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网友侮辱袁隆平去世被刑拘:有英雄却不知道爱戴的人,是可悲的……

500

昨天,是情绪复杂且悲痛的一天。

云南地震,青海地震,大连司机撞死数名路人,甘肃马拉松事故21人遇难。

然后就是关于袁隆平的消息。

上午某媒体在袁隆平先生抢救的时候就造谣说他已经去世。

然后各大媒体纷纷转发。

看到舆论造成这么大的影响,袁隆平的秘书赶紧出面辟谣。

500

我忙着在群里和朋友圈辟谣,心里觉得很悲愤,袁隆平先生这样伟大的人物,不应该被造谣。

500

500

然而,等到中午的时候,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纷纷发布哀悼,袁隆平先生的家属也确认他死亡,我才明白袁老最终没有抢救过来。

那个时候,我多么希望这次依然是一次假消息,可是久久还是没有等来辟谣。

许多网友网上祈祷这是假消息,可最终还是事与愿违。

500

袁隆平先生去世的时候,长沙的人民冒着大雨出现送他最后一程,微信上,抖音上,全部都是为他默哀的消息,许多许多句子,看得人泪流满面。

然而,就在我们都在默哀,都在心里送袁老最后一程的时候,有几个跳梁小丑却出来作祟。

天津38岁某男子在朋友圈发表对袁隆平先生侮辱性言论,造成极坏的恶劣影响,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500

北京某网友在微信群发布多条侮辱袁老的言论,被北京警方拘留。

500

其实这也只是冰山一角,在我们大部分人都为袁老默默哀悼的时候,还有很多蛆虫,他们张开自己满身粪便的嘴巴,用最恶毒的语言侮辱他、抹黑他。

这些语言实在太恶臭,我就不一一展开了,实在是让人很愤怒很恶心。

500

还记得上一次袁老被骂是在一次车展上,他摸了一下豪车,喷子们就把他骂上了热搜。

500

至今在微博关于袁隆平的信息搜索上面,最醒目的还是袁隆平摸豪车,袁隆平被骂。

500

这些喷子们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骂袁老呢?

原因其实有3点,第一他们觉得袁老是伟人,就不应该坐豪车,应该过清贫寡淡的一生。

是,他是摸了一下豪车没错,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袁老最终带走的只是一辆售价5万的国产车,他甚至连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超市买的几十、一百多的。

500

第二点,他们觉得袁隆平先生是搞转基因的,这是伤害子孙后代的事情,应该被骂。

这就是纯粹的愚蠢和无知了,转基因怎么样,我们暂且不论,但凡学过一点点生物常识的,都不会把杂交水稻搞成转基因水稻。

500

第三点就是,他们喷袁老的原因是因为他名气太大,抢了别人的功劳,总是看到他刷屏,觉得他过誉了。

其实并不是袁老过誉了,恰恰相反,我觉得这样的宣传还不够。

我们扪心自问一下,在农业领域、在科技领域、在能源领域,除了袁老还有谁能够说得出哪些推动行业发展、名气比较大的人?

不多,真的不多。

所以,这并不是过度宣传,而是恰恰相反,宣传太少了,宣传袁老就是让更多人知道这些科学家做出的贡献,尊重知识,尊重科技,将来就会有人加入这个行业。

明星们换个发型就能上热搜,袁老做出这么多贡献,凭啥不能被宣传?

所以,并不是袁老过誉,而是他配得上。

也就是在几十年之前,在那个大饥荒的年代,饿死人的事情常有发生,如果不是袁老让水稻的亩产翻了很多倍,恐怕我们这一代人还在遭受饥荒。

500

500

500

为什么说袁老了不起?

因为他的研究成果拯救了好几亿人,也拯救了这些喷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如果没有他的科学研究,想必你也不会在这世上!这凭这一点,足矣!

一个没有英雄出现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

可是你知道更可悲的是什么吗?

是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道去爱戴去拥护的民族。

骂袁老的人,是因为没有走近他,不了解。

今天我还想借这篇文章写写袁老,他改变了多少人,影响了多少人,记录一个真实而伟大的人物。

500

袁老生前剪头发最喜欢去一个路边的剪发店,那个剪发店收费25元,但袁老每次都要给100元,而且强烈要求不找零。

他在这家理发店剪了18年的头发,和店主曹女士非常熟。

500

曹女士得知袁老去世后,崩溃地大哭,之前他还和曹女士约定要剪头发,可是他再也不会踏入她的店门了。

500

曹女士说,袁老对她来说,就像是父亲一样的人,她本来准备要改行的,是袁老一下子说动了她,让她继续在这个行业深耕,她的店子也因为袁老而改名。

袁老和蔼的心态,为人处世的性格,还有高瞻远瞩的格局,影响了她很多,也改变了她很多。

500

浙江杭州有个叫苏陈峻的小朋友,他是乾元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他很喜欢农业,也喜欢水稻种植课程,有一次他写了一封信给袁爷爷。

500

他觉得这封信应该会石沉大海,毕竟袁爷爷这么忙。

可是他根本没有想到,很快就收到了袁爷爷的回信,袁爷爷在信中鼓励他,还送了他一本书——《征战超级稻——袁隆平爷爷带我去探索》。

500

其实袁老不仅仅在百忙之中回了这个小学生的信,还回复了很多大学生、学子的信。

500

袁老说过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你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时候,会慢慢影响别人。

500

500

袁隆平的妻子邓哲是他的学生,两人相识的时候袁隆平已经33岁。

那个时候,没人肯嫁给他,因为他家里的成分不好。

而邓哲和他相遇后,不到1个月就嫁给了他。

500

袁隆平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在别人都不肯嫁给我的时候,邓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的求婚。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她始终和我在一起。”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两个人结婚的时候,连新衣服都没买,只花了50元钱。

但他们有最美丽的情书:

“茫茫苍穹/漫漫岁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

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

袁隆平对自己节俭,可是对邓哲却无比大方。

他经常出差,每次回来都有给妻子买衣服习惯,而且永远是买两条,一条大码,一条中码,保证不出错。

500

每逢纪念日,他也会给妻子买礼物,并在小提琴声中送上项链戒指等等。

500

世间爱情最好的模样,看袁隆平和他妻子就可以了。

“一个人如同一粒尘土,无论怎样飞扬,怎样喧嚣,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家的土地上;

一个丈夫如同一片落叶,无论他怎样张扬,怎样的由绿变红、变黄,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己妻子身边……”

500

500

袁隆平有三个孙女,他在每个孙女面前都是和蔼可亲的样子,没有一个孙女怕他,每次她们谈起爷爷奶奶的笑话,都会哈哈大笑。

500

袁隆平90岁高龄的时候,还会每天去现场数稻穗……

500

每天晚上都会看天气预报,如果天气不好,影响稻子生长,他就会变得很担忧。

500

他一直童心未泯,看到鸭子,会像小孩子一样模仿它们嘎嘎嘎的叫声。

500

老人最大的爱好就是打麻将,没事的时候他喜欢搓几把麻将,他说不打麻将,容易变成老年痴呆。

500


500

袁隆平是湖南农业大学的荣誉校长,他最喜欢和这些农业大学的学生在一起。

“做论文试验时,每天都能在试验基地见到袁老师,他不厌其烦地询问每位老师和学生的研究进展,听到有新的突破,很远就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邓化冰回忆说,袁老很会顾及年轻人的感受,看到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会很耐心地给予指导,“能在田间接受袁老师的实地指导是我们最期盼的事情”。

袁隆平去世时,湖南农业大学的徽章变成了灰色。

500

许多学生打着横幅,涌上街头,夹道送别袁老的灵车。

500

应家属的要求,运送袁老的灵车,先驶向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让他看看毕生钟爱的杂交稻,回到育种室再看一看……

500

1999年,“袁隆平”这个品牌估值达到一千多亿。

当时有人劝他说,如果他把专利卖给国家,将会比比尔盖茨还要富有。

500

他笑笑说,当“中国的精神首富”就好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我的性格过不了奢侈生活,我讲究朴素大方。”

500

500

据知情人士说,袁老在抢救的时候,还有意识,他问了两件事情:

1、试验田的稻子怎么样?

2、自己是不是不行了,大家太辛苦了,不用太费力气。

500

后来病房里面的医生和护士,都哭得不行。

500

500

袁老去世的湘雅医院门口,出现了三束水稻。

500

500

市民自发涌上街头送别袁老,当时下着大雨,可一声声“袁爷爷,一路走好”的呼声,响彻天空。

500

500

根据袁老遗愿,丧事从简,殡仪馆不设招待群众追悼的地方。

他的性格就是这样,喜欢低调,不喜欢铺张浪费,到最后的那一刻,都不愿去麻烦群众,不想让群众为自己远道而来。

500

500

袁隆平去世的首个长沙夜晚,鲜花如潮,灯火长明,人们纷纷在他去世的医院、殡仪馆和工作的大学悼念他。

500 

500

500

500

送别的第一天,长沙的菊花全部被悼念者买光。

500

500

“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当年送别周总理的场景,我们这一代人也见证了一次。

500

袁老的遗像最终确定为这张:

500

他面带微笑,但目光坚毅且有神地望向远处。

我们好像已经和他见过无数面,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往后也会在我们的心里。

500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很喜欢微博上评价袁隆平的一段话:

“那些与我们同时代的光芒熠熠的人物,其实和伴随我们的日月星辰没什么区别,平时你总不大会时常想起他们,你总觉得他们永远会在。

然而他们却又和日月星辰不同,是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

他们的光芒照耀到的地方越多,你越会感到随着他们的离去,时代的一部分也随之定稿,后人翻阅时代的书页时,会清晰地看到这个天体陨落的注脚。”

我们无法抵抗浪潮,但要永远记住灯塔。

前人化作漫天星辰,照亮后人的方向。

我们要接过他们手中的棒子,勇敢前行。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