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的迷思之六:利用歼-20的经验和供应链,以比歼-20更好的性价比打造新四

歼-20首飞是2011年1月11日,研发的确切启动日期不清楚,估计在00年代初甚至90年代末。从那时到现在,中国航空科技又跃进了好几大步,歼-20的供应链也从成型到成熟。现在全新研制新四,条件肯定比歼-20那时更好,很多当年不懂或者没有来得及用的新技术现在正好用上,有望达到更高的性价比。歼-31正好处在这个最有利于承上启下的节点。这是“廉价新四”的另一个思路。

500

500

歼-20无疑是成功的,但也已经“有年头”了,利用这些年的中国航空科技进步,打造比歼-20成本更低、性能相近的新四这可行吗?

歼-20的批量生产还刚刚开始,应该会持续很长时间,这期间会持续改进。2004年刚服役的歼-10A早已停产,现在可能改进后的歼-10B都停产了,只有最新的歼-10C还在继续生产。歼-20也一样,会在一批批生产中持续改进。除非出现原则性的设计局限,歼-20没有理由不采用这些年来的新科研成果,当年留下的遗憾可以在逐次分批改进中得到解决,使用涡扇15矢推的全状态歼-20投产或许是最近在眼前的重大节点。这些新科技不仅提高性能,提高可靠性,也优化制造工艺,降低成本。

应该注意的是:歼-20本身也在生产早期,还要生产很长一段时间。还要注意的是:歼-10C、歼-16、歼-15也将继续生产不短的一段时期,还有歼-15。沈飞和成飞还有大量用新技术升级现有歼-10A、歼-11B、歼-15的任务。所以生产线闲置不是问题。

500

应该注意的是,”鹘鹰“首飞只比歼-20晚了不到2年,也就是说,基本设计和基本技术相差并没有那么大

500

”鹘鹰“到”鹘鹰2“有很大改动

500

歼-20的”首飞型“和量产型也有很大改动,以后的分批逐次大改还会有更多改动

另一方面,FC-31在2012年10月31日首飞,比歼-20只晚了不到两年。“鹘鹰2”在“鹘鹰1”的基础上进行了大改,但歼-20的量产型与首飞的原型也有显著差别,以后的渐改、大改型还将有更多差别。F-18C到F-18E是脱胎换骨的大改,其实F-15C到F-15E也是从结构到航电的大改,还有苏-27到苏-30,只是外观上不大容易看出来。没有理由说这些年的新成果能用于歼-31而不能应用于歼-20。

反过来说,“鹘鹰2”相比于其他新四方案(如果存在的话)相对“成熟”,这也是其短板。歼-20和“鹘鹰”基本型首飞时间差距并没有那么大,歼-20在本质上已经错过的新技术或许歼-31也未必能得益?“鹘鹰”感觉上更“新”,其实只是进度远远没有歼-20那么快,基本设计并没有那么新。

500

”鹘鹰“是新四最现成的方案,但这也恰恰可能是最大的短板:基本设计和基本技术难以得益于这10年来的新发展

但是还存在另一个可能:歼-20的成本太高,被迫像F-22一样提前停产,因此只列装很少数量,需要新四担当实际的数量上的主力,那样对新四的需求就急切了。但这对新四的要求也更扭曲了,就会像F-35被逼着成为空战主力一样。比F-35有利的是:歼-31从一开始就为空战而优化,但这也决定了对地攻击能力的欠缺,而且为了降低重量而牺牲航程。这将是与苏-27/米格-29异曲同工的高中搭配,是因为歼-20数量严重不足而迫使歼-31打主力的扭曲搭配,而且是被动的防空为主的定位。希望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也看不出这样的迹象。

但歼-20要多少才是“足够数量”,这是外人不可能知道的机密。从歼-11家族装备的数量来看,歼-20或许最终需要的总数不会少于300-400架。如果达到500-600架甚至更多,还需要大量空战为主的新四吗?对地为主、兼顾空优的话,这与F-35的定位有什么差别呢?再次回到F-35 2.0的问题。

站务

全部专栏