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夺冠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说它颠覆了恒大模式其实偏了靶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原创】

11月7日晚,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上海上港2:1北京人和。苦等了23年,上海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属于他们的顶级联赛冠军,这也是上海球队首夺中超冠军。虽然上港集团的新闻官在微博上发文,说因为“不可抗”力,本场比赛只能最多入场19000多人,但现场播报是18500多,加上聚集在场外的一万多球迷,共有近三万名球迷一起和这个中超新冠军共同庆祝。

500

上港在赛前发布的限制球迷入场的微博内容

这一场是本年度中超联赛的倒数第二场,也就是说,上海上港提前一轮拿到了联赛冠军。长期跟踪这一季中超联赛的球迷,其实对上海上港的夺冠应该并不太惊讶,从联赛的第一轮开始,上港就感觉要憋着一口气,有一种势在必夺的气势,而且纵观联赛整个进程,虽然说期间也有小波折,比如在客场大连升班马那里翻过车,但总体发挥稳定且维持了高水准,29场比赛只丢了30个球,是16支球队中最少的,进球高达75个,平均每场进球2.6个,这个攻击力度直逼英超的曼城。

500

积分榜

从赛季中段的走势来看,笔者坦言曾分析上港可能提前2-3轮夺冠,虽然那个时候国安好像状态一时无两,但有着四个一流外援的上港无疑后劲更足,七连冠的恒大本赛季有点蔫儿,若不是中段吃进塔里斯卡,而且许家印老师推行了最新的KPI绩效考核标准,之后恒大的球员们被打了鸡血又雄起了一波,否则很难在这个时候还能咬住上港,而国安在主场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被立志要拿季军的山东鲁能主场拖住之后,一口气没上来,被大量的平局扯了后腿,总而言之,无论从实力还是现场发挥,上港的冠军是实至名归的。

11月7日晚到11月8日凌晨,各大体育媒体其实都准备好了上港夺冠的稿件,裁判哨一吹,鼠标一点,庆贺夺冠和各类分析贴都满天飞了。

笔者不想再做蛇足的重复性分析,还不如先一一列举“他们”眼中上港夺冠的意义。

一,打破了恒大的垄断,给中超注入了新的活力,许氏恒大让人看腻了;

二,拉高了联赛强强对话的整体水准和强度,比如上港客场5:4恒大,让球迷们觉得在家门口看了一场某欧洲五大联赛;

三,上海上港的夺冠,意味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德比正在走向成熟,Pride of Shanghai

四,上港绝对不仅仅打破了恒大的七连冠,而且颠覆了“恒大模式”,而且创制性的有了“上港模式”,即本土青训和高价外援两条腿走路……

对前两点,笔者不想说太多,但必须要指出一点,就是本赛季上港最差的也是让球迷们最失望的是在客场被全倭军团(没有外援)的鹿岛鹿角打的毫无脾气,否则哪怕少输一个,回到主场还有机会,当然,鹿岛的实力也不可小觑,毕竟极有可能是要拿本赛季的亚冠冠军的。

500

今年的亚冠,上港客场被鹿岛死死克制,大牌外援被限制是输球的主要原因

重点谈一下第三和第四点,出于笔者论述偏重的考虑,把“靶子”较为明显的第四点拿出来谈一下,因为这一点,这是观望读者争论的一个焦点。

上港是否颠覆了恒大的烧金模式?笔者对此持有限肯定态度。什么叫恒大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就是底气十足的砸钱模式,大资金,大投入,引进名气大、实力强的国字号级别的本土球员和外籍球员,聘请著名教练,组建实力超群的阵容,快速出成绩,追求轰动效应。

恒大的七连冠包括亚冠冠军,一共砸进去多少钱呢?从2015年开始,恒大在足球方面的投入(球员+主教练的薪水+球员转会费+运营安保)平均下来是每年7亿五千万人民币左右,还不包括恒大要给国足垫付里皮团队的教练费用(一千万多欧元),这个模式为人所诟病的就是恒大砸了一群无根国脚,作为落户羊城的球队,队内极少有本土球员和青训代表,93一代的廖力生等夭折很快,被誉为海外天才的恒大半成品徐新也泯然众人矣。

500

武球王武磊,今年打破了李金羽的单赛季本土球员记录

正因为如此,大家才觉得上港的这个冠军更有造血含量,石柯傅欢贺惯蔡慧康和吕文君都是“自家儿郎”。背靠根宝崇明足球基地这棵大树好乘凉,要知道,前几天体育局局长苟仲文都趁着进博会来到沪上造访根宝基地,握住老徐的手,第一句话:“我来晚了。”

500

石柯+贺惯

说实话,在93一代基本要集体废掉的时候,石柯傅欢贺惯倒是一抹亮色,越踢越好;蔡慧康和吕文君、武磊是根宝基地第一批分流到上港的典型代表。

上海上港的前身就是上海东亚,当年徐根宝融资贷款,在崇明拿到了一块地说要打造成中国的曼联92一代,上港集团借壳买断了东亚。因为武磊这个国内土炮头号球星的存在,让上港的自身造血功能好似更有说服力,但论这一代人的整体水平,包括97-00届的更小的孩子,鲁能足校和国足校还是可以叫板一下上港的全华班的。


而且上港的这个“土鳖派”对当下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是否实质性推进,也是大为可疑的。喷恒大的球迷往往说,恒大的这些冠军是踩着国足的尸体在前进,国脚在恒大扎堆也没见国家队水平提高多少。

再看上港的国脚,尤其是被誉为国内足坛第一人的武磊在国家队也是长期处在迷失状态。所以说,支撑上港模式存在的最根本,毫无疑问依然是烧金。

500

这个读者说的并非没有道理啊

胡尔克,埃尔克森,奥斯卡,不说这些外援的令人咂舌的天价转会费,单单讲他们的年薪就排在整个世界足坛的前列。非常讽刺的是,单单胡尔克的转会费(5500万欧元)和年薪(2000万欧元),这一个人加起来比上港+恒大+鲁能+国安四个队的土炮们还要多的多,再看看中国足球的落后面貌,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呢(而且笔者还没提另一个上港的重要冠军拼图艾哈迈多夫)。

总的来讲,上港的本土球员水平只能说比排第三的鲁能国安稍高一点,在几个超强的外援带领下拿到了本赛季中超冠军,本质意义上的中外球员的配置,说比恒大有多达的突破性倒未必。

所以,前文中的第三点,即真正意义上的“上海德比”倒是非常值得一谈。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球市上一家独大也并非是太正常的现象(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巴黎、伯明翰和法兰克福),当年的徐泽宪曾怀着和上港集团同样的梦,要和上海滩的老大申花掰手腕,请来了奎瓦斯等大牌外援,还挖了申思祁宏等原申花旧将,2003年火爆的上海德比初具模型。但遗憾的是中远集团受困于当时假赌黑的大环境,不久便退出,而且这个队变成了流浪儿。

最搞笑的事情出现了,上海中远流浪到了贵州,后来又流浪到了陕西,现在继续流浪到了北京,现在的北京人和这张皮背后就有上海中远的魂魄!

可以这么说,夺冠的上海上港,踩的就是当时自己的梦之前身夺冠的,这操作也是相当那啥了……

城市德比的支撑者一定要有成熟有序的fanbase,即忠实的拥趸打擂台,比如曼联和曼城,阿森纳和热刺等等。当时中远还没有孵化出自己的球迷群体便解散成了弃儿,现在貌似上港逐渐在走出这个怪圈,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红魔拥趸。

笔者一直认为,上港的球迷群体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社会性话题,这个群体都是以什么人组成的呢?有一种分析是来上海务工的外地人。本土“精英球迷”经常给上港取外号,侮辱之曰“码头”,而且说上港用了大量的“苏北鲁南狗”,武磊石柯贺惯(南京、徐州等地)就是代表。地域性的分野是球迷群体分化重组的重要因素,作为立足上海滩的上港,如何从申花那里抢夺“本土形象”资源,这些年他们确实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还有一种说法是上港球迷聚集了大批00后新一代,对刚接触足球的来说,上港的打法和球星亲民度高过现在王小二过年的申花,更何况,上海滩教父徐根宝和“码头”走的更近。

500

500

500

德比战前,双方球迷经常发生冲突,对安保造成很大压力

没有上港和申花这个切片式的城市德比分析,我们很难观照其他城市的德比生存状态。笔者觉得,现在中国所有的城市,恐怕目前还只有上海真正算得上是具有成型有序的德比,北京国安和北京人和,广州恒大和广州富力,天津权健和天津泰达,充其量还只能说是伪德比。

因为恒大的本土色彩仍显淡薄,其前身也是外来户,富力就跟不用说了,前身是沈阳金德(长沙金德),两个反认他乡是故乡的球队,在羊城落户,这个德比的城市历史厚重度太薄了,北京和天津有同样的问题,而且笔者对北京是否能发展起成熟的城市德比抱有极大怀疑。皇城根儿,劲儿劲儿的北京球迷能容得下另一只球队吗?君不见国安vs人和,赛后国安球迷追打辱骂人数极少的人和球迷,未来几年内,根本看不到人和摆脱小妾的孩子这个形象的任何可能。

所以,笔者在此要夹带点上港夺冠之意义的私货,即联赛是和都市市民生活高度绑定的,是娱乐消费的一部分,上港的夺冠,给这个城市的意义就是把上海的体育产业和文化消费,以及在城镇化2.0时代的城市移民的包容感提升到了一个更高更优的层次上,而不应过度夸大上港本土球员的竞技水平在夺冠中的作用。换言之,在中国足球两条腿走路(联赛+国家队水平)无法正常运转的时候,先保证一条腿的粗壮有力带动另一条腿,这恐怕才是上港夺冠给中国足球,甚至是中国体育界更深远的意义和启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