年间并未去过华山,

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其熟知的中国西部文化。

中国西部的传奇、西部居民的人格魅力,

为华山论剑赋予了郭靖般的英雄气度和大义情怀。

500

图片|华山论剑 · 图虫创意 ©

金庸笔下,三次华山论剑都发生在南宋, 

直到书中故事背景过去的八百年后,

2003年,现实中的他才真正登临华山北峰,

成就第四次“华山论剑”。

从香港飞临陕西,登上华山,

当时已八十高龄的金庸步履蹒跚,却精神矍铄。

当地电视台邀请北大教授严家炎、

作家贾平凹、导演张纪中等名人,

与金庸以书会友,谈侠论剑,

还给金庸先生设了三道难关——

美人关、美酒关、奇局关。

500

图片|华山 · 图虫创意 ©

最后一关由围棋大师聂卫平

为棋友金庸亲自设下奇局,

只需走一步棋便可过关,

颇有几分“珍珑棋局”的趣味。

金庸见到他的围棋老师聂卫平,

笑着说:“手下留情。”

之后,金庸轻松过关,聂卫平却被华山难住了,

登山过程中因身体不适,不得不先行下山。

在这次论剑中,金庸不仅被推选为“武林盟主”,

还将自己的手印永远留在了华山北峰的绝壁上。

主持此次华山论剑的学者王鲁湘评论说,

金庸三次华山论剑的描写,

是他对武侠境界理解的层层深入递进。

最初,五大高手到华山顶上比武,只想分出高下,

后来,华山论剑却不再执着于谁是天下第一。

老顽童周伯通千方百计忘掉自己的武学,却求而不得,

大侠郭靖为国为民,死守襄阳,城破后以身殉国,

杨过与小龙女化为神雕侠侣,绝迹江湖。

500

图片|华山星轨 · 图虫创意 ©

有人来华山探险,

壮揽“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风光,

也有人慕名而来,却登到险处,半途而返。

华山的雄伟奇险,如同一种精神信仰,

登华山,仿佛一场与自己对话的“华山论剑”,

不是为了输赢,而是为了自我的超脱。

徒步第一天险的长空栈道,屏气挪步,

追寻静修道法的高人身影。

登临北峰,悟道华山论剑的精神境界,

追忆奇兵飞跃天险、智取华山的传奇。

500

图片|华山缆车 · 图虫创意 ©

近年新修的太华索道,

穿行于华山的悬崖峭壁之间,

则是另一种看遍华山雄姿的壮阔视角。

越是险境,越有人以身犯险。

五峰高耸,让世人寻觅自我的勇气,

这或许,就是华山雄踞于此的意义。

循着帝王、文人、道士走过的山路栈道,

登临华山天下险,

醉一场,千古英雄侠客梦。

500

图片|华山 · 图虫创意 ©

...   完   ...

参考资料

肖东发:《中国五岳名山文化传奇》,现代出版社,2015

李攀、国绘:《金庸江湖地理》,新世界出版社,2009

孙一凡:《名山访古》,研究出版社,2013

温坤宁:《西岳华山道士日常生活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5年5月

南志方:《西岳华山旅游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7年5月

陶澜:《巧过三难关对话四主题,金庸华山论剑为情落泪》,北京青年报2003年10月9日

点击[锦绣人文地理]查看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