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曹县到以色列,这个技术跨越千年,仍在改变世界

500

封面图|《一点就到家》剧照

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中国不能没有曹县,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

最近,一段网络主播大声喊出「666 ,我的宝贝,山东菏泽曹县牛P」的视频爆火,人们又开始调侃这个位于鲁西南的普通县城,甚至把曹县和耶路撒冷相提并论。但很少有人知道,曹县与将耶路撒冷作为首都的以色列,确实有着不解之缘。

西汉晚期,山东曹县人氾胜之写了一本书,书名非常直白,就叫《氾胜之书》,这是中国第一部由个人独立撰写的农业书籍,后世鼎鼎大名的《齐民要术》经常引用此书内容。氾胜之是个学霸,年纪轻轻便成为议郎,后来官拜御史,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事就是指导农民耕种,解决种田中的一切问题。

氾胜之出生在山东,任职在长安,活动范围都在北方,缺水是农耕中最难的事,他绞尽脑汁,最后找到了一种神奇的灌溉方法——用无釉陶罐储水,埋在农作物根系附近,陶罐缓慢渗水,既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又能减少水分蒸发浪费,用同样的水种更多的粮食。

储水、减少蒸发浪费、精准送水,两千多年后,一个名叫耐特菲姆(Netafim)的以色列公司将这 3 个理念以现代工艺重现,并将其商业化,推广到整个国家。因为这项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以色列「沙漠变绿洲」,以 5% 的农业人口养活了整个国家,还能出口水果、蔬菜、鲜花等优势作物到其它国家换汇,以色列农业渐渐蜚声国际。

这项技术就是滴灌。

1

「应许之地」的诅咒

长期以来,农业给人的印象都很一致——靠天吃饭。土地肥沃、风调雨顺是好收成的必要条件。但对于以色列来说,如果真的「靠」天吃饭,那么整个国家只有一个结果,活活饿死。

1948 年 5 月 14 日,以色列建国,这是犹太人历经磨难才拥有的权利,国名以色列,意即「应许之地」。尽管犹太人得偿所愿,但面对仅 1.5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遍布境内的沙漠和干旱少雨的天气,谁也没法违心说一句:这就是理想中的家园。相反,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恶劣的自然环境完全是一个巨大的诅咒。

当时以色列可谓内忧外患,建国没几天,就和周边邻国爆发战争,四面树敌。此外,恶劣的自然条件让以色列无法大量发展自然农业,许多生活必需品都依赖进口,这让被「敌国」紧密包围的犹太人非常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实行集体农场制度,把全国最具耕种价值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不管是种植方案,还是农业科研,都有相关专家的技术支持,以免浪费资源。以色列水工程师辛查·布拉斯(Simcha Blass)就是当时最受重视的专家之一。

500

辛查·布拉斯

以色列建国之前,辛查·布拉斯就主持修建了犹太人聚集区内的输水管道,这条管道让犹太人聚集区面积有序扩大,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联合国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对犹太国家边界划分的建议。

1960 年,辛查·布拉斯在集体农场发明了一种滴水装置,可以利用摩擦力和水压定期向外滴水。此后几年间,他一直在证明这种装置对于节水农业的重要性, 1965 年终于获得投资,成立了耐特菲姆公司,专门生产滴灌设备。

同一时期,以色列人意识到,与其费尽心思去种水稻、小麦这样耗水量大但收成不佳、利润较低的作物,不如专攻蔬菜、水果、花卉等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通过进出口贸易换汇,实现农业发展。

可以说,耐特菲姆公司刚成立就碰上了好时候。

一方面,塑料的生产技术开始普及,耐特菲姆公司只需要掌握最关键的滴水装置,再配上廉价的塑料水管,就能实现辛查·布拉斯心中的滴灌效果,这种办法使得整套设备有标准化流程可走,成本可控。另一方面,以色列集体农庄效率很高,改种其它作物之后更重视提升单位产量和质量,听说耐特菲姆公司的滴灌设备后纷纷采买、铺设,在初代产品的试用阶段提供了大量真实数据,使得耐特菲姆的产品快速更新。

有了耐特菲姆公司的成功案例在前,以色列有识之士纷纷投入到农业创业中去,从海水净化到种子培育,以色列农业不仅解决了困扰许久的农业灌溉缺水问题,还发展出许多深层次的水技术,以色列农业状况明显改善。

如今,以色列仅靠 5% 的农业人口,就提供了全国 95% 的所需食物,蔬菜瓜果还大量出口,占据了欧洲 40% 的市场,有「欧洲果篮」之称,此外,以色列还是仅次于荷兰的欧洲第二大花卉供应国。

曾经困扰「应许之地」的自然环境缺陷,在人为努力下,转化成了这个国家对外展示农业科技实力的最佳展板,滴灌技术无疑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2

被拒绝的滴灌

事实上,滴灌从来不是辛查·布拉斯一个人的突发奇想,也不止有耐特菲姆公司在努力将这项技术商业化。

除了西汉时期氾胜之利用陶罐渗水制造的简易滴灌装置外,中东地区早期也有类似技术的文献记录。到了近现代,德国人在 1860 年就在研发滴灌设备,但没找到合适的原料可以长期使用。澳大利亚人同样苦于大片沙漠,石油工业大发展后,他们发现可以用塑料制作输水管道,却没有完备的滴灌技术。

天时、地利、人和都集中到位于以色列的耐特菲姆公司头上,这才让以色列成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节水农业国家。

500

谁都知道滴灌是个好东西,但当这项技术走进其它国家,却得到了完全不同于以色列的待遇。

美国和以色列向来关系紧密, 1960 年代末,美国西部地区引进以色列滴灌技术,试图同样在高度机械化、大农场的条件下,复刻以色列农业的成功。想法很美好,结果却很凄惨。

美国西部确实缺水,但为了鼓励农业发展,当地政府往往有丰厚的「水补贴」,这时大量用水成了一种权利,「你不用,水就流走了」,节水反而是异类。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水补贴」的存在,滴灌在美国一直很尴尬。直到 20 多年后,「水补贴」被陆续取消,大量用水无利可图,反倒增加成本负担,美国农民才渐渐接受农业节水思想和滴灌设备。

1980 年代,中国打开国门,最紧要的一件事就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了解决西北农业缺水的问题,在水利部主持下,中国引进以色列滴灌设备生产线,还开设了一家国有企业,专门生产售卖这种节水设备。可惜,看似对症下的药,实际上却治标不治本。以色列滴灌设备确实很先进,发展到这一时期,已经开始使用微电脑控制,但先进的背后就是昂贵,对于小农经济扎堆、常年和恶劣天气作斗争的农民来说,当季收成能吃饱都不错了,哪里来的闲钱购置这样一套高科技灌溉设备?

1992 年,一位在水利部工作几十年的老先生退休,利用自己的退休金创办公司,重新开发了一种他认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滴灌装置,去掉微电脑控制,也不使用需要交高昂专利费的滴头,更不用以色列原装进口的管道,一切国产化——使用国产管道,装上发丝管,靠老太太手动调整管道位置,据说用这种设备,每个老太太可以同时管理 50 多根管子,更符合中国国情。但就是这样一套装置,被水利部的官员公开评价为「太土了」。

老先生和那位官员最后的一致结论是,昂贵的以色列滴灌不适合中国。

中国滴灌最终得以在甘肃、新疆等地真正生长起来,还是 21 世纪接连发生的几场大干旱之后了。这时,全球都开始意识到气候变暖的重要性,进而关注到农业节水问题,以色列早已把滴灌技术作为「水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组织 60 ~ 70 个培训班,向各个国家的「取经人」专题讲解,通过出口水资源相关技术和知识,能收获 20 多亿美元。

滴灌从一项古代农业技术,演变为一个现代国家农业的「撒手锏」,再花几十年时间让全球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实质上也折射出人们对农业认知的变化。

3

农业关心的不仅是粮食

和当下火热的互联网、金融等产业不同,农业是一个投入巨大,实际操作起来却默默无闻,甚至不得不「土里土气」的产业。有人简单把农业理解为「种田、收粮」,事实上,每一次农业活动都是人类对抗自然、改造自然,也向自然索取的过程。

人们很容易美化对自己有益的事,而忽略事情的本质。在以色列,滴灌和其它节水技术一起创造出「沙漠变绿洲」的奇迹,养活了 900 多万以色列国民,还让农业成为这个国家支柱产业。但对于生态系统来说,风吹麦浪、瓜果飘香,这些传统意义上非常美好的画面其实都在破坏生态循环的平衡。

不止在以色列,任何地方的农业对自然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改变。

古时候刀耕火种、开荒屯田,人口越多,就需要更多的土地来供养人类,一旦土地肥力下降,就要开垦更多土地,扩大耕地面积。到了现代,食品精加工业发达,人们乐于享受耗费更多粮食制造出来的「精致食物」,又在人口增加的基础上,大大提升了对粮食产量的要求。于是人们施用化肥、扩大耕地面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自然生态被不断破坏,宣告濒危、灭绝的物种越来越多。

500

2019 年,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

不约束自己,不改变传统农业的扩张方式,农业生产只会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拉锯战。

21 世纪以来,以色列滴灌技术之所以在全球大受欢迎,除了让一些缺水国家也能发展农业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滴灌技术背后的理念——以有限的资源,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率,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除了滴灌,育种、生物防治等技术都在秉持同样的理念,良种可以提高亩产减少占用的耕地面积,生物防治利用食物链的规律防治害虫,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这都是现代农业正在做的事,打破农耕惯性,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养活人类,为了这个目标,许多人曾奉献一生,还有许多人继续奔波在田野和实验室之间,默默改变世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